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合唱指挥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2011-08-15徐玲
徐玲
(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合唱是一门集体的声乐艺术,以多声部的人声演唱为主要特征。这种高雅的艺术体裁,一直被视为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珍珠,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在我国,合唱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广泛性、群众性有目共睹。作为一名优秀的合唱指挥,既要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较强的工作能力,又要有一定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还应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一个领导者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相应的音乐知识以及娴熟的指挥技术。
一、合唱指挥应掌握的音乐知识
1.作为指挥,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尤其是和声听觉。指挥要对合唱队在演唱过程中的音高、音准、节奏、力度、速度都能准确分辨,对各声部进行中升降记号的处理以及不协和音程的解决都应该清晰听辨出来,同时还要善于及时判断合唱队员所演唱的歌词是否正确、声部是否均衡、音色是否统一。试想,如果合唱队员发生上述错误,指挥茫然不知,长此以往,不但失去了指挥本身的意义,更不会创造出理想的演出效果,指挥既然是合唱团的核心,就应该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本领。无论每个声部进入时有多复杂,无论音准出现多么细小的误差,指挥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这也是指挥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2.作为指挥,要具备快速的读谱能力和音乐记忆力。读谱能力包括指挥对合唱作品总谱的视唱能力和视奏能力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指挥是依据总谱进行工作的。虽然现代高科技使人们可以直接获得某个作品的音响资料,但是作为新一代的指挥,不能停留在刻意的模仿上,更何况音响资料毕竟是有限的,每个人对这些信息的储备量也不尽相同。所以,指挥必须踏踏实实的“吃透”总谱,而且要具备快速的读谱能力。由于合唱作品是多声部的结合,那么,指挥必须将所有声部的旋律倒背如流。同时,作为合唱团的指挥还必须掌握正确的声乐知识,如果指挥不了解声乐技巧中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方法,就不能使合唱团所演唱出来的声音完美和谐。只有懂得呼吸方法、发声效果、共鸣位置及咬字吐字等声乐知识,才能使合唱队员在演唱时吐字清晰、音色圆润饱满、声部与声部之间协调、均衡。众所周知,合唱作品是由不同声部构成的,然而用视唱的方法每次只能唱一个声部,只能了解声部间横向的旋律关系,无法了解纵向的和声关系。那么,这就要求指挥不但要有视唱能力,还要有视奏能力。也就是说,指挥必须要掌握以钢琴为主的键盘乐器的弹奏。钢琴的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最适于弹奏和声和复调音乐。实践证明,钢琴是指挥研读合唱作品的重要工具,指挥如果具有熟练的钢琴弹奏技巧,就可以弹奏合唱曲乐谱。将女高音声部同女低音声部结合由右手控制,将男高音声部移低八度同男低音声部结合用左手控制,双手同时弹出,即可获得声部间纵向的和声织体效果。
在具备快速的读谱能力基础上,作为合唱指挥还要具有较强的音乐记忆力。因为在合唱演出过程中,合唱队员的每双眼睛都是盯着指挥的,而作为合唱指挥,除了主要运用双手来做出各种预示外,还常常需要运用眼神,适当的口型变化及肢体语音与合唱队员们进行交流,随时起到提醒、暗示、启发、鼓励等作用。只有具备较强音乐记忆力的合唱指挥,才能跟合唱队员配合默契,从而获得理想的演出效果。
3.作为指挥,要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这其中包括中、外音乐史知识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不明确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无法准确演绎出合唱作品中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例如,演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写的合唱曲《夜莺》时,就要了解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浪漫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思潮和风格,产生于18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艺术形式的浪漫时期形成于18世纪末一直延伸到20世纪初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不同于巴洛克时期,相比较而言,前者更注重于主观感情色彩的表现,注重于对大自然的描绘并借景抒情。而门德尔松这位作曲家生于富贵之家,荣誉与成就伴随他度过一生。优越的生活使他的音乐充满了亮丽、阳光、柔和与温馨。因此,在演唱《夜莺》这首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时,要注重作品本身的浪漫气息。乐曲开始是由女高音与女低音声部演唱的,音色要甜美、轻快。男声声部进入时,要圆润且带着男子气概的热情。这样,才能将夜莺——鸟中歌王的音乐形象刻画出来。为了突出浪漫主义个性化的特点,这首合唱作品在节奏处理上也可稍自由些。
中国的合唱作品是我们本国本土的文化产物,指挥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对作品理解方面,同外国合唱作品相比都显得容易一些。再加上我国的合唱音乐作品大多数产生于二十世纪。所以,指挥对于作品风格的把握并非难事。但是根据每部合唱作品所表达内容的不同,在处理手法上也应该各有千秋,绝不能千篇一律。例如,在演唱根据河北民歌改编的合唱歌曲《小白菜》时,由于作品所要表现的是一个失去了亲娘后,饱受继母虐待之苦的小女孩的形象。为了表现小孩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命运,就必须采用很慢的速度、低沉的音色。相反,在演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秋里改编的《我和我的祖国》时,就不能用缓慢的速度来演唱。该曲由八六拍子与八九拍子组成的变化拍子写成,旋律与节奏充满了圆舞曲般欢快的情绪,歌中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无比热爱、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为了避免将合唱作品演唱的面目全非,作为指挥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那么,熟悉中外音乐的发展历史,理解每部合唱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指挥还应掌握包括和声、复调、曲式和配器等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作曲理论知识,才能从合唱作品的创造者——作曲家的角度,来进一步剖析合唱作品的内部结构。每一部有调式调性的合唱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和声进行。在描写雄壮、辉煌的情景时,正三和弦必定占有主导地位,在演唱时要避免因情绪的因素导致正三和弦五音偏高的现象。在描写忧伤、紧张的情景时,副三和弦必定占有主导地位,在演唱时要避免将副三和弦的三音略低于实际音高的现象。复调,是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法和思维方式之一,尤其在合唱作品中,复调更因其可将主题旋律以各种不同方式展现出来的特点,成为合唱作品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复调在写作中涉及到的知识可以说是错综复杂、包罗万象。作为指挥,工作重心是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因此,一定要分析出合唱作品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模仿(卡农和赋格都是建立在模仿之上的)。掌握了对位法的知识,对于乐曲的进行以及各声部的处理就更容易清楚而准确了。曲式,主要研究乐曲的结构,从合唱作品的规模上可以大体分为单乐章和多乐章两大类,其中,单乐章的合唱作品较多。单乐章的合唱作品中较常见的是单二部曲式和单三部曲式,单二部曲式是由二个相当于乐段功能的段落组成。如,根据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摇篮曲》改编的合唱作品,我国著名作曲家创作的《在太行山上》等等。单三部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段落组成。如,王梓作曲的《歌唱祖国》。由王世光作曲、胡宏伟填词而成的《长江之歌》,由我国著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曲的《黄水谣》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长江之歌》和《黄水谣》都是单三部曲式,但在演唱《长江之歌》的再现部分同第一部分的情绪是完全吻合的,而《黄水谣》的再现部分与第一部分尽管旋律很相似,可是情绪却是完全不同的。《黄水谣》的第一部分描写了黄河两岸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再现部分表现的是人民妻离子散,背井离乡去逃亡的情景。两段的情感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指挥在熟知曲式知识的前提下,不因旋律相似而将前后两段在处理手法上相同,而应该从力度、速度——这些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上下功夫,使旋律相似的二个乐段形成各自不同的情感表现。可以说,曲式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指挥进行二度创作,它也是指挥正确诠释合唱作品的重要依据。
合唱作品从伴奏形式上可分为无伴奏合唱、带伴奏合唱二种,而带伴奏合唱作品由于为其伴奏对象不同,分为独奏乐器伴奏(钢琴、手风琴)、乐队伴奏(电声乐队、管弦乐队)二种。这就要求合唱指挥一定要了解配器法的知识。否则,在面对管弦乐队为合唱队伴奏时就会束手无策。管弦乐队的总谱不同于合唱总谱,里面涉及到诸如小号、圆号、单簧管等移调乐器,其记谱的调号与其他乐器不同,并且,根据乐器音域不同的特点,谱号也有高音谱号(G谱号)、次中音谱号、中音谱号、低音谱号(F谱号)不等。指挥要熟练掌握现代管弦乐队的分组(弓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与色彩乐器组),每个乐器组中每件乐器的构造与性能,管乐器与弦乐器不同的演奏特点(呼吸、指法、弓法),各种乐器的音域和音色等等一系列关于配器方面的知识。一方面便于指挥庞大的管弦乐队与合唱队;另一方面可以合理安排演出布局,甚至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可以对不适于作品表现的管弦乐伴奏部分加以改动。
二、合唱指挥应具备娴熟的指挥技术
指挥技术主要包括指挥双手的动作(配合与分工)、指挥不同节拍乐曲的图式、起拍与收拍、身体的动作与表情,甚至还包括如何同合唱队员用眼神、口形进行交流等等。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对指挥者手部动作的要求。
手臂动作的大小除要符合音乐表现的需要外,还要与自己的身材相称。动作的大小、高、低并无绝对标准,应以能使歌队全体演员的视线能集中到各个指挥点为妥。一般情况下,动作范围应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因动作忽上忽下、忽大忽小而分散和干扰合唱队员的注意力。当指挥者与歌队的位置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时,指挥动作范围一般多在头部上下。指挥者所处位置比歌队高时,动作应多在头部以下腰部以上。双手的技巧主要体现在点、线、反射以及双手的分工上,所谓“点”,即大臂放松,手腕带动小臂,在适时的空间位置短促敲击而成。所谓“线”,即手腕、小臂、大臂形成一个类似于“飘带”的整体。手腕是主动的,大臂是被动的,就像微风吹过,飘带的前端必定受到最大的力度一样,手腕就是受力最大的部分。双手的动作应该呈细腻的捋毛线般的状态,给人以舒缓柔和之感。一般来讲,在指挥缓慢、抒情的合唱作品时,“线”用得较多。另外,“线”在挥拍的过程中还可以起到点与点之间衔接的作用。所谓“反射”,实际上就是挥拍过程中的反作用力。“点”和“线”如果不结合“反射”,便如机器人绘制出来的几何图形一样,毫无生机可言。当然,“反射”也不能独立存在,它是在每个“点”或“线”后的一种反弹,同时它又是下一个动作的预示。千万不可小看“反射”动作,当它出现在起拍的“点”后,往往预示了全曲的速度、力度甚至是乐曲的情绪。此外,指挥的双手还要有明确的分工,否则会削弱指挥的表现力。一般来讲,右手在指挥时,按照图式要求,表示出乐曲的节拍与速度。当然,右手也有提示声部、点出重音并随着手形的变化控制音量的大小,还能够提示乐句间的呼吸及挥洒出强有力的线条等。合理设计好左手动作不但可以改变重复的对称动作而造成的呆板、枯燥,更重要的是,丰富有效的挥拍能给音乐作品的创造性和表现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指挥的任务不仅仅是单纯地打拍子,或给出某个声部的进入,他是作曲家与合唱队员、合唱队员与听众之间思想感情交流的使者。这就要求指挥一定要掌握娴熟的指挥技术。马革顺先生曾说过:“指挥就是在不断的预示。”只有真正掌握指挥技术的人才能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 徐玲.简论新时期合唱指挥应具备的条件[J].艺术研究,2004,(1).
[2] 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 杨嘉仁.指挥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