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贪腐:封建专制制度与生俱来的顽疾——兼及《淮南子》的有关评述

2011-08-15姚治中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刘安淮南子君主

姚治中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贪腐:封建专制制度与生俱来的顽疾
——兼及《淮南子》的有关评述

姚治中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贪污腐败霉菌滋生的温床。《淮南子》的有关评述,没能触及它的本质,但可供我们参考。封建专制制度流毒2000余年,根除贪腐,任重而道远。

西汉前期;封建专制制度;“流遁”;“天人合一”

秦汉两朝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其中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公元前221-前87年)是其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并初步定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为制度(为行文方便,我们迳称为封建专制制度),并建构了为它服务的思想体系。《淮南子》成书于公元前154-前140年间,恰处于汉景帝与武帝的交汇点上,因此又是这关键时期的关键。研究《淮南子》,可以帮助我们较科学地认识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在其早期的表现,了解贪污腐败怎样在封建专制制度诞生之日起开始滋生的,从而帮助我们进行反贪污腐败的斗争。

一、封建专制制度与生俱来的顽疾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贪污腐败霉菌滋生的温床。它的本质特征是:

(一)皇权与神权合一。皇帝的一切特权都是天神赋予,皇帝的一切思想、语言与行为都代表天神的意志。赋予封建专制国家的掌权者(皇帝及所属的各级臣工)的任何贪污腐败以“天生”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二)国家是皇帝一家的私产。刘邦曾率群臣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皇帝既是国家元首也是这个“家”的家长。皇帝的个人意志支配国家的大小事情,是最根本的法律,决定国家及一切人等的命运。听谓法,只能代表皇帝的意志,维护皇帝一家的利益。

(三)以宗法制为纽带,组成等级森严的特权阶层。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组成皇亲特权阶层;以婚姻关系为纽带,组成外戚特权集团。再以察举制,太学教育等各种形式的“以吏为师”,通过“学而优则仕”为主要渠道,形成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同乡关系等种种关系网。自亲及疏地划分等级,按等级瓜分权与利。

(四)“君为臣纲”,以皇帝为核心构成不同层次的人身依附。皇帝统制与奴役臣下及全体庶民,臣下与全体庶民必须无条件地接受与服从。上级统制与奴役下级,下级必须无条件地接受与服从。亿万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则“理所当然”地处于这个人身依附金字塔的底层。

(五)以权势以地位作为“真理”的载体。皇帝“圣明”,大人“英明”。下级自称“奴才”,民众自称“小人”。一旦有了权势、地位,就比别人“聪明睿智”,就成了知识的化身,真理的代表。

西汉前期出现的种种贪污腐败现象,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初期的本质,或者说是它的本质在封建社会初期的表现。

第一,死要面子,虚骄,追求排场,凭个人喜好任意挥霍社会财富。公元前199年,“萧何治未央宫,……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1](P65)。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直白了国家财富是皇帝的私产,可以任情挥霍,迎合了刘邦的心理。开国皇帝尚且如此,后继者可想而知。汉文帝刘恒一向以俭朴为史家所称道,术士为他的宠臣邓通看相,说他“当贫贱死”。文帝说,邓通能不能富贵在我一句话,他怎么会贫贱死?于是赐给邓通铜矿,并给他铸造铜币的特权[2](P3723)。

第二、勤政为民遭疑忌,贪污腐败得鼓励。萧何请刘邦将上林苑中荒地给农民垦殖,刘邦大怒,说他是为自己收买民心,与皇帝争权夺势,将萧何打入大牢。萧何的门客劝他“自污”以让皇帝“安心”。于是萧何压价强买百姓良田,受害百姓拦住刘邦车驾告御状,“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刘邦)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把状纸交给萧何本人,还说:你自己望着办吧![3](P2010-2011)陈平曾奉刘邦诏旨逮捕过樊哙,樊哙的妻子吕须是吕后的妹妹,她到吕后前告发陈平“为丞相不治事,日饮醇酒,戏妇人。”陈平听说,索性更加荒唐,每饮必醉,终日周旋于妻妾之中。吕后见陈平如此,心中暗喜,当着吕须对陈平说,小儿妇女的话不要当作一回事。陈平以此为掩护,过后与周勃等联手发动政变,推翻了吕氏集团[4](P2048)。为保护皇权,皇帝有意识地鼓励贪污腐败;为了保护自己,大臣有意识地贪污腐败。封建专制制度下,勤政为民,廉洁自律,有时反而是不正常的,是招来杀身灭族的祸根。

第三、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以唯上唯亲为原则。阿谀逢迎,没有法治,只有人治。汉武帝独尊儒术,廷尉张汤虽然从少年时即学习刑狱法制,然而审理大案,一定从《尚书》、《春秋》等儒经中寻找根据,揣摩皇帝的意志决定治狱定罪的宽或严,“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吏深刻者;即上意所欲释,予监吏轻平者。”[5](P2639)在张汤的头脑中,只有皇帝的意志,不存在法律。丞相公孙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背其约以顺上指。”[6](P2619)有大臣说他“诈而无情”,汉武帝却因此而更加信任他。为了迎合皇帝不讲诚信,目无法纪。

第四、皇族之间,争皇位和爵位,招降纳叛,结党营私,恶斗不断。秦始皇的儿子们,在他在世时为争皇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已经开始。他死后,二世胡亥大杀自己的兄弟姊妹。赵高是这样鼓动胡亥的:“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语哉!”[7](P2548)权,关系到贵贱荣辱,生死存亡,只引得“龙子龙孙们”争得你死我活,昏天黑地。从称帝之日起,刘邦与异姓王的恶斗延续了8年(前202-前195年)。刘邦死后,吕后集团与刘氏皇帝集团的恶斗又15年(前195-前180年)。从文帝掌权到刘安自杀,皇帝与同姓王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绵延50余年之久(前179-前122年)。史家大多以主要精力关注因此而爆发的战乱,战乱前后的勾心斗角,明枪暗箭,却更清楚地展示封建统治集团腐朽糜烂的本质。景帝(前156-前141年)的亲弟弟梁王刘武,依仗母亲窦太后的宠受,希冀继承皇位,“入则侍帝同辇,出则同车游上林中”,与景帝亲爱之极,恭顺已极。公元前150年,景帝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武绝望了,一怒之下,派刺客暗杀了大臣袁盎等十余人。只因他们坚持父死子继,反对刘武以皇弟继承皇位[8](P2208)。这类恶斗,毒化了政治氛围,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第五、养尊处优,占有欲恶性膨胀,又在专制制度压抑下,凯觎皇位无望,精神颓废,变态。东汉时班固评论道:“汉兴,至于孝平(西汉平帝),诸侯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沉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早在封建制度萌芽的春秋时期,诸侯国君如鲁哀公就切身感受到长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知道什么是忧,什么是惧,隐隐地滋生某种危机感。西汉时期皇帝统治了所有诸侯国,集中了当时所能拥有的统治权,传承两三代之后,骄奢淫佚,如脱缰的野马,令人难以想象地泛滥。以景帝的14个儿子为例(从刘邦算起,算是“皇四代”),除刘彻继皇帝位之外,其余13人,4人早夭,泗水王商记载不详。剩下8人,只河间王刘德潜心收藏与研究古籍,做事循规蹈矩。刘荣原以长子立为皇储,被废之后,又被追究侵占宗庙土地而自杀。常山王舜与江都王非,都“骄淫,数犯禁”或“骄奢甚”。鲁王余“好治宫室苑囿狗马。”赵王彭祖及中山王刘胜都“多内宠及子孙”,刘胜生了120多个儿子。刘彭祖还派手下欺行霸市,垄断商业,所“入多于国税。”胶西王刘端迷上同性恋,把后宫搞得乌烟瘴气。胶东王刘寄自以为最有希望继承皇位,又怕别人觊觎,苦心经营,淮南狱事发,忧惧发病而死。这13人的下一代(“皇五代”)更为颓废荒诞。江都王非的儿子刘建说:“我为王,诏狱岁至,生又无欢怡日,壮士不坐死,欲为人所不能为耳。”刘建在父亲丧期聚父妾十人淫乱,与妹通奸,还罚宫女赤裸击鼓。放出恶狼追逐宫女,自己旁观大笑,甚至强迫宫女与公羊、公狗“相交。”[9](P2410-2436)西汉前期,皇族的腐败呈逐步扩散的趋势,到武帝时期,已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

第六,厚葬。西汉贵族崇尚“事死如事生”,死后也要享尽荣华富贵。按汉制,皇帝即位的次年就着手为自己建造“寿陵”。营造费用占全年租赋的三分之一。陵园占地七顷,其中坟墓占一顷。四条墓道能通行六匹马驾的大车。墓穴方百步,皇帝生前的坐车,观赏的禽兽,穿着的衣服,装饰的金银珠宝,都放进去。死了的皇帝口含玉蝉,身穿襚衣(金缕玉衣)。“寿陵”陵园中有寝殿、便殿、庙宇等建筑。“(每)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殿。”为此配备的侍候死皇帝的各色人等数千人。还有皇帝“恩准”的皇亲国戚、亲信官僚在四周修坟陪葬,从各地迁来贵族豪富守护陵园,形成一个个以陵园为名的县,著名者有刘邦墓所在的长陵县,惠帝的安陵县,景帝的阳陵县,武帝的茂陵县,昭帝的平陵县,等等,在长安近郊形成一个繁华的城市群。西汉成帝营造自己的寿陵(名曰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猝,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游离以十万数。”[10](P1956)

第七,外戚集团的形成。这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天下”观念的延伸的结果。起于刘邦死后吕氏集团的形成,它是任人唯亲及贵族官僚为了自保,如陈平等纷纷“自污”等腐败现象之源,文景两朝因吕氏篡权的教训而有所收敛。武帝初立又当年幼,田蚡仗帝舅的权势开始经营自己的小集团。他在政治上任用私党,拉拢刘安等有异见的诸侯王,遭到汉武帝的回击与警惕未能得逞。经济上不择手段地聚敛:“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后宫妇女以百数,诸奏珍物狗马玩好,不可胜数。”[11](P2380)汉武帝对此是警惕的,甚至在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时,将其母亲钩弋夫人处死。但是几十年后西汉政权还是落入外戚集团之手。封建专制制度这种本质性弊端,以各种形式存在了两千年,到清末那拉氏掌权还可看到其痕迹。至于其影响是否已经消去,还待研究。

无论从本质或现象考察,西汉前期的贪污与腐败的主体,其核心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代表皇帝,外延为外戚集团,再扩展为各级官僚。当封建专制制度诞生时,贪污腐败也就来到了人间。

二、《淮南子》评贪腐

刘安及其合作编写《淮南子》的门客们把西汉前期的贪腐叫做“流遁”(《本经训》),指由于放纵嗜欲,贪得无厌而引起的骄奢、放荡、淫佚、窃夺。

(一)国君是天下的“至贪”。《修务训》首先指明,君主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为什么大家要推出个君主呢?因为人间出现了豪强欺侮弱小,人多势众欺侮人单力薄,狡诈欺压愚拙,大胆欺压懦怯,有知识不教给别人,有财富不救济贫困,所以推举君主来主持公平、公正、公道。可是现在的君主忘了这个根本,《精神训》说,“人之所以乐为人主者,以其穷耳目之欲,而适躬体之便也”。这些人争着当皇帝,当王爷,就是为了贪婪和享受。《主术训》说君主倚仗国大力强,想兼并别人的国土,是天下的“至贪”,小贪是一些小诸侯国,贪图眼前的小恩小惠,帮助大国去兼并别国,最后自己也给灭了。

(二)“流遁”的主要表现。刘安等认为,君主们的“流遁”主要表现在木、水、土、金、火五个方面。

大兴土木,建造华丽的宫室,高楼之间还有栈道,曲折相通。

开凿深池大湖,养殖莲藕菱角,放养天鹅鱼鼈以饱口福。坐上龙舟,伴着音乐漫游。

高筑城郭,建起花园,积土为山,直道宽广,驾马扬鞭驰骋。

铸造钟鼎,镌刻优虎卧兕,苍龙盘旋于祥云,宝剑锋利而华美。

煎炸烧烤,吃尽楚国的山珍吴国的美味,焚烧巨木,冶炼铜锡,烈火遮日月,草木生长被破坏。

木、水、土、金、火,这“五行”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刘安认为这五种“流遁”,有其一即可亡国。

(三)“流遁”造成严重的后果。《齐俗训》指出“流遁”“夫纵欲则失性……以治身则危,以治国则乱,以入军则破。”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使黎民百姓丧失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居者无食,行者无粮,老者不养,死者不葬,赘妻鬻子。”

2、毒化了人际关系。君臣互相算计,父子尔虞我诈,人人心中充满怨恨愤懑,不务正业,不求上进,把心思都用于勾心斗角。

3、阴谋诡计泛滥。贪得无厌,为争夺财物而斗得你死我活。结党营私,威协要挟,各种阴谋灭绝人性。

4、败坏风俗,不顾辈份亲疏,败坏人伦,礼乐仁义形同虚设。

除了社会后果,贪腐还是严重地破坏了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淮南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批判贪婪和君主贵族为满足贪欲,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本经训》说,“衰世”的统治者,“镌山石,锲金玉,摘蚌蜃,消铜铁”,使得万物不能滋长。剖开孕兽取出胎儿,使祥瑞的麒麟绝迹,捣毁鸟巢取卵,吓走了凤凰。砍伐森林修高台,烧掉森林改耕田,放干河水捉尽鱼虾,使植物不能萌芽,动物不能产卵怀胎。无限制的掠夺,搅乱了宇宙阴阳运行的规律,春夏秋冬轮替失常,惊雷闪电摧毁民居折断树木,冰雹砸向人间造成灾害,农雾霜雪连绵不绝。一系列无休止的灾害性气候,使杂草荆棘布满原野,花草树木才长出果实,没成熟就枯蒿死去。四季常青的桦柏,夏天就无缘无故地枯死,大江大河干得见底。神兽夷羊跑到商纣王的国都,漫天遍野的蝗虫,久旱使得大地开裂,凤凰不来了,鹰雕等张开钩爪,熊虎之类竖起锯牙,犀牛成群地舞动尖角,鳄鱼伸出粗壮的前腿。黎民百姓无法生活,君主的统治也要灭亡了。

《淮南子》也评述过一般平民的贪心,《精神训》提出:为什么有的人不能安度人生而身陷囹圄?就是因为过分追求生活享受,导致精神散佚,神不守舍,分不清是非,祸福,那怕一座高山竖在眼前,他也是看不见的。《诠言训》对此作了精辟的总结:“贪婪者,非先欲也,见利而忘其害也。”《泛论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寓言:齐国有个小偷,看中了店铺中的黄金,正当市场上人来人往的时候,他走进店里拿起金子就跑,众人一哄而上把他逮住。市场管理官员把他捆在柱子上,审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大胆,居然敢在众目睽睽的市场上偷金子”?小偷回答:“我眼中没看见人,只看见黄金在闪闪发光”,此话活绘出古今贪腐者的共同心态。

2)给每例观察组患者建立延续性护理档案,可以保证医护人员对 就诊于不同机构的患者制定出协调一致的治疗护理策略,从而避免延误病情、重复用药等情况[1],观察其生活习惯,如:①饮食中是否主食偏多或糖分摄入过多;②是否有熬夜、作息不规律的情况;③每周是否有2~3次超过半小时的有氧运动;④直系亲属是否有糖尿病的病史,⑤患者每日的血糖情况绘制成曲线,以了解其血糖变化规律。

三、《淮南子》论消泯贪腐

《淮南子》没有讨论打击与消灭贪腐的措施。重心在警戒君主兼及贵族官僚,修养心性,返归自然,清心寡欲,以防止与消泯“流遁”。

(一)《俶真训》:“达则嗜俗之心外矣。”什么是达?指一切听其自然,用现代语汇说,就是“想得开,看得淡”。要把富贵荣华看得如春天的东北风,在身边一吹就过;要把诽谤赞扬,当作嗡嗡的蚊子,在耳边一绕就完;淡泊于名利得失。嗜欲是与物质享受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注意修养的人,性情平静如水,思绪恬淡如镜,按自己的肚量进食,照自己的身裁做衣,只要饿不着冻不着就行,如此,“贪污之心,奚由生哉”?

(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缪称训》)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分。《缪称训》还提醒读者,要区分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利。“天下有至贵而非势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寿而非千岁也”,人情常常冀求多福少祸,但是应该懂得,“福生于无为(顺应自然)”,“患生于多欲,害生于弗备。”为人处事不能只看眼前,鼠目寸光。所索求的越多,往往所得到的就越少。好高骛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脱离实际,往往心灵空虚,心胸狭窄。一个人能回归纯朴的本性,是最高贵的;心态轻松而知足,是最富有的;明白死或生都是自然现象,是最好的长寿。

(三)端正君主的地位与心态。当君主的应该明白:“……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修务训》)刘安举尧舜为例,提出一个在当时不能明说的问题:君主是被大众“立”而“践位”者,并不是“天命神授者”。因此,君主应认清自己的职责是主持公平、公正、公道,而不应追求享乐。其次,君主不应只顾自己,而不管诸侯、大臣与庶民的死活,“善为上者,不忘其下。”(《缪称训》)君主必须把精力放在为天下谋利益上,让人们在你的统治下感到安定、快乐,天下人才愿意服从你的统治。“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乐期间。”(《俶真训》)

(四)君主应该做守法的典范。《淮南子》接受战国法家的思想影响,又揉合了儒、墨等学派的一些观念,提出“法”不代表君主意志,而是社会的需要,法是君主治国的准绳,因此君主也要受“法”的约束,君主应该做守法的典范[12]。

(五)“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道德经》)刘安把孙叔敖作为榜样,提醒掌权者在面对官位、财富、土地时,保持淡定低调,以防止“流遁”。刘安笔下的孙叔敖对权与名位看得很淡,“三得令尹无喜志,三去令尹无忧色”(《道应训》),不为爵位权势而烦恼,孙叔敖在邲之战中,指挥楚军大败晋军,帮助庄王成就霸业。楚庄王打算厚厚地封赏他,他推辞不受。直到临死,才叮嘱儿子,楚王如封给肥沃之地,千万别要,就要寝丘(今河南沈丘东南)那块布满沙石的贫瘠之地,不贪图丰厚的利益。刘安深知西汉前期政治环境的险恶,借孙叔敖的话提醒当时的诸侯与官僚,处世要注意“三原则”:“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道应训》)为人低调就是不忘本,才可以避免士大夫的忌妒,君主的疑忌,平民百姓的怨恨。

四、评《淮南子》关于贪腐的评述

《淮南子》关于贪腐的评述,代表了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与巩固时期统治阶层中一部分人士对贪污腐败的认识。

(一)以“天人合一”世界观考察封建社会初期的本质与现象。将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存作为讨论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流遁”的严重后果就是破坏了君主与臣民的和谐,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用二千多年前的思维与语言,表达出维护社会和谐,维护生态,保护生态平衡的必要。

(二)刘安站在受皇帝“削藩”威胁的诸侯王立场,发现并评论了封建专制皇帝及其周围诸侯、士大夫的“流遁”。指出君主乃天下之“至贪”,这是合乎史实的,要求君主们明白:“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主术训》)贪婪地掠夺自然,会遭自然的报复;贪婪地掠夺百姓,会遭到百姓的报复。总之,会伤及自身的根本。

(三)刘安以为“流遁”(贪腐)与否,是修养问题。

人们如果不能把握本性,淡泊而宁静,那么,庶民会丧命,士大夫将失去官爵封邑,诸侯将失国而天子将失去天下。他举桀纣失天下、虞君被晋灭国、晋智伯被瓜分,小偷盗金被捕作为因贪遭惩罚的例证。又说,孙叔敖嘱咐儿子乞封瘠地,避免了楚国功臣第二代即被剥夺的厄运。在刘安的思想中,贪腐是个人修养,天下、国、家、命,都是个人的。在2000多年前的条件下,他还不可能从民族与国家的整体与社会制度的本质来考察与评论贪腐。

刘安本人并不是反贪腐的斗士,他也是封建专制制度一个方面,一个阶层(被皇权压抑的诸侯王)的代表。他批判“流遁”的同时,也是“流遁”的实践者。他多次贿赂太尉田蚡(王太后的同母异父弟),田蚡则故意吹捧刘安,汉武帝对此也是有所察觉的。刘安还派女儿刘陵常住长安,“常多予金钱,为中诇长安,约结上左右。”他“积金钱赂遗郡国。”纵容他的王后、太子迁及女儿刘陵“夺民田宅,妄致系人。”[13](P2146)

汉前期的史实与《淮南子》的有关论述都说明贪腐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与生俱来的顽疾,流毒2000多年,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然而封建专制制度的流毒并不可能立即消失,它的影响存在于社会观念中,甚至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及环节中。西汉的史实及《淮南子》的评述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根除贪污腐败,任重而道远。

[1]班固.汉书·高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班固.汉书·佞幸传·邓通[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班固.汉书·萧何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班固.汉书·陈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班固.汉书·张汤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班固.汉书·公孙弘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班固.汉书·文五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班固.汉书·楚元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班固.汉书·田蚡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姚治中.《淮南子》对专制主义皇权思想的叛逆[J].皖西学院学报,2011,(1):38-43.

[13]班固.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Corruption:an Inborn Illness from the Feudal Autocratic System——Related Comments on Huainanzi Included

YAO Zhi-zhong

(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The nature of the feudal autocratic system has decided that it will surely be the hotbed for the breeding of corruption from the first day it was born.The related comments on Huainanzi haven’t touched the essence of the system,but can be served as our reference.It is a long way to cover to eradicate the present corruption because of the harmful influence silted by the feudal autocratic system for more than 2000years.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feudal autocratic system;corruption;harmony

D691.49

A

1009-9735(2011)06-0091-05

2011-10-08

姚治中(1936-),男,浙江兰溪人,皖西学院历史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皖西古代史。

猜你喜欢

刘安淮南子君主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鸡犬升天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嫦娥奔月
柔软的惩罚
蜡像女友
蜡像女友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