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可逆句的语义模型及主宾可换位的原因

2011-08-15王麦巧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结式主宾宾语

王麦巧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试析可逆句的语义模型及主宾可换位的原因

王麦巧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可逆句根据动核的类型和名词在句中的语义成分可分为四类模型:以动作核为中心的可逆句、以经验核为中心的可逆句、以状态核为中心的可逆句、以关系核为中心的可逆句。按照陈平提出的充任主语和宾语的语义角色优先序列原则,参考各类可逆句充任主语和宾语的语义角色,总结可逆句主宾换位的原因。

可逆句;语义模型;逆置

可逆句是指“动词前后的名词或名词结构可以互换而表达的语义基本不变。”可表示为“NP1+ VP+NP2←→NP2+VP+NP1”,NP1、NP2一般为名词性的词语,VP为动词性词语,VP前边的NP是主语,VP后边的NP是宾语。关于可逆句的类型,历来看法不一。宋玉柱把可逆句分为三类:供动型、被动型、从动型[1]。李敏(1998)把可逆句分为六类:供用义、混合义、笼罩义、充满义、依附义、进入义[2]。张斌(2002)把可逆句分为以下六类:供用义、存现义、合并义、“是/等于/像”字句、“对/朝/挨/考”着句、纯计量关系[3]。鹿荣把可逆句也分为六类:供用类、存现类、致使类、互动类、相对位置类、等值类[4]。上述分类以动词及NP的语义特点为标准。这种分类的缺陷是每个人对动词的特征认识不同,同一种句子会归入不同的类,如存现义、宋玉柱先生把它归入被动型和从动型,张斌先生独立设类,李敏把它分为笼罩义、充满义、进入义三种。再者,动词的语义特征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自主义与不自主义,还可以包含完成义、持续义、状态义、动作义、感受义、致使义等,能否从动词语义方面穷尽可逆句的类型还值得研究。

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它支配着句子中别的成分,而动词本身则不受其他任何成分的支配,在句子里处于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位置。NP在句子里一般作主语或宾语,是与动词相联系的成分。如果着眼于动词的语义情状,动词就有动作核、经验核、性状核、关系核之区别[5]。如果着眼于NP的在语义结构中的身份或担当的角色,NP就有施事、受事、感事、工具、材料、系事等区别。综合考虑动核的类型及NP的语义身份,我们把可逆句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型。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把箭头左边的句子称为原型句①本文所说的原型句不一定是根据动词的原型结构所确定的句子成分分布的“原型句”。,把箭头右边的句子称为逆置句。

一、以动作核为中心的可逆句语义模型

可逆句的动作核主要由二价动作动词充当,有些三价动作动词也可充当可逆句的动作核。与动作核相联系的语义成分有施事、受事、工具、材料、地点、成事。这些语义成分与动作核的相配模型有下面六种。

1.施事+动作核+受事←→受事+动作核+施事

跟动作核联系的施事一般指人,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受事一般指物,是动作核支配的对象。如:

A:(1)两个人租了一间房。←→ 一间房租了两个人。

(2)一个人打一把伞。←→ 一把伞打一个人。

(3)三个人吃一碗饭。←→一碗饭吃三个人。

(4)老少三个人盖了一条被子。←→ 一条被子盖了老少三个人。

B:(1)老王喝醉了酒。←→酒喝醉了老王。②B组的例(1)至例(3)引自任鹰: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2001,(4):325.

(2)大家吃腻了剩菜。←→ 剩菜吃腻了大家。

(3)老师讲烦了课。←→课讲烦了老师。

(4)小胖骑累了车子。←→ 车子骑累了小胖。

A组句子原型句是“共同”句,即老少三个人共盖一条被子;逆置句是“供用”句,即一条被子可供三个人盖。施事、受事皆是数量名结构,有人把它叫“双数量供动句”;有人把它叫“数量结构对应式”,有人把它叫“转翻句”。在刘秀雪等人看来,像“一碗饭吃三个人”这样的转翻句的语义、句法特征来自整个结构,他们强调结构整体的作用[6]。双数量形成的整体结构表达能力、容量的限度等意思,如例(1)、(2)主要表示容量的限度,即“一间房可容纳两个人”、“一把伞只能容一个人打”;例(3)、(4)主要表示能力,即“一碗饭能够三个人吃”、“一条被子够三个人盖”。因此,A组句子数量词一般不可以省略。

陈平(1994)曾经提出充任主语和宾语的语义角色优先序列:施事>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在充任主语方面,位于“>”左边的语义角色优先于右边的角色,在充任宾语方面则正好相反,位于“>”右边的角色优先于左边的角色[7]。施事、受事处于语义序列的两极,对立性非常突出,但是在A组句子中,句子的双数量结构特点,使得A组句子成为量比关系句,施事、受事成为发生关系的量项,其对立性自然消失。可逆句主语与宾语的位置只不过为量项提供了两种配置的方式,量比不变,这是A组句子逆置的原因。

B组句子与A组句子虽为同一种语义模型,但施事、动作核、受事的构成完全不同。B组句子动作核是动结式。在原型句中,施事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作主语。动结式的动词是动结式结构的中心,具有及物性,与补语一起支配受事,即宾语。在逆置句中,动结式的动词不具有及物性,不能直接支配施事宾语,不能说“喝老王”、“吃大家”、“骑小胖”。至于“讲老师”中的“老师”如果是受事,说法成立;如果是施事,则不成立。动结结构的补语表述宾语的行为或状态,这时,整个动结式就获得了支配宾语的能力。施事既是被支配的对象——宾语,又是补语的致使对象,因此逆置句可以有如下变换:

(1)酒喝醉了老王。→老王喝酒,老王醉了。

(2)课讲烦了老师。→老师讲课,老师烦了。

(3)剩菜吃腻了大家。→大家吃剩菜,大家腻了。

(4)车子骑累了小胖。→小胖骑车子,小胖累了。

B组句子逆置句中的施事是致使对象,是在致使行为的作用下发生显著变化的受动对象,正因为施事宾语具有较强的受动性质,因此,逆置句大都可以变换为“把”字结构。如:

(1)酒喝醉了老王。→酒把老王喝醉了。

(2)课讲烦了老师。→课把老师讲烦了。

(3)剩菜吃腻了大家。→剩菜把大家吃腻了。

(4)车子骑累了小胖。→车子把小胖骑累了。

B组句子动结结构的前项动词和后项补语“都有可能充当结构中心,都能以各自的方式支配各自的宾语成分,是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的换位机制形成的理据所在。”[8]

2.工具+动作核+对象←→对象+动作核+工具

工具是发出动作时所需凭借的器具,它出现在可逆句的动核结构里作主语或宾语。如:

(1)砖头垫墙。←→墙垫砖头。

(2)大碗盛饭,小碗盛菜。←→ 饭盛大碗,菜盛小碗。

(3)箱子装书。←→书装箱子。

(4)毛毯盖脚。←→脚盖毛毯。

动作核具有[-动作]的语义特征,不具有“过程”特点,它以静态或准静态身份出现,只表示工具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因此,主语与宾语可以互换位置。即使动核后带“了”或“着”,也只表示关系的实现,如“砖头垫了墙。←→墙垫了砖头。”或“毛毯盖着脚。←→脚盖着毛毯。”“垫了”不是表示动作的完成,“盖着”不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而表示存在方式。工具和对象在语义角色序列中比较靠近,在施受程度方面相差不大,这些特点使得它们既可充任主语,又可充任宾语。

3.材料+动作核+成事←→成事+动作核+材料

成事是动作的结果或成果,是动作作用于材料后产生或出现的客体。材料是制作成事所凭借的物资。可逆句里,成事、材料作主语或宾语。如:

(1)砖头砌墙。←→墙砌砖头。

(2)羊肉包饺子。←→饺子包羊肉。

(3)南瓜煮粥。←→粥煮南瓜。

原型句中,动作核具有制作义,它与成事一起表示材料的用途。逆置句表示一种主观安排,兼表成事的种类,句末可以加“的”以加强确定性。如:

(1)'墙砌砖头。→墙砌砖头的。

(2)'饺子包羊肉。→饺子包羊肉的。

(3)'粥煮南瓜。→粥煮南瓜的。

在充任主语与宾语的语义角色中,材料与成事施事性、受事性都比较弱,处于语义序列中比较靠近的位置,在句法配位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因此主宾可互换位置。

4.材料1+动作核+材料2←→材料2+动作核+材料1

此模型的主语和宾语都是制作材料,动词表示材料的加工方式。如:

(1)小葱拌豆腐。←→豆腐拌小葱。

(2)西红柿炒鸡蛋。←→鸡蛋炒西红柿。

(3)排骨炖冬瓜。←→冬瓜炖排骨。

(4)一斤漆掺二两汽油。←→ 二两汽油掺一斤漆。

处于主语位置的材料为主料,处于宾语位置的材料为配料。如例(1)原型句中小葱是主料,豆腐是配料;逆置句中豆腐是主料,小葱是配料。若材料为光杆名词,则名词前可加数量词修饰,如“三斤排骨炖一斤冬瓜。←→一斤冬瓜炖三斤排骨。”若材料本身是数量名结构,则句中动词可以省略。如例(4)可变成:

(4)'一斤漆二两汽油。←→ 二两汽油一斤漆。

NP1、NP2同为材料,处于语义序列的同一位置,具有受动性、变化性、自立性,既具有施事的某些特点,更具有受事的特点。因而可居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造成主语与宾语换位。

5.施事+动作核+地点←→地点+动作核+施事

地点是动作位移的起点或终点,跟地点相配的动作核一般为一价动词。如:

(1)一只小狗闯入他的视线中。←→ 他的视

线中闯入了一只小狗。

(2)客人来家里了。←→家里来客人了。

(3)水进客厅了。←→客厅进水了。

(4)一个犯人逃出了监狱。←→ 监狱逃出了

一个犯人。①本例引自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35.

上例中动作核一般为“来/进/去”之类的动词或“v进/出/来/入”之类的动结式,表示位移的方向。例(1)、(2)、(3)中地点“视线中、家里、客厅”是位移的终点,例(4)地点“监狱”是位移的起点。地点位于语义角色序列的中部,施事位于语义角色序列的左极,具有位移性,发生位移的或是有生命的名词,如“小狗、客人、犯人”,或是无生命的名词,如“水”。位移的结果是“他的视线中出现了小狗”、“家里出现了客人”、“客厅里出现了水”、“犯人现不在监狱里”。从这个结果来看,施事又具有附庸性。兼具位移性与附庸性的施事既可作主语,也可作宾语,主宾可互换位置。

6.受事+动作核+地点←→地点+动作核+受事

这类可逆句动作核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常用的动词如“贴、钉、挂、坐、戴、放、躺、写、跪、搁、种”等。例如:

(1)邮票贴信封上。←→信封上贴邮票。

(2)钉子钉门上。←→门上钉钉子。

(3)衣服挂墙上。←→墙上挂衣服。

(4)粮食放里屋。←→里屋放粮食。

“依附义”可逆句的原型句表示放置义,受事表示要放置的事物;地点表示依附的处所。逆置句表示指派,指定什么地方干什么用。动词如“贴、钉、挂、戴、放、写、搁、种”等是二价动词,在一个动核结构里联系着两个动元:主事和客事。可逆句中,主事不出现,属于客事的受事和地点同时出现。地点位于语义角色序列的中部,受事位于语义角色序列的右极。当主事不出现、受事和地点又不能同在宾语位置同现时,而整个儿的陈述又要涉及动词其他的语义成分,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受事和地点中的一个放到动词前面的主语位置上去,成为句子的话题主语,句法上表现为主宾可换位。

二、以经验核为中心的可逆句语义模型

经验核由经验动词充当,经验核一般是二价动词,有的表示心里经验,有的表示认知经验,有的表示经历、遭受。与经验核相配的语义成分有准施事、准受事。构成模型为:准施事+经验核+准受事←→准受事+经验核+准施事。

1.准施事+心理∕经验动核+准受事←→准受事+心理∕经验动核+准施事

A:(1)我悔死这件事了。←→ 这件事悔死我了。

(2)我们爱死了九寨沟的风景。←→ 九寨沟的风景爱死我们了。

(3)小马愁死学费了。←→学费愁死小马了。

B:(1)公公婆婆爱煞了小琴。←→ 小琴爱煞了公公婆婆。

(2)妈妈想死儿子了。←→ 儿子想死妈妈了。

(3)班主任恨透那家伙了。←→ 那家伙恨透班主任了。

(4)我羡慕死他了。←→他羡慕死我了。

此类可逆句表示人的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动词表心理活动,VP为动结式,常见补语有“死/煞/透”等。

A组句子的特点是准施事指人,准受事指物。B组特点是准施事和准受事都是指人,其中作宾语的NP既可以理解为前项动词的支配对象,也可以理解为后项补语的致使对象,因而句子有歧义。如例(2)既可表示“妈妈想儿子”,也可表示“儿子想妈妈”。若用来表达“妈妈想儿子”之意,原型句为自动格局,逆置句为使动格局;若表达“儿子想妈妈”之意,原型句为使动格局,逆置句为自动格局。

A组“心理”义可逆句之所以能够主宾换位,是因为这类可逆句施受关系模糊,这种结果源自于心理动词的双向性:沈家煊(1999)认为心理动词一头连着感事(即准施事),一头连着刺激物(即准受事),从力的作用方向来看,注意的方向是由感事到刺激物,而刺激的方向是由刺激物到感事。一般情况下,人们注重“注意的方向”,而忽略“刺激的方向”,因此认为主宾不可逆,当动词为强心里动词时,“注意的方向”和“刺激的方向”就会并重,施受的对立就变得模糊[8]。B组句子的准施事和准受事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感事”,又是“刺激物”,或者说施事也是受事,受事也是施事,因而句子有歧义。当准施事、准受事为单重身份时,是主宾可换位可逆句,情况同于A组句子。

2.准施事+经历∕遭受动核+准受事←→准受事+经历∕遭受动核+准施事

(1)我遇见了我的小学老师。←→ 我的小学老师遇见了我。

(2)妈妈陪伴着爸爸。←→爸爸陪伴着妈妈。

(3)中国男篮打平了安哥拉队。←→ 安哥拉队打平了中国男篮。

常见动词有“遇见∕陪伴∕V平”等,表示相对动作关系。准施事、准受事都是动词关涉的对象,动词既是对NP1而言,同时也是对NP2而言。“妈妈陪伴爸爸”也就是“爸爸陪伴妈妈”,陪伴是双方的,谈不上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换句话说,施事也可以成为受事,受事也可以成为施事,主宾可换位就在情理当中。

三、以状态核为中心的可逆句语义模型

状态核分三种情况:一是由状态动词充当,如“笼罩、环绕、覆盖、弥漫”等。二是“V着”结构。三是动结式。跟状态核相配的语义成分有系事、地点、对象,构成可逆句模型如下。

1.地点+状态核+系事←→系事+状态核+地点

系事是状态的系属者,常和状态动词联系在一起,一般作主语,在可逆句里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既可作主语,也可作宾语。看下例:

A:(1)房间溢满了醉人的酒香。←→ 醉人的酒香溢满了房间。

(2)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装满了生命的酒酿。←→生命的酒酿装满了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

(3)田野开遍了野花。←→ 野花开遍了田野。

(4)屋顶放满了太阳能。←→ 太阳能放满了屋顶。

(5)街道中心挤满了逃生的人。←→ 逃生的人挤满了街道中心。

B:(1)水面笼罩着一层薄薄透明的雾。←→一层薄薄透明的雾笼罩着水面。

(2)小岛四周环绕着红树林。←→ 红树林环绕着小岛四周。

(3)山谷充盈着清越的歌声。←→ 清越的歌声充盈着山谷。

(4)小乡村弥漫着炊烟。←→ 炊烟弥漫着小山村。

(5)大地覆盖着白雪。←→ 白雪覆盖着大地。

A类例句中,动核为动结式。动结式的前项动词表动作行为,动词加补语后表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常见补语有“满或遍”,“满或遍”即可表述主语,也可表述宾语,分别将这两个成分作为致使的对象。因此,整个句子表现出主宾可换位的特点。从补语的语义指向看,有的指向系事,有的指向地点。例(1)是“房间满了”,例(2)是“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满了”,例(3)是“野花遍地”,例(4)是“屋顶满了”,例(5)是“街道中心满了”。结果补语在结构上同前项动词结合得很紧,其间不能加别的成分,因此动态助词“了”之类只能加在补语后面。“VP了”不是表示动作的完成,而是对地点的静态描写。

B类例句中,地点、系事构成不变,状态核不再是动结式,变为“V着”,动词是真正表状态的动词,“都含有某物完全‘笼罩’在某物(或某处)上面的意思”。[2]“着”不表示动作的进行,而表示状态的持续。

动词具有[-自主]、[-可控]的语义特征,整个句子含有被动性,因此,有的句子可变换为:

水面笼罩着一层薄薄透明的雾。→水面被一层薄薄透明的雾笼罩着。

小岛四周环绕着红树林。→小岛四周被红树林环绕着。

大地覆盖着白雪。→大地被白雪覆盖着。

在语义角色序列中,系事紧挨着地点,又都处于语义序列的中段,作主语与作宾语都比较灵活,因而主宾可换位。

2.系事+状态核+对象←→对象+状态核+系事

这类可逆句表示客观事物造成的某种状态兼感受。系事一般具有[+生命]这一语义特征,但也有例外。对象一般指客观事物,具有[-生命]这一语义特征。常见的动词有“淋/照/烤/泡/吹”等。例如:

(1)我淋着雨。←→雨淋着我。

(2)小李照着镜子。←→镜子照着小李。

(3)我们烤着火。←→火烤着我们。

(4)脚泡着药水。←→药水泡着脚。

充当状态核的动词本是表示感受的动词,具有[-自主]的语义特征,一般不大单用。上例(1)—(4),动词后面都带有助词“着”,然后带宾语。“V +着”表示状态的持续。“V+着+对象”表示系事的存在状态,“V+着+系事”表示系事的一种感受。系事大部分指人,如“我、小李、我们”,个别指物,如“脚”。系事具有“被处置”的意义,处置的结果使得系事处于某种状态,如:

(1)'我被雨淋着。

(2)'小李被镜子照着。

(3)'我们被火烤着。

(4)'脚被药水泡着。

对象不仅仅是“V着”所表示状态及于的客体,同时也是导致系事处于某种状态的致使者,支配系事,因此,对象既可作主语,也可作宾语。再加上系事本身施受关系不明,因而句子主宾可换位。

3.系事1+状态核+系事2←→系事2+状态核+系事1

这类可逆句用来指明系事1与系事2之间的相对存在状态关系。具体地说,相对存在状态属于一种空间位置关系,表存在状态的动词有“挨/靠/对/朝”等,如:

(1)你靠着我。←→我靠着你。

(2)我们学校挨着交警大队。←→ 交警大队挨着我们学校。

(3)国贸大厦正门对着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对着国贸大厦正门。

(4)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朝着天安门。←→天安门朝着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

“挨/靠/对/朝”之类动词后面加“着”表示状态,不加“着”不成立。如:

⋆国贸大厦正门对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对国贸大厦正门。

系事1与系事2都是“V着”的系属者,二者地位平等。“V着”既是对系事1而言,也是对系事2而言,“你靠着我”也就是“我靠着你”。互逆的两个句子的主要差别在于“说话时两句的出发点不同”。

四、以关系核为中心的可逆句语义模型

关系核由关系动词充当,关系动词都是二价动词。关系动词有的表示判断关系,如“是”;有的表示相等关系,如“等于”;有的表示认同关系,如“像”;有的表示数量关系,关系核不固定。跟关系核相配的语义成分有起事和止事。语义构成模型是:起事+关系核+止事←→止事+关系核+起事。例如:

(1)4月5日是清明节。←→清明节是4月5日。

(2)1米等于3尺。←→3尺等于1米。

(3)妹妹像姐姐。←→姐姐像妹妹。

(4)300元(换)一张奥运门票。←→ 一张奥运门票(换)300元。

(5)一碗饭(吃了)两个钟头。←→ 两个钟头(吃了)一碗饭。

例(5)不同于“双数量结构”,试比较:

(1)一碗饭(吃了)两个钟头。←→ 两个钟头(吃了)一碗饭。

(2)一碗饭吃了三个人。←→ 三个人吃了一碗饭。

例(1)原型句中NP2“两个钟头”表示吃饭所用的时间,没有供用的对象,是纯数量关系可逆句。例(2)原型句中NP2“三个人”表示食物的消费者的数量,整个句子表示一碗饭可供多少人食用,是供用句。

以关系核为中心的可逆句,动词是关系动词,没有支配能力和支配方向。起事与止事是发生关系的项,既非施事,也非受事,不存在施受的对立。虽然陈平的语义角色序列不包含起事和止事,但根据二者的特点,应属于处于语义角色序列中段的系事。这样的话,在作主语与作宾语上就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按照动词的语义成分及其特点、按照主宾的语义成分对可逆句进行分类,更符合可逆句的语义结构。以往的分类把语义成分分析和词义成分分析混在一起,既不一致,也不统一。而且这种分类便于从语义成分构成的角度解释可逆句主宾可换位的原因。

[1]宋玉柱.语法论稿[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200—207.

[2]李敏.现代汉语主宾可互易句的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4):50.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34.

[4]鹿荣.鹿荣前言讲座讲义[EB/OL].http://www.yyxx1.sdu.edu.cn/content.php?.

[5]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修订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83-184.

[6]刘秀雪.一锅饭吃三十个人:可逆式分配句之结构探讨[J].中国语文研究,2005,(2).

[7]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3):163.

[8]任鹰.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2001,(4):325.

[9]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王炳社]

Abstract:A reversible sentenc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models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an action verb,the core in a sentence,and the semantic componentof a noun in the sentence.That is:Onewith an action verb as the core;one with an experience verb as the core;one with a state verb as the core;one with a link verb as the core,etc.Based on the prior sequence principle,proposed by Chen Ping,about the semantic role of a subject and an object,and referring to the semantic roles of various reversible sentences as a subject and an object,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asons thata subjectand an object can be interchanged in a reversible sentence.

Key words:a reversible sentence;semanticmodels;reverse position

On the Semantic M odels of Reversible Sentences and Reasons about the Reverse Position of a Subject and an Object

WANGMai-qiao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H043

A

1009—5128(2011)01—0030—05

2010—03—15

王麦巧(1965—),女,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结式主宾宾语
政府主导型国际性展会主宾国机制的发展探索
巴基斯坦留学生的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研究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结式循环矩阵的运算及性质
山东饭局,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