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漏诊一例
2011-08-15雷启东
雷启东,陈 静
(澄江县人民医院,云南 澄江 652500)
病例资料 女,57岁,汉族。因反复右上腹疼痛5年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时有向右肩背部放射,无寒战、高热、巩膜黄染等。当时曾到我院就诊,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并胆结石”,给予“抗炎利胆”治疗,未经系统治疗。2009年5月因再次出现右上腹疼痛到我院就诊,要求手术,以慢性胆囊炎并胆结石收住院。无肝炎等病史。查体:体温:37.1℃,脉搏:74/min,心率:20/min,血压:115/70mmHg,面色灰暗,巩膜及全身无黄染,无肝斑。腹部平坦,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无肿大,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白细胞:12.5×109/L,血红蛋白:97g/L,其余在正常范围。肝功能:谷丙转氨酶:53.9U/L,碱性磷酸酶:355.1U/L,γ-谷氨酰转肽酶:561.9U/L,总胆红素:1.21μmol/L,直接胆红素:5.4μmol/L,间接胆红素:8.8μmol/L,其余正常。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心电图及X线胸片正常。为根治胆囊结石于入院后2d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肉眼未发现肝脏异常及腹水明显增多等异常。术后病检报告:慢性胆囊炎并结石。术后逐渐出现腹胀,厌食,术后5d出现咳嗽、腹胀加重、双下肢浮肿。腹部B超提示:腹腔积液约800ml,X线胸片提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肝功能:总蛋白:52.4g/L,白蛋白:21.1g/L,总胆红素:45.9μmol/L,直接胆红素:35.4μmol/L,间接胆红素:29.7μmol/L,谷丙转氨酶:18U/L,碱性磷酸酶:465.2U/L,γ-谷氨酰转肽酶:548.6U/L,血钙:1.9mol/L,血淀粉酶正常,腹腔穿刺液常规化验:呈金黄色,WBC:0.15×109/L,余正常。已排除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经过补充白蛋白、输血等治疗无好转,考虑可能有胆漏存在,术后14d再次行剖腹探查术,术中除金黄色腹水外,均未发现其它异常。为明确病因,于术后41d行术后肝穿活检,报告提示:慢性肝炎并肝损伤。患者双下肢浮肿加重,胸、腹水加重,全身皮肤黄染,蛋白持续下降,总蛋白:40.1g/L,白蛋白:16.2g/L,于术后51d死亡。
讨 论 慢性胆囊炎并结石是外科常见疾病,手术切除胆囊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此例术后出现严重而难以纠正的低蛋白血症和大量的胸、腹水,阻塞性黄胆的表现,最终导致死亡。回顾病史,无急慢性肝炎病史,但在术前的肝功能检验中发现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提示肝功能有损害,在术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手术刺激下,诱发大量的胸、腹水、低蛋白血症,肝脏功能衰竭。在术后的肝穿活检中证实为不明原因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应考虑胆汁性肝硬化,此病以肝脏内进行性小胆管毁损伴门静脉炎症、慢性胆汁淤积为特点,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1种类型[1]。多见于35~65岁女性,预后差异很大而不可预见,目前主要采用对症及支持治疗[1]。手术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诱发因素,实为教训。在肝胆手术前,有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异常,有不明原因的肝损伤的患者,要考虑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可能,需引起足够重视。
[1]陈灏珠,廖履坦,潘孝彰,等.实用内科学[M].第12版.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97-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