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的价值、问题与路径
2011-08-15李绮黄欣加林峻
李绮,黄欣加,林峻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已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让高职高专院校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提高办学质量是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 高职通识教育的价值意义
高职院校进行通识教育的实践主要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化,致使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偏窄、创新精神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综合质量偏低的倾向。随着人们对终身教育认识的深入,那种偏重专业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弊端凸显,对于行业性和功利性较强的高职教育而言,通识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在现实层面反而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由于社会分工和知识分化日益细化,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专门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但任何高级专门人才,都是这个社会文化、道德的体现者和创造者。为此,有些学者在思考:大学能否实现“既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员,又培养其成为有教养的人”?能否不仅使人学会“做事”,而且使人学会“做人”?“通过提供一种共同而又广泛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1]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重新追问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原点,提倡通识教育。
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必然要以通识教育为教育的基石与核心。通识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只有站在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高职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建构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步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2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21世纪兴起的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通识教育是将专业教育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上来进行的,“不论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将它们有效地整合,互为补充,逐步递进、不断深化,将使受教育者更全面更和谐地发展。”[2]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统一完整的知识,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有技术又有文化,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既有职业资格证书又有责任心和开拓精神,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应该说职业“高等”教育,不仅高在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层次上,高在专业技能的理论上和实践上;还要高在做人的品质上和发展潜能上。
1.3 为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提供全面准备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掌握一项专门技能固然是求得谋生饭碗的需要,但却会不时因囿于“圈内”而限制其更大发展,加之现在任何一项社会问题都不可能孤立地用某一方面、某一技术、某一学科手段就能解决,需要多种方法的联合攻关,因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更加重要。不可否认,社会当然需要专业知识扎实、技能强的学生,但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沟通技巧、不断进取的品质的学生是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育,它旨在塑造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当这种理念深入到学生内心,通识教育的内化可以转化为强有力的助推器,以一种思维、习惯、情感、品质加倍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2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通识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推动实施时期,通识教育在许多学校正出现一种矛盾与困境:一方面,在理念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另一方面,在实行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由于各种条件准备不够充分,许多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流于表面,通识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
2.1 教育理念远未充分体现,课程目标有待完善
体现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有相应的针对性,但在许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部分专业只有对学生德智体美笼统的要求,缺乏通识教育有针对性的描述,人才培养目标过于侧重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分析。通识教育要求促进人文、社会与科技文化的沟通,并以发展全方位的人格教育、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依归。因此,体现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更加注重心智的训练和人格的陶冶。
2.2 真正意义上的通识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许多高职校教学计划中没有明晰的通识教育模块,专业课偏多,通识课程偏少,通识课大多安排在公共基础课和公共素质选修课之中。尽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开出了大量的公共选修课,但由于必修、选修课程学分比例以及限选课的规定等原因,学生实际能够选修的通识课程比重非常之少,在一些通识课程的设计和学分安排的可回旋余地仍然非常有限。由于长期延续下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是专业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还比较单一,仅停留在开设多门选修课的层次上,课程流于形式化和简单化。
2.3 通识课程概念不清
首先,高职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全校性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军事理论课程等;另一部分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选修课课程很多,大致以专业进行罗列,但大多没有划分学科领域和版块。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公共基础课: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在公共必修课中,政治类课程的分量又特别大,造成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失调,公共选修课少,公共必修课多。通识教育仅仅落实为公共课和选修课门类上的简单扩容,这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真谛,虚化了通识教育的使命。
其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化倾向,仅仅向学生“填鸭式”地灌输各种知识,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不少专业是把专业课降低要求后拿来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偏浅,随意性比较大,造成通识教育就是“统统懂一点”、“统统认识一点皮毛”的知识教育。其实,学生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同样狭窄的课,很少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更看不到知识的总体,而且缺乏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等。
2.4 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
通识课程开设的教师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是否按照通识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均未能开展有效的通识教育评价。对于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价值以及必要性和迫切性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政策和管理也缺乏必要的措施。教师对通识教育没有太多的认识,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很难达到通识教育的效果。
3 高职通识教育实践的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相比普通高等教育应有其特殊性。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最紧缺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最注重的是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操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那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才”与通识教育“通才”的培养目标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从高职学制与学生层次特点来看,大学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实施通识教育多是以“2+2”或“1+3”的形式进行。而高职院校学制短,一般是三年,且专科生的能力与本科生存在一定差异,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通”、“专”双重培养目标困难重重。因此,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研究适合自己学校的通识教育理念、模式及相应的侧重诉求。
3.1 明晰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与理念
通识教育目标从总体上讲必须符合社会和企业的现状、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职业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适应今后的发展变化。因此,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应在通识教育的模式下进行,形成以人格为核心的育人模式,在专科阶段蕴育和谐健全的人格。应将通识教育纳入专科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专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实施三年贯通,坚持通识教育不断线。
3.2 精心构建适宜高职教育的通识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完成,如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安排哪些教学环节等。此外还有隐性活动课程,即并非罗列于课程计划表,但对学生发展却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如人际关系、组织气氛、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等等。这些隐性课程及活动,对学生的“通识”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如何分布时间以及处理之间的主次关系都应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
3.2.1 少而精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程体系应有其相应的核心能力,综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学生发展需求,选择最能代表该专业核心内容的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对该专业主体精神有所把握,课程形式实现小型化、多品种。鼓励开设1学分甚至0.5学分的超小型课程,这样能使学生有机会修读更多的选修课。
3.2.2 综合性
课程的设置应体现综合与广博性的统一。整合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分层次重组课程内容体系,体现了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要求,具有一般特性,如非专业性、基础性、适应性等,其中导论型课程、方法经验与技能型课程一般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部分。
3.2.3 渗透性
校园文化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有效引导,确保深度与广度的合理匹配,对各版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类型可规定一定比例的要求。
3.3 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
高职通识教育在课程实施上可通过多种形式——完全学分制、课堂内和课堂外、必修课和选修课等。根据所开设课程的难易和要求,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在课堂常规教学方式之外,以综合运用讲座、系列影展、现场参观、调查、比赛、模拟、任务完成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活动、走进社会,从而了解社会、锻炼心智。
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建议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在课程考核体系上,对学分和考核时间、方式进行创新。与知识体系的考核区别开来,建立适应性强、科学化的考核体系。比如运用书面与口头、脑与手结合、开卷与闭卷、独立与合作结合、一次性检测与多次性检测、期末检测与平时检测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职业评价结合等手段和方法[3]。
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应该在物质层面上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心灵陶冶与引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4 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培训与评价
要大力开展通识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通识教育的目标,以及如何更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要建立健全通识课程实施保障体系,定期组织由学院领导、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和其他相关人员参加的通识教育深度座谈,针对专业类别和学生需要,开展重点课程剖析、课程研讨、教材研究。举办培训交流会议,使各任课教师之间经常沟通与交流,甚至一起备课,研究课程和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建立听、说课制度,大家取长补短,互促互进,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课堂差异。
加强通识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学生参与性。毋庸置疑,课程变革的成效最终体现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通识课程的实施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学习活动。关注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组织和结构变革,结合通识教育具体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认识社会、体察民生,实现自我培养。
总之,只有了解自身的特点,优化整合资源,才能推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
[1]冯惠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全立新.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实施的瓶颈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99-100.
[3]盛光希.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及效果检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