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年碎影的感悟俗世人生的洞彻
——读蔡静波散文

2011-08-15任葆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渭南陈忠实世俗

任葆华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流年碎影的感悟俗世人生的洞彻
——读蔡静波散文

任葆华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蔡静波先生的散文正如他之为人,是平实的,是厚道的,率性而不张扬。他的文字后面始终站着一个真实而诚挚的人,并且充满着一种生活的气息和世俗的趣味。他的不少散文就是从俗世里来的,但又能深入到了人的灵魂里去。其文辞平实,却韵味悠长,很是耐读。

散文;世俗趣味;平实

蔡静波先生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乡党。先前只知道他在唐宋笔记小说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并不知道他还搞文学创作。大概是两年前一个冬日的黄昏,我在大街上散步,偶然地瞥了一眼路旁的报栏,竟意外地在一家本地的报纸上发现了他的名字,便忍不住停下脚步,一口气读完了那篇文章。当时我感到非常震惊,说实话,真没想到他还能写散文,而且写得非常好。至今犹记得那篇散文的题目是《父亲的期盼》。几天后,碰见他问起此事,我才得知,其实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已开始了文学创作,并先后在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作品。

前段日子,他告诉我,想出本散文集子,并嘱我写点东西。蒙他垂青,我欣然应允。但接受之后,又有点惶恐。虽说自己平日里也写一点文学评论和研究的文字,但我还是深恐自己把握不好,有负他对我的期望,因此迟迟不敢动笔。

很长一段时间里,散文界弥漫着一种尚大之风,举目所及,多是宏大的历史追溯和山水感叹,文化关怀和知识崇拜几乎窒息了散文的自由精神。过度的抒情与凌空的叙事,更使散文的路子愈走愈窄。在一些写作的背后,你根本看不到那个渺小的、真实的人。而蔡静波先生的散文不同,他的文字后面始终站着一个人,一个真实而诚挚的人。他的文字在一种朴拙的记述中体察和丈量着生命的重量,并始终充满了一种生活的气息和世俗的趣味。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文学的诚实与温暖。世事无论大小,情无论深浅,在他的散文里都娓娓道来,不动声色,文辞平实,却韵味悠长。他的散文正如他之为人,是平实的,是厚道的,率性而不张扬。在文中,他似乎是在面对自己说话,却又分明是在对许多人说话。他的话语很亲切、很随和。他无意于教导别人,却又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

蔡静波先生说,他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确实如此,在他的这本集子里,有不少篇目都是在回忆昔日的人与事,如《回忆祖父》、《父亲的期盼》、《怀念卢匡老师》、《揽炭》、《睡火炕》、《怀念陈叔》及《郑老师》等篇什。那些如烟的往事在当时并没有显出什么诗情画意来,但事隔若干年,重新在记忆中唤起来,再次进行体味和感受时,可能由于昔日功利性的考虑早已淡漠或完全消失,经历的另一面的美感价值也就显示出来了。甚至过去那些苦难的经历,如今隔着岁月的长河看过去,也似乎都变得美好、富有诗意,让人回味留恋。我喜欢读蔡静波先生书中怀旧的文字。他的《回忆祖父》一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率直、倔强而又勤劳的中国农民一生的艰难遭际。其中祖父的勤俭,对生死的达观以及他的“钱难挣,屎难吃;要知道屎多难吃,就知道钱多难挣”的感慨,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母亲的教诲》中,他又让我认识到了一位勤劳善良,待人宽厚的农妇,也明白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父亲的期盼》一文写了父亲对他的三个期盼,一是希望他会念报,二是希望他学木匠,三是希望他工作后能承担家里买煤的钱。进而他写出了自己对它们体悟。他说:“第一个期盼实质上是一个贫民子弟对文化的期盼”,“第二个期盼是一个普通百姓对生存技能的渴望”,“第三个期盼是一个农人对老有所养的期盼”。这样的见解深刻独到,一针见血。你不能不佩服他的睿智和洞彻;《怀念陈叔》中,陈叔“事缓则圆”的处世哲学,在世事洞明、因势利导、天随人意中透露出的人生智慧,更是让我犹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而《怀念卢匡老师》一文则写他拜访昔日的恩师,敲了半天门没有人应。于是他想着,师母应该在家吧,就坚持再敲了几下,同时叫着:

“卢老师。”这时门里面传出回音:“我爸不在了。”我说:“我知道不在了,我来看看你妈。”“我妈也不在了”我顿时悲音难禁:“那我就来看看你。”

读了这段文字,我更是被他的坚持和真诚深深地打动了。面对这样的文字,惟一需要的是阅读,再阅读,并用心来享受它。因为一切的阐释都是多余的。

蔡静波先生的怀旧文字,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经历的描述层面上,而是常常能在对过去经历的描述之中见出生命的意义、深刻的思想或动人的诗意来。仅就这一点而言,表明他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散文作家的基本素质。

著名的评论家谢有顺先生说:“一个好的散文家,一定得有一颗世俗心,同时兼具一种灵魂的视力。他必须能够在世俗里安妥自己的心灵,必须对实感世界有切身的了解,他才能写出有心灵质量的好散文——所谓的好,就是要从俗世里来,到灵魂里去;所谓的文雅和美感,就是来自灵魂对俗世的觉悟。”[1]我很欣喜地看到,蔡静波先生不仅具有一颗世俗的心,而且又具有了一定“灵魂的视力”。他的不少散文就是从俗世里来的,但又能深入到了人的灵魂里去。他写社会现象,如《观官》、《势利》、《喝酒》与《上当》,写人情世故,如《求人》、《人际关系》、《点菜》和《吸烟》等篇,就是源于一颗世俗之心,并且他常常能以自己“灵魂的视力”超越世俗,洞彻一切。面对人生,他有三教之悟;面对“官”,他有三类之分;面对“权力”的追求者,他有“考其昔,察其今,知其未”的明谏……陕西评论家常智奇先生说,“他是一个生活的发现者,也是一个生活的思考者。”[2]诚如斯言,他对于世俗人生的思考和理解非常深入,也非常到位。我想,只有那些饱经沧桑,思想比较敏锐之人,才能达到如此境地。相信读者同我一样,读了他这一组文章,一定能从中学到不少社会知识,从而更进一步认识现实社会,适应社会,并在现实中更好地生存。

蔡静波先生喜欢交朋友,尤其喜欢交一些文学界的朋友。工作之余,他断断续续、零零碎碎地写下了一组可称之为“文人印象”系列的散文,如《拜访陈忠实》、《赵熙印象》、《瓷缘》、《初识畅岸》和《段国超先生印象》等。其中写的多是他与一些作家朋友交往的事情。他喜欢采用白描的手法,简笔勾勒,虽然多是片段,但富有细节,生动传神。如他写陈忠实,仅仅抓住其个性化语言来写,只三言两语,陈忠实爽直而又倔强的性格形象,便跃然纸上。他写段国超老师,只抓住他与人闲谈挑剔用词这一件小事,就把一个老学者严谨、认真的个性特征活画出来。他非常注重以形写神,其写法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颇具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味。

读了蔡静波先生的散文之后,许多人都希望能读到更多些,我也这般想着。在本地的作家中,他是我比较关注和寄予厚望的作家。作为同事和乡党,我希望他的散文越写越好,也相信他是有这个能力的。

(注:蔡静波先生的散文集《雨中漫步》2010年9月已由太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1]谢有顺.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J].当代作家评论,2006,(3).

[2]常智奇.雨中漫步·序[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王炳社]

Abstract:The style Mr.Cai’s essays just like himself,is simple,sincere and forthright,buthe does notmakewidely known.Behind his writing,there is always standing a real and sincere person,and is filled with one unique kind of life and the earthly taste.Themost of his essays come from the realworld,but it can go deeply into human spirit.Its language is simple,but its flavor is very long.

Key words:prose;earthly taste;simple

On Cai Jingbo’s Essays in Roaming in the Rain

REN Bao-hua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I206

A

1009—5128(2011)01—0095—02

2010—11—09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09JK080)

任葆华(1968—),男,陕西华阴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及沈从文研究。

猜你喜欢

渭南陈忠实世俗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不愿向世俗投降
三国渭南之战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参考资料
陈忠实与我的家事往来
陈忠实: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
新常态下的渭南文物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