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法的探究

2011-08-15季东君

中学语文 2011年28期
关键词:藤萝语文课堂笔者

季东君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泽夫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语文课堂。这就迫切要求语文课堂彻底摒弃旧的课堂教学观念,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使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在师生、生生互动中逐渐形成,以此不断将课堂改革向纵深推进。

何为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它是指在教师的弹性预设下,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师生或生生因思维的碰撞而产生源于文本、超出预设的互动交流过程。当然,这种互动的热度和深度,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学生需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还必须是主动自觉的行为。勿庸置疑,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如能掌握一些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就一定能在课堂上引领好这个互动交流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必将变得活跃而有深度,学生的学习定会自主而有成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形成与发展。这也符合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核心理念。

那么,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呢?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点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一、互动中进行适度追问

教学朱自清《春》时,笔者结合课前预习题的检查,让学生明确这篇散文描写了春天的几幅图画。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幅画认真研读,结合文本具体句子说说你欣赏的理由”引起学生的思考。六七分钟后,学生发言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最欣赏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里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细、多的特点。”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但有一个同学立马站起来说:“这里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细和多,还写出了亮和长。因为花针在灯光下还会发出闪闪光亮。‘丝’又让人联想到春雨的长。”这位同学话音刚落,笔者激动地说:“你补充的相当完整,而且理由充足。同学们鼓掌!”教室里响了一片掌声。这时,笔者随即追问:“同学们,能否把后面一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样改‘人家屋顶上飘着一层薄烟’?请说说你们的看法。”同学们纷纷摇头,表示不能这样改。那原因呢?笔者见同学们脸上有些为难状,就立即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几分钟后,不少小组都举起了手。一个同学胸有成竹地站起来回答说:“‘飘’字让我感觉到雨雾很稀少,而且随时都有可能被风吹散的感觉。”听到学生提到了“风”字,笔者笑着问;“你哪知道有风的,你能不能找出依据出来?”这个学生先是一愣,然后迅速地从前面找出了答案。他说:“前面‘密密地斜着’中的‘斜’字就是从侧面写出了风。”“回答相当棒!请继续。”笔者及时给予了表扬。那个同学接着说:“而‘全笼’则有完全笼罩的意思。写出了雨雾迷蒙的样子,让人从整体上感受到春雨烟雨朦胧之美。这里‘薄烟’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话音刚落,全班又响起了一阵掌声。笔者点头赞许。

有了前面的师生互动和适度追问,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赏析的方法,积极性已被调动了起来。这时,其他学生已坐不住了,纷纷举手。可见,学生的思维一旦碰撞,就会发出火花,整个课堂就会变得绚丽多姿。有了前面的精彩生成和师生赞赏,接下来课堂上就显得轻松活泼了。互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质疑处释放智慧的火花

上学期在上教研组公开课时,笔者选的是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在整体感知写老师的七件事,并讨论完本文的行文思路,以及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难点环节,即揣摩文章的语句,体会情感。学生们很快抓住七件事有关情节,分析出师生之间的浓郁的真情。不过笔者见势又抛出一个思考角度: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钟,然后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时,同学们发言比较积极,情感体会得较为准确。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一个疑问:“老师排除学生之间的纠纷,我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作者却说‘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里的情感表达是不是有些矫情啊?”面对这位同学突如其来的质疑,教室里的氛围一下子凝固了起来,其他学生盯着我看。笔者略微停顿了一下,微笑着表扬了这位同学:“学则需疑。这位同学敢于怀疑,值得我们学习!”该如何处理这一质疑?笔者随即把疑问抛给了学生:“请同学们结合文本的内容,看看作者是否真的矫情呢?”没过多久,有个男生打破了沉寂。他说:“我认为作者没有矫情。因为作者是一个受到同学欺侮又觉得很无助的孩子,在作者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批评了反对派们,援助了作者。可想而知,当时作者是多么感激老师。所以文中强调了‘一个孩子的眼里’,也就是这种情感是当时一个受援助的孩子的真切感受,也是一个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形象。”这一回答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赞同。这就是质疑过程中释放的智慧火花,就是精彩的生成性教学。如果老师忽略了这一精彩的质疑,就无法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也就失去了主动探讨的机会,缺少一次成功的感受。

三、对比阅读间关注发现

笔者注意到季羡林先生的《幽静悲剧》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写了藤萝的美。曾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结果学生经过认真研读,发现两位作者笔下的藤萝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两篇文章都是调动多种感官描写藤萝的外形美,比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而且同学们还发现,这两篇文章在描写藤萝时,比喻用得非常精彩。这些对比阅读中的发现,让学生状物摹形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二是两株藤萝都遭受过不幸。《幽静悲剧》中写道“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这句话将藤萝以前“凌空”的形象和现在“吊死鬼”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足以说明藤萝的不幸遭遇是何等悲惨。而《紫藤萝瀑布》中是这样写藤萝的凋谢的:“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但是后来又写道“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宗璞笔下的藤萝的命运,似乎没有“吊死鬼”那么惨。学生说到这,戛然而止,似乎不能深入下去了。笔者就点明两篇课文的几个段落,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会,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紫藤萝瀑布》一文,笔者让学生阅读最后三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幽静悲剧》一文笔者又让学生阅读这样的句子:“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学生在阅读思考后,还进行了小组讨论。最后学生终于发现原来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两个藤萝的命运,是因为他们写作意图是不一样。季羡林就是要启迪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宗璞是想通过紫藤萝旺盛生命力的描写向读者传递一条重要信息: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心态平和,目光高远。“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大家必须加快前进的脚步,努力向前。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去摸索前行,既学到了生动描写的方法,获得了美的享受。并且明白相同的素材,由于立意的不同,描写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当然,以上三点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还是很肤浅的。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还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诸如预设与生成、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感悟教学、读与写的结合等等,都蕴含着生成性教学的因子,这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要想富有成效地推进新一轮课堂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探究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因为一个不断生成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才是思维火花不断闪耀的课堂,才是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课堂。

猜你喜欢

藤萝语文课堂笔者
老师,别走……
藤萝之歌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藤萝架下的童年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一不留意(二)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公家之藤萝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