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职核心课程标准制定中的“课程内容选定”

2011-08-15徐开金傅锦吴红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研究性课程内容

徐开金,傅锦,吴红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工作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过程中必做的一项工作,其制定的意义制约着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最终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因而,一直受到各院校高度重视。只是由于我们习惯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核心课程标准的“标准”理解见人见智,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也缺乏较为权威的“标准”定论,因而在选定核心课程标准内容时往往会千差万别,最终影响到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价值。[1]因此,关注高职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问题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我们将核心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课程内容选定”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认为这是走近“核心”课程“标准”的必备任务,这个主题在现今的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中,也极为缺乏,需要引起学界研究的重视。

1 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定应体现“三种特性”

课程内容的选定是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的重心,是体现核心课程“标准”的主要部分。各院校在核心课程内容选定时都强调,要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据,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和方法。[2]人们的分歧仅在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解读不同。通常我们都把高职教育要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最终目标。这当然没错,问题是各校在理解“高素质”和“应用型”时会出现相异的看法。首先,高素质有多高?高素质中包括理论素养高吗?而在高职教育改革中,主流模式一直强调应用型技能教学,对理论只作“够用”就行的规定,这种“够用”的要求显然不具有“高素质”的高度,各校如何把握“够用”也会造成课程内容选定的深浅差别,这一点从现有的高职教材就可看出,相同课程可选的高职教材通常花样较多,编者选定的课程内容难易不一,质量高低悬殊,这会让人对“高素质”的标尺难以辩清。其次,人才的“应用型”特点,在时间的把握中也模糊不定。应用型人才从学校走向社会,参与工作是每个人人生中很长的生存过程,我们是只满足他眼前的“应用”需要呢,还是满足他持久发展的“应用”需要呢?显然,从人才的发展来看,一个人只有具备持久性发展的素质才具有“高素质”的意思,若是只满足眼前能就业,人们何必要到学校来学习呢,直接进企业学徒可能更有学习效率。再次,教育具有自己的基本规律,高职教育虽有特殊性,但它仍然要按教育的基本规律办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首先要实现基本“德”“才”素养的培养目标,然后才是特殊功能的培养要求。如果只谈特殊的培养要求,不谈基础的培养目标,那就最好称之为培训等其它形式,不宜归类为教育。因为有这些认识的分歧存在,所以我们在确定高职教育也是一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时,首先就要从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来理解核心课程标准问题,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就会发现,高职的核心课程标准本质上与普通高校的核心课程标准在基本点上应该是统一的。在制定核心课程标准选定核心内容时,应该从教育对人发展的素质要求上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以此为据,我们认为,高职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定应体现“三种特性”。

1.1 常识性

常识性是对课程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发展线索教学提出的要求。常识是一门课程的基础要件,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要件,才能搭建整门课程的学习平台,才能通过这些常识与行内人交流,从而展开本课程开拓的工作任务。常识性的内容是教学一门课必备的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课程内容的选定一定要把这些内容选入。当然也存在不同的人对同一课程的常识认识不同的问题,但作为一门成熟的课程,其基础内容在同行中的认识是相差不多的,以此为原则确定核心课程标准的内容基调是可以做到的。比如,经济学原理课程,其基本的常识就包括:稀缺性规律、均衡模型、效用理论、生产函数、市场结构类型、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等内容。

1.2 研究性

研究性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提出的要求。教育活动培养人什么?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独立的学习能力。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最核心的就是其利用各种知识进行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觉得用“研究性”来表述更加合适。因为研究意味着学生要把不同的知识组合,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掌握,甚至于要把已知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研究性是创造性的最初层次,一个人有了研究性的能力,自然能达到创造性的境界,如果不会研究,那就谈不上创新创造了。眼下更多的人喜欢用“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工作的目的之一,作为对学生学习优异的要求之一,我们觉得这样的要求并不太切实际,教育的任务和学生学习优异的标尺之一是培养了研究性思维。研究性思维是通过具体课程内容教学逐渐形成的,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更有利于研究性思维的形成这是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集体选择而成的。所以,研究性要求可作为课程内容选定和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比如,经济学原理中的均衡模型的应用、无差异曲线的应用、生产理论与市场结合的最大利润化分析等等。

1.3 技能性

技能性是有些课程特别要求的内容,也是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要求。技能性主要介绍课程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基本方式、方法。[3]这些应用方式或方法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对于基础理论来说主要是指理论的形成和应用,对于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说主要指如何做的动手操作内容。在课程内容选定中这部分内容多是以实验、实训内容规定下来的,在工科的课程中特别明显。[4]比如,汽车制造原理课程其技能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汽车构造的拆分组装及仿真设计等等。

高职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定需要体现的“三种特性”之间是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的。三者之间相互依赖,逐层递进。常识性是基础,教学好的常识才能形成培养研究性能力的元素,具有研究性能力(或思维)才能把常识进行转化,变成应用于实践的方式、方法。三种特性中前两种属于能够和普通高等院校通用的课程内容要求,只有第三种特性可以更多地体现高职教学的特殊要求。我们觉得一门核心课程如果很好地解决了这三个问题,那么,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必然会得到很好的实现。

2 核心课程内容选定应按不同教学形式加以区别

由于各门课程的内容总体上都较丰富,要完全掌握这些内容全靠课堂教学有限的课时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即便是在普通高校四年制的学习制度中,也很难做到,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完全依赖课堂去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堂教学时间,往往只能对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作系统教学,那么,一门课程的其它内容如何处理,就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课程内容教学的问题涉及到一个教学形式的问题,即课堂教学形式和非课堂教学形式,这个问题也可以称为“教学内容性质”,我们将这个性质分为四种:即必修内容、选修内容、自修内容和实践内容。作为核心课程标准,我们认为必须规定好本课程教学内容性质,即教学形式,才能对教学实践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2.1 必修内容

这部分内容将反映本课程最基础的概念、原理等常识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对应于内容选定的常识性要求。教学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奠定这门课程的知识基础。必修内容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完成,通过课堂讲授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

2.2 选修内容

这部分内容将在基础内容教学基础上,选择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扫除对本门课程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对本课程核心价值的认识。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来说,可以根据教学专业的要求选择适合本专业需要的内容,为进一步学好其它后续课程服务。选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具有对本门课程内容学习的深化和利用基础知识进行研究性思维培养的意义。这部分内容通常也应通过课堂教学完成。

2.3 自修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完整而丰富地掌握一门课程而确定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一门课程的完整性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在这门课程中又不一定是特别困难、也不一定是特别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有限的教学课时里来不及完成的学习内容,但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扩充知识面,强化对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也能在学习中体会课程内容所反映的方法。这部分内容不放在课堂上完成,而是由老师通过思考题或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查资料、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自习完成,通过自修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课程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研究性思维,为学生培养应用性技能做铺垫。

2.4 实践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课程内容规定的需要通过实验或实训形象地感知课程内容或掌握实践技能的内容;也是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需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应用到本课程中的具体理论但又不同于本课程中的具体理论,因此,有其特殊的教学方法,尤其有对实验、实训设备的特殊要求。要较好地实施这部分教学,最好是能使学生和设备一一对应,师生一一对应,但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选定中,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校情选择适合自己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比如可以在本校的实训场地中完成,也可进行校企结合到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在实训条件不足时还可通过虚拟工厂和仿真实训完成。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这一部分内容上。[5,6]各个高职学校的教学特色也会在这种内容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实践内容的选定意义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是存在很大程度差别的,我们不能指望在学校仅有的时间里就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熟练的技术能手。因此,课程标准制定时,在对学生动手实践的技能培训上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为了突出其重要性而无限拔高。

在核心课程内容选定中注意到以上教学形式的区别,就会同时兼顾到一门课程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完整性,有效地防止只顾理论不管实践或只讲实践不顾理论的片面性做法。其中,选定好必修内容,安排好自修内容是关键。安排自修内容在现行的教学习惯中,往往只作为参考资料布置学生学习,并无硬性要求和规定,我们觉得高职院校由于课时有限,课外学生自修任务的安排是弥补学时不足,保证一门课程教学完整性的有效手段,应该作硬性规定,反映在核心课程标准里。

3 核心课程内容选定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核心课程标准的选定过程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核心课程标准内容选定与教学大纲内容选定的区别

在教学管理中,统领教学的管理文件有多种,教学大纲也是其中之一,核心课程标准也是其中之一,那么这两个文件各自的任务和地位是什么?是一容易使人迷惑的问题,由此涉及到两者在内容选定上的差别在哪里的问题。有些人在实践中把两者混淆起来,进行相互替代以完成核心课程或教学大纲的制定任务,这显然是一个不太妥当的做法,要纠正这个不妥当的做法,首先要在道理上分清两者的区别才行。理论界对此虽有论述,认为,“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主要的区别是:教学大纲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而课程标准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制定的标准规范。”[7]我们认为,教学大纲是指导老师备课教学的指导文件,它规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下游文件是授课计划,授课计划具体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实际过程,授课计划规定的内容来自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内容为一门课在一定时期里具体实施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那么教学大纲选定的教学内容是依据什么而定的呢?是依据核心课程标准(这是可以商讨的观点)。核心课程标准则是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核心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既为教学大纲的制定提供了安排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本课程编写教材的依据,[8]有了核心课程标准的内容为依据,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材才容易对应,才不会产生教材和大纲各行行道、相去过远的怪事。因此,在制定核心课程标准、选定核心课程标准内容时,不能用制定大纲的方式来制定核心课程标准,更不能以大纲的内容代替核心课程标准内容。当然核心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在形式上也可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比如,课程名称、适用专业、制定单位等基本项目,这些项目的相同相近更能反映这两个教学文件之间的联系,反映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制约。显然,只有制定好核心课程标准,才能为制定好教学大纲打好基础。

3.2 重点内容不一定都要必修,也可以选修和自修

在制定核心课程标准、选定核心课程标准内容时,是不是凡重点内容都一定要通过必修的方式教学?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觉得重点内容不一定都要通过必修方式完成。重点内容要不要安排在必修内容里,完全取决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样一门课程可能好多专业都要学,但各自取舍的学习内容有差异,比如,经济数学与工程数学就不一样,取舍的重点也不同,因此,在有些专业里某些重点项内容应该必修,在另一些专业里则不一定必修。不作为必修的重点内容,对一门课程学习的完整性影响较大,为了保证课程学习的完整、完好,那些不在必修内容中的重点,可放在选修内容中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这样安排就能很好地把核心课程的内容层次分清楚,指导教学将更确切、更具操作性,相对而言也更科学一点。这样的实例,在高中课程的教学中已有先例,高中文理分开后,理科课程在文科班的教学难度就有所降低,有些重点、难点内容在理科班是选修的,在文科班或许就删减了,但最为基础的内容是大家都必须要学要掌握的。

3.3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由于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往往落实在教师身上,教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选定课程教学内容,这样制定的好处是教师教学很方便、很顺畅,这样做不会给教学管理增添太多的麻烦。但这样做实际上对培养学生不利,正确的选定做法应该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至于课程内容选定后,有些内容老师缺乏这样的教学能力时,应要求老师通过进修弥补本课程知识的不足或陈旧,这就是不能通过降低课程内容的要求来适应老师,要坚决防止“武大郎开店”的模式。

事实上,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中,一门课程的内容必定会不断更新的,老师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自学,及时给自己充电才能满足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课程标准内容的选定还需要留有一点激励老师进修的内容空间,这对课程发展本身是有益处的。

总之,核心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选定是件既要讲究科学,也要讲究艺术的重要工作,在教学管理环节中需要我们细心钻研和探索。我们期待有更多更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

[1]柳笛.《美国共同核心数学标准》的简介——美国数学教育家基尔帕特里克的访谈[J].数学教学,2010(9):9-4.

[2]徐国庆.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J].职教论坛,2006(9):1.

[3]姜继勤,辜川毅.能力本位课程标准开发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43-44.

[4]冯辉,程淮中,唐义锋.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传感器认知及应用技能训练”课程为例[J].中国电子教育,2010(2):68-72.

[5]池潇潇.基于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化的课程标准研究——以商务英语单证课程为例[J].科技信息,2010(19):15.

[6]孙百鸣,石明忱,王岩.高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78-79.

[7]王联晓.理性构建高职教育中的课程标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6):105-107.

[8]杨向东,张晓蕾.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基于标准的学业水平考试的设计: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考试研究,2010(1):109-125.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研究性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