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研究

2011-08-15李志友徐占春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李志友,徐占春 ,代 祥

(宜春学院 政法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爱国主义这一历史性主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回应和决策。由于该课程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双重任务,所以也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双重困境。如何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运用网络手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必要性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困境及变革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勤率不高、听课不认真等等在中国高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调查显示,对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感兴趣的大学生只占13.4%,对目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满意的大学生占25%,有12%的大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和品德课对自己影响甚微,还有12.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1]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构成部分,《纲要》同时具备了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其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有助于改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教学。然而大学生对历史的冷漠却弱化了《纲要》课程的这项功能。

据《中华读书报》2001年3月14日报道,北京零点调查公司通过对北京、上海、武汉和深圳四个城市中1065名14-28岁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掌握的历史知识普遍薄弱。以满分100分计,平均得分27.69分。其中大专及其以上所谓高学历者历史水平也比较有限,仅比平均得分高5.77分。因此,《纲要》课程教学除了要冲破传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还要积极摆脱当前历史教育式微的困境,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在当前环境下,以数字化、高速化、交互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络已对人们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已经成为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群体。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推广普及。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我们应该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2]这为我们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因此,引进网络教学手段,对破除《纲要》教学困境,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有重大意义。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特点及设置

《纲要》课程既具备了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和逻辑性等基本特征,又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种双重属性要求教师在简单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史、国情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自觉地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纲要》覆盖中国近现代160余年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由于受到中学课程设置导向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科、工科、医科和艺术(音、体、美)类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发展进程和脉络的了解非常有限。然而,在有限的36学时课堂授课学时内既要将学生本该在中学阶段掌握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重复讲授,又要使学生真正“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由此,在课堂教学之外,把网络教学引进《纲要》课程教学就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益尝试。首先,网络教学有助于提升《纲要》课程教学的形象性和学生认识形成的准确性,只有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历史内化,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后,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历史、感受历史。其次,网络教学有利于任课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磨合,更多地通过双向交流与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这将有助于克服中学历史课堂单向教学方式在学生思维中形成的僵化厌倦情绪,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网络化教学在《纲要》课程中的运用,为大学生学习该门课提供一个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平台,对于完成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运用网络手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可行性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

互联网络借助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打破了信息的地域局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就《纲要》课程教学而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教师潜在地拥有了浩如烟海的相关历史资料,并能够及时对课程教学提出的资料性要求做出反应。对学生而言,互联网络可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开阔历史视野,进行探究性学习等。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在常规课堂之外,使教师、学生、媒体等要素效用最大化,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这就为《纲要》课程运用网络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前提。

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4]历史课教学方式改革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理解与认同,增强探究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中国近现代史160余年,既有落后挨打的屈辱,也有革命成功的光荣。相关的遗址、遗迹和遗物,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特征,其真实性、形象性都是历史文献所不能企及的,它们为当代大学生认识与理解无数中华仁人志士的历史实践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触景生情,情景不离”,大学生的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情感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鲜明、形象、生动的直接情境,能唤起大学生相应的历史情感。然而,由于历史遗址和实物资料分布的地区局限性,大学生不可能完全平等地接受这种历史情感教育。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则可以凭借其实物声像的传输以及还原功能,让大学生通过网络远程获取的声像资料,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的体验。这种强烈的情感刺激和巨大的心灵震撼,将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和成长特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渗透到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纲要》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学生,他们与网络一起成长。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现实世界的互动”,而是“与虚拟社会情景的对话”。一切可感的世界在网络上都可以模拟,社会化的 “参与”在这里得到实现和满足。[5]大学生对网络得心应手的应用,使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会打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烙印。

因此,大学生接受社会的教化将很难摆脱网络的影响。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渠道多样化使大学生头脑中有多种思想的冲撞,《纲要》常规课堂上简单的结论或者空洞的理论往往不能被他们真正接受,甚至因为不能与他们已有认知结构对接而引起抵触情绪,这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是非常不利的。而网络的可模拟性、易操控性和海量信息,在一定限度内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纲要》网络教学可以把教材语言转换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媒体语言,通过媒体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从而提升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三、运用网络手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效性

(一)建立专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弥补《纲要》课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其中拥有海量信息和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网络,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因此,《纲要》课教学的具体实施,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作为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纲要》课网络教学平台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功能系统。

1.课程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对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设置相关权限,并对他们的操作和学习过程进行记录,了解平台的运行状况,达到对《纲要》课程实行有效管理的目的。学生通过系统的注册进入课程平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留下相关的记录。根据学习记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督促自己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还可以作为学生平时表现的一部份记入平时成绩。总的来说,课程管理系统能够为《纲要》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

2.课程学习系统。该系统应该包含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案例库、问题库、参考书目和教学录像等辅助学习资源。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性和有目的性进行学习,在轻松和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增强了课程教学的直观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视频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学生还原历史场景,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3.课程交流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帮助学生解决《纲要》课学习中的问题,进一步调动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由于网络教育平台的“虚拟”性,师生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缺少传统课堂中直接的交流和互动,因此,有必要建立这样一个课程交流区。在课程交流区,教师针对课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自由广泛的专题讨论,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区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答疑请求。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辅导答疑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地完成对课程知识的建构。总之,通过在《纲要》课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交流和互动,确保学生顺利实现课程学习目标。

4.测试评价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在《纲要》课程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测试,进而得出客观而科学的诊断评价。它主要由单元测试、试题库、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部分组成。测试评价系统一方面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平时表现和交流区的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从而准确、客观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水平,以便为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辅导策略,实施个性化的辅导;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估的平台,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都可以在网上做相关的测试题,可以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估,及时根据学习情况的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果,顺利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二)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师生的网络教育观念和技能

《纲要》课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后,只有师生积极利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教师须转变观念,利用网络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新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在教育观念上,《纲要》课教师应摆脱课堂自上而下传授知识的角色,应认识到在网络平台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管理者,通过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课程平台,引导和帮助他们能自主地学习课程内容。并通过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使学生在新的环境下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快乐,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纲要》课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有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逐步转变学习观念,转变其在传统课堂中依赖教师,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会利用平台中的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

《纲要》课网络教学要取得实效,除了必须的教学观念转变,还要加强师生的网络技能培训。当前,高校相当一部分师生并不太熟悉运用课程平台,造成了网络学习的障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部分任课教师年龄偏大,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水平不足,很难充分发挥其扮演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角色,阻碍了师生的交流。同样,部分学生因来自农村或贫困等原因,中学时期很少接触网络,他们的网络操作技能也不熟练。在打开或登陆《纲要》课网络教学平台时,会碰到很多意料不到的困难。在这时,学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加强对师生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技术能力。

(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

有效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是确保《纲要》课程网络教学具有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1.加强对《纲要》课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与维护。在进行管理与维护的过程中,通过明确的角色分工、流程管理和网站内容定时更新、内容检查、筛选责任等制度,形成一套合理的机制,确保课程网络平台能够正常地运行。

2.出台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师生参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有关部门需对参与网络教学的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鼓励,如确定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在这个基础上,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网上学习情况要进行监控、管理,并定时进行网上辅导和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差,对他们也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管理,任课教师必须强调要使用课程网络平台,借助相应奖惩机制,要求他们自主地进行网上学习,并且按时、按期完成教师在网上布置的各项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促督,使学生能够自主和有效地进行学习。

3.收集意见和建议,修改和完善课程网络平台。我们还需通过各种渠道(如组织讨论、问卷调查、随机调查等)收集学生、教师对于《纲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各方建设性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课程网络平台,使平台更能体现和符合师生的兴趣和要求,教师和学生能更方便使用平台。

总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互联网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逐渐成为课外教学的一种先进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充分运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作用,是《纲要》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必须不断强化师生的网络教学观念和技能,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最终形成对《纲要》课传统课堂有益补充,达到最终教学目的。

[1]石丹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8,(48):151-152.

[2]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 号.

[3]屠静芬,禚 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化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7,(10):14-16.

[4]陈淑静.透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堂网络教学课引发的思考 [J].历史教学问题,2006,(6):102-103.

[5]李小豹,徐建军.网络文化与青年道德社会化 [J].中国青年研究,2009,(2):100-103.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