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性原则:当代教育的内蕴

2011-08-15何花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原则主体发展

何花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主体性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和思想家们探讨的热门话题,历久弥新。今天,它已经广泛涉入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尤其是教育学学科,更关注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与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培养人的主体性是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乃是主体性人格生成的实践活动,是人主体性的存在样态和实践载体。同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体性教育形式。在西方,经历了古代朴素的主体性教育、近现代占有主体性教育和当代价值主体性教育[1]。在中国,也经历了古代主体性教育的萌芽、近现代主体性教育的探索。中国当代教育强调主体性原则,关注人的主体性,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试图对此作些探讨,以期揭示当代教育的内蕴。

一、主体性教育原则的当代内涵

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属性的反映。其中,独立性、自主性是前提,能动性是基础,创造性是目标和归宿。离开了人的主体性的养成,教育就是失败的。传统教育(近现代教育)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把教育资源当作工具和手段,因而存在着严重的弊病。为了矫正传统教育的弊病,当代教育实行主体性教育原则,提出了“教育的主体性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命题。

当代主体性教育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由开始强调和回归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到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或多主体的主体间性,全面回归人的主体性,还原教育的本真状态。教育本来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活动,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牺牲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不仅是主体,还是主体的主体,即主导,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正是教师主体性的充分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老师灌”转为“老师导”,由“被发展”转为“主动发展”,不断把学生引向知识的乐园、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目的,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可见,主体性教育原则是当代教育的必然选择。主体性教育原则作为当代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一种旨在充分实现教育者的主体性,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它是教育者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形式,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从而实现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共同发展。

二、主体性教育原则确立的现实依据

1.市场经济对自主型人才的需要。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实现了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把人从计划经济的依附人转向市场经济的自主人,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历史性的解放。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人由单位和上级安排,人失去了个性,没有自主性可言,根本谈不上人的主体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被塑造成具有鲜明主体性的“市场人”[2]。企业不再是计划和政府的附庸,具有独立自主性,能够以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个人则摆脱了依附地位,成为自觉自为的主体。资源的市场化、社会化配置,为劳动者的跨区域、跨国际流动提供了可能性,流动性的生存样态把人从固定化的“单位人”转变为流动性的“社会人”,使人能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多样化和全面性的发展,这既是人主体性增强的体现,也是人主体性提升的途径。同时,市场经济由于破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特权关系,为个人提供了平等竞争、自由发展的舞台,人的尊严、主体性得到了恢复。因此,主体性教育原则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这种需要,市场经济则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2.开放社会对开放性人才的需要。当今社会是开放性社会。世界发展的开放性不仅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也为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把传统中国人由“地域人”变为“世界人”和“全球人”。对外开放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角色的转换,使得国际交往不断增多,国际联系不断加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也为中国人主体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绝好契机。主体性教育原则正是开放性社会环境的产物,它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一化模式、封闭性格局,形成了对话、交流、合作等开放式教学模式,为培养开放性人才打下了基础。

3.自主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这是主体性教育原则实施的重要原因。中国目前正在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而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行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可见,主体性教育不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且要为人才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提供人才储备库,使中国成为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

4.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主体性教育。

当今中国社会,小康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它的目标是,创新型人才需要主体性教育。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的全面性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契机,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是,中国目前整体“人”的发展现状却并不乐观。一方面,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社会成员难以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人的素质和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历史上人的各种依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对人发展的负面影响,使中国人的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中国人的现实发展与小康社会需要的理想人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以便加速小康社会的历史进度,正是主体性教育原则应有之义。

三、主体性教育原则的运用原则

1.教育独立性原则。中国近现代教育由于无条件地为政治、经济服务,处于奴仆和工具地位,自身无主体可言,因此现代主体性教学原则一直很难树立起来。当代教育也存在很多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如,还没有把教育看成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机构,受教育者还被看成是灌输的对象等。但是,从世界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的教育势在必行。可以说,没有教育的独立性,教育就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教育的使命。因此,为了使教育和教育中的主体还归其本来面目,就应该使教育先行主体化,使其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和权利,这是实施主体性教育原则的首要前提。为此,需要市场、政府和社会与学校保持适度张力,实现学校办学自治权、教育自主权。一方面,政府、社会和市场要为教育提供主体性发展的生存空间和环境,让教育取得独立自主地位;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本身也要禀持独立特性,坚守教育独立品格,以"牛虻精神"开展教育、传承文化,实现教化育人的使命。

2.层次性原则。传统教育实行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不注重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整体性,无法满足学生各个年龄层次、及其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需要,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犹如“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没有个性,或者说个性不足。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由片面到全面的历史过程。因此,学校必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和发展规律,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主体性教育原则,培养不同层次的主体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同一学生不同发展阶段,主体性发展有不同要求,既不能越级培养,违背学生成长规律,超越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也不能降级培养,无视学生发展变化,使学生主体性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实际,掌握和了解学生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行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3.个性化原则。这实质上是层次性教育原则的具体体现。现实生活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的、具体的、实在的人,现实社会中的人,其个性千差万别,具有客观性,是主体性最深刻的表现,而主体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是个性特征的核心内容,两者互相依存。尊重主体性,就要尊重个性差异,允许个性差异存在,并且培养具有个性化的人格,实践证明,成功的教育是正视学生差异并弘扬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孔子所谓“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法”等,正是个性化教育的体现。为此,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原则,满足每个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4.自主性原则。传统教育可以说是他主教育,主要强调教师的外在灌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当然,由于人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在一定时期灌输教育非常必要,这也是列宁强调“灌输教育”[3]的原因。同样,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要适当进行灌输教育,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灌输教育转为内化的自觉教育。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自我教育目的。因此,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教育,才是教育的真正使命。因为教育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内因,内因作用发挥得越充分,教育效果就越好。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目的。

5.合作性原则。主体性教育不仅要贯彻自主性原则,同时也要贯彻合作性原则。因为作为活动性的教育,离开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没有对话和交流,学习就成了个人行为。而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把握,不可能完全依靠个人努力就可以实现,还必须借助他人和群体的力量。这不仅是完善真理性认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需要,是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合作学习,正确处理好个体和群体的关系,独立自主和外力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校外交流活动,改变传统授课制的固化模式,充分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6.实践性原则。传统教育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而不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传统教育认为,如果让学生过多参与社会实践,不仅会冲淡学校的教育主题,而且会放纵学生,使学生过早社会化,从而难以顺利完成教育任务。因此,传统教育重视学生课堂灌输,无视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活动需求,功利意识较浓。这也是难以形成学生主体性人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我们也不能象无视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践踏和蔑视学校教育,一味放纵学生,不加管束,使教育走向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因此,教育既要防止偏狭,又要防止泛化,要以教育目标为导向,开展生动丰富的教育实践。这就要求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内和课堂外都能得到锻炼,让其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7.开放性原则。传统教育由于以教师为中心,大多实行封闭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形式上,而且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上,导致学生只知书本,不知书外,只知课本知识,不知课外知识,使得学生能力单一化、片面化发展,不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难以适应开放性社会需要。为此,必须让学生返回“生活世界”,立足现实,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课本讲解与其他教育手段、知识性教育和探究性教育、智力性教育与非智力性教育、学生现实性需求和理想性要求等有机结合,让学生开放式学习,还原学生“自由成长”的天性,使他们自由地绽放出生命色彩。

[1] 黄崴.主体性教育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49-56.

[2] 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354.

[3]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猜你喜欢

原则主体发展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