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贫困现状的思考与对策探讨

2011-08-15张连德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农民图书馆农村

张连德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文化贫困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提出的,他认为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状况,同时还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等,对周围人和后代都会发生影响,使贫困得以维持和繁衍[1]。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扶贫观认为,扶贫的关键在于改造贫困文化,只有使穷人抛弃了贫困文化的束缚,才能真正参与主流社会,分享主流社会发展的利益。农村贫困不仅包括经济贫困,而且还包括政治贫困、文化贫困,这三者之间,文化贫困是主体性贫困,是经济贫困和政治贫困之源。因此,不消除农村的文化贫困,就谈不上农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为此,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生成的内在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建设有名无实。一是投入总量偏低。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指出,2004年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对城市文化经费投入47个百分点。二是投入渠道狭窄,县、镇(乡)两级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仅能够维持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文化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据统计,全国121个县无图书馆,225个县图书馆无馆舍,占全国县(县级市、区)总数的12.1%;全国38240个农村乡镇中还有3965个无文化站,占乡镇总数的10.03%[2]。已建的许多乡镇文化站由于面积狭小、年久失修、简陋破旧,无法开展阵地文化活动,难以满足规模性文化活动的需要,服务能力逐渐弱化。已建的不少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这种种现象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一些乡村电影院由于受电视等媒体的影响,许多难以为继,大多已停用或改为他用,农民看书看报难,看戏看电影更难。当然,还有一些更落后的农村地区至今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2.农村主流文化缺失现象严重。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先进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一些不健康文化在农村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主流态势。几年前,“揭秘地下六合彩”的专题就曾被媒体一再关注,而今这个顽疾并没有得到根除,仍然在农村蔓延。这种赌博式心理具有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不仅动摇了农民勤劳致富的观念,更让农民把有限的收入全部投入其中,引发了极大的风险性,并带坏了农村的社会风气。根除地下六合彩,绝不仅仅是公安部门加大打击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经济,更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充实农民生活。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有9亿之众,这既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市场,又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市场。由于缺乏先进文化的进入,一些农村就出现了文化盲区,文化贫困比经济贫困更令人忧虑,危害着农村社会安定与和谐发展。

3.部分农民价值取向失范,道德观念混乱。部分农民对道德观念存在实用主义态度,于己有利的则为我所用,于己无用的则束之高阁,他们是明哲保身,趋利避害的一族;还有少数农民把道德看作是束缚人性的桎梏,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则被他们当作纵欲的大好机会,有的巧取豪夺,非法谋利,有的暴富后挥霍无度,醉生梦死。在价值取向上,有少数农民重拾“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腐朽观念,头脑中被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精神垃圾所占领。在行动上,以赚取金钱和个人物质利益为唯一动力,制假售假、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是这部分农民在具体行动上的必然结果。总之,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情况和严峻的形势。

4.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越来越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满足这种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以足够的有效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以及足够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的供给为前提。然而,现实中的这种供求关系却严重失衡。在知识需求方面,农村图书资料严重不足,2004年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2册,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更远远低于国际图联制定的人均1.5—2册的标准[3]。除了部分农技知识以外,农民获得经营管理、涉农政策、法律法规和卫生保健类知识的渠道不多,需求难以满足。在娱乐需求方面,农民对电影、电视、综艺演出、民俗文化活动等需求强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文化产品供应炒冷饭、老面孔的多,缺乏吸引力,有效供给不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信息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交流需求也日益突出,但由于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和农民居住分散的现状,使农民缺少相对集中的相互交流、沟通的场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这些供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

5.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成为空壳,日常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近年来大力鼓励农村劳务输出,特别是一些山区农村,当地资源贫乏,人们为生存,青壮年纷纷出外打工,村里留下的是妇女、儿童、老人,有的村外出人口高达80%以上,形成“空壳村”,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了人的主体。加上有些乡镇干部和文化专干的改革意识不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缺乏责任心和紧迫感,面对农村的具体情况束手无策,不能适应乡村文化发展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的文化活动放任自流,形成老的烧香拜佛,年青的打牌玩游戏,甚至聚众赌博、赌六合彩、酗酒闹事、打架斗殴。

二、农村文化贫困形成的原因分析

1.结构因素对农村文化贫困的影响。结构因素主要是指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农村和城市享有完全不对等的社会资源,这就导致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这同样也是造成农村文化贫困的根本性因素。一方面,二元社会结构阻碍了农民现代观念意识的成长。长期存在的户籍制度约束了农民个人的发展,大多数农民只得终身从事无法选择的农业劳动,而无法成为城市居民,接受现代文明和先进思想。另一方面,二元社会结构的直接后果是农民接受教育水平低。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文化建设中政府行为较重的“城市偏好”。比如,在文化建设投入方面,分布于城乡之间的投入极不平衡,城乡投入之比是8∶3,城市文化投入是乡村文化投入的2倍多[4],这使得城乡文化差距越来越大,农民授受教育水平低。总之,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我国城乡的二元分立,更加造成了农村的落后。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仍然不能消除几十年来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和农民普遍处于一种文化贫困的状态。

2.历史因素对农村文化贫困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小农经济和落后分散的封建统治是迷信盲从产生的温床。历经几千年的封建迷信盲从意识深深地渗透到广大农民的行为和心理中。尽管经过上百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农民仍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人格精神,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存在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小农观念、宗教观念和封建迷信观念与大生产观念、集体观念和科学观念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某些消极观念与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的矛盾;三是落后的、封建的愚昧型的消费方式与现代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矛盾。这些落后的文化严重影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3.文化市场监管不力是农村贫困文化产生的外部原因。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一直是摆在文化市场行政部门特别是基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我国的文化市场法制体系已经形成但还不完善,在现行法制体系框架下建立起来的行政执法体系基本适应文化市场立法的需要,但与迅猛发展的文化市场管理需要之间仍然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执法小队伍、大市场的现状与专业化监管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农村市场点多、面广、线长的现状与常态化监管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农村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与规范化监管要求不相适应。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经营盗版出版物、无证游戏厅、非法大蓬演出、黑网吧等问题在农村地区屡禁不绝,监管工作严重滞后。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农村基层的生产生活、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农村文化贫困的对策

1.把握原则,正确处理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一是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协调。农村文化建设对经济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没有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一定要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视经济而轻视文化。二是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要继续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四是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风民俗结合起来,进村入户宣讲先进文化,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民俗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村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县级图书馆应牢固树立依靠政府加快自身发展的观念。公共图书馆属于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政府的责任,必须依靠政府的公共权威和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利用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等机会,争取县财政对图书馆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将县级图书馆建设成现代化、多功能、具规模的基层图书馆,使之成为全县乡镇图书馆、文化站建设强有力的推动者和龙头。

3.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适合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目前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后,对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农民所需精神产品的推出必须立足基层,扎根乡村,如实地反映出农民的消费需求,把各种农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及时送到农民身边,促进农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一是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实施精品战略,繁荣农村文化创作,多创作出一些能反映农业、农村、农民实际生活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三是要有步骤地向农村输送文化,利用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等形式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四是要充分挖掘广大农村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富有本地特色、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倡导和正确引导农村发展自办文化,传承乡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村落文化,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遏制和杜绝消极、落后的不良文化,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4.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农村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要认真执行政府关于文化人员编制的规定,切实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定性、定向、定员工作,落实编制内人员的工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待遇问题,要切实关心、帮助和解决文化站工作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三是要加快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保证农村文化工作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1]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3]周玮,吴晶.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四大问题[N].浙江日报,2006-01-11.

[4] 李云,张顺畅.乡村文化建设体制性制约及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猜你喜欢

农民图书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