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分析

2011-08-15吕凡任王兵尹继明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施工工艺实训院校

吕凡任,王兵,尹继明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技能培训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鉴于此,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的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技能培训的方式、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如何加强技能培训,建立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和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是目前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为了研究目前我国土建施工类高职院校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情况,本文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课内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两方面分析研究其中的规律、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调整的建议。

1 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的实践教学是课程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基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基本理论的掌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课内实践教学通常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整合教学内容,对所教的知识内容体系进行调整,把当前设计单位和施工现场大量采用的先进知识、先进技术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工程实际的需要。如李伟英等[1]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与建筑科学研究所、设计院等相关单位友好合作,及时了解相关的技术攻关成果,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引入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科发展的前沿紧密结合。同时,结合目前建筑给排水学科,对教学内容上进行及时的更新,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不断充实、完善授课内容,更新、再版教材。焦明连等[2]结合“大地测量学”课程,改革课程内容,适应职业教学需要,增加了一定量控制测量技术与方法的课时,以满足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要求。杨卫国等[3]结合“建筑设备工程”课程,进行课程改革,删减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环节,主要增加施工现场实用的知识。

二是根据课程进度情况及时开展实训、实习教学,加深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基本理论的掌握。如李伟英等[1]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强化课程的工程训练环节,重视实习环节,拓展课程设计类型。根据教学进度和安排,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走出教室,参观水加压泵站、室内游泳馆、室外景观水等,调研建筑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等,对工艺及运行管理中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看法,撰写调研报告。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阶段鼓励并推荐学生到各设计单位进行实际真题设计及演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针对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合理调整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焦明连等[2]结合“大地测量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总结出了演练式、案例式、插入式和产教结合式等几种实践教学模式。演练式,也称课间实习,是任课教师讲完某单项技能(如精密角度测量)后,随即安排的实践教学。课间实习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第一步,对后续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应加强辅导力量。案例式,也称模拟式。是在学生学完某一综合技能(如导线测量)后,模拟生产环境及要求,以相对集中的形式对该技能按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训练,最终由学生交出成果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及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插入式,也称开放式。是在该门课程学完之后,将学生分散到各个生产单位、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接受实际的锻炼。学生可以了解从项目技术设计、实施、总结到验收的全过程。产教结合式,也称自由组合式。是结合生产科研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生产与研究的过程。该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研究的能力。

杨卫国等[3]在“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学校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进行管道的接口操作和部分设备的安装操作,开展技术竞赛,举办技能水平考试,通过者发放技能考核合格证书。

2 综合实践教学

综合实践教学即针对整个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工程观念,锻炼团结协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按照实训教学场地的不同,综合实践教学有两种主要形式: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训教学或建筑工地或生产企业开展的实训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还有一种形式,即通过各种专业实验室的动手实验或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如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等。这种实践教学通常是演示型或模拟型的,学生往往不能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操作,属于传统意义的学生实验教学形式。

现在还有一种新型的实验室,即虚拟现实实验室,这种形式的实验室采用计算机软件形象生动地模拟施工中的某一个施工工艺或全部的施工工艺,展示施工过程,或者引入互动模式,让学生在电脑上参与施工进程,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重点分析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建筑工地开展的两种实训教学,它们的常见组织形式、优点、缺点,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1 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教学

土建类的实训基地通常是在校内按照教学要求经过专门设计而建立的实训场所,学生可以在其中模拟施工现场进行动手操作,完成建筑施工工艺中的部分或全部工序,以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施工工艺的了解。张献齐等[4]提出校内实训基地有施工模拟实验室、施工设备及工具展示区、施工技术练习区等。这种实训形式往往作为学生走向建筑施工工地前的模拟实训,为其后走向施工工地的实训和正式工作作准备。如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采用“2+0.5+0.5”形式,前2个学年开展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程训练以及专项训练等教学,接着的0.5学年即第五学期开展校内综合实训,最后的0.5学年即第六学期安排校外顶岗实训。石家庄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则充分利用自己与铁道系统(中铁集团公司)的天然联系,建立自己独特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教育工作站,在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实训,工学交替,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现场操作及管理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教学管理方便,工艺流程和进度可以按照教学学时设计,检查和考核容易,可控性强,缺点是实训基地建设周期较长,占用场地大,建设和维护费用较高,随着施工工艺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实训基地中的部分设施可能落后于生产实际而面临淘汰,造成浪费。

2.2 校外建筑工地实训教学

在建筑工地或施工企业开展的实践教学通常是学生在施工现场或企业车间参加现场施工和管理,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熟悉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初步培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第一学年的后六周(连同暑假)安排到工地开展工艺过程实训,进行基础分部、主体分部施工工艺及测量放线实训;第二学年的最后六周(连同暑假)在工地跟岗实训,以施工员助手的身份做辅助技术工作;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到工地顶岗实训,在施工员岗位上独立工作,以企业管理为主。这种形式可以工学交替、有效提高学生现场职业素养、提前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解决学生厌学、职业岗位能力差等不足,施工旺季安排实训,企业容易接受,避免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维护产生的很大一笔费用。

张献齐等[4]、陆福春等[5]提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校企双赢才能发展得比较好,一方面学校希望同建筑施工企业合作,便于学生参与实际施工,熟悉施工工艺,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施工技术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能够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培养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如果只是一头热,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就很难开展,或者难以长久维持。但目前有不少高职院校或相关管理部门不重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忽视科研的作用,单纯的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使得高职院校很难开展科学研究,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深层次发展。

校外实训教学形式把施工现场或企业车间作为实训场所,在实际工程中学习,学习内容同工程实际完全一致,真实性强,需要的费用少,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培养自信心,但实训管理较复杂,考核困难,工艺流程和进度难以控制,常常一个工序的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这种教学形式常常由于施工企业担心学生的专业能力弱、自我管理能力差、施工安全责任不明确等原因而不愿意接受学生,造成实施难度大。

3 结论与建议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训教学有很多形式,其中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和施工工地现场实训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现场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为了加深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而开展的课内实训教学大多也是采用上述两种形式。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符合要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施工企业共同努力提供优质的实训教学场所。建议从下列方面努力:(1)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施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其培养人才,开展技能鉴定服务,对合作实训基地的企业优先提供高素质人才,为现场实训的学生购买相关保险,对于专业知识丰富、善于组织实训教学、具有良好管理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给予适当奖励;(2)政府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如对于同高职院校开展实训教学的企业减免部分税收并给予社会服务奖励,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对于就业质量高的学校给予奖励;(3)施工企业在建设精品工程的同时,要积极承担社会服务的职能,吸收、接纳学生参与实习、实训,也是为本企业培养优良的后备人才;(4)建筑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实训基地、鼓励高职院校参加企业技术攻关研究,引导高职院校开展技能培训和考核,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

[1]李伟英,高乃云,李树平,吴一蘩.《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给水排水,2007,33(11):87-89.

[2]焦明连,董春来,周立.CDIO理念下大地测量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J].测绘科学,2009,34(6):303-304.

[3]杨卫国,王京.高职院校“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3):128-129.

[4]张献齐,陈志良,袁雪峰.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15):162-163.

[5]陆福春,陈俊.浅议“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61):66-67.

猜你喜欢

施工工艺实训院校
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施工工艺探讨
水中灌注桩施工工艺探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挖淤换填施工工艺在市政工程的应用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