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外交框架下的蒙古国外交发展战略分析
2011-07-09杨文兰
杨文兰
(内蒙古财经学院 商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蒙古国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与他国博弈的历史,从早期追随苏联,到今天利用不结盟、多支点、等距离的新外交政策把众多国家引入到这个框架中来,其博弈的痕迹清晰可见。本文从博弈的视角对蒙古国的外交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蒙古国传统外交发展战略分析
蒙古国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沙俄一方面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在蒙古地区侵占领土,开设领事馆,开展通商贸易,进行经济掠夺,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挑拨蒙古地区与清政府的关系,煽动民族分裂。在沙俄的挑拨与支持下,外蒙古于1924年11月宣告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而苏联利用二战后期有利的国际形势,以外蒙古自治作为其参战的首要条件使外蒙古独立合法化。在苏联力挺下获得独立的蒙古国,只是表面上的独立,整个冷战期间,苏联完全控制了蒙古国。蒙古国为了获得苏联安全保障,在各个方面追随苏联,支持苏联,苏联也利用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帮助蒙古国进行各个方面的建设。自此,外蒙古完全置于苏联的控制之下,也形成了蒙古国冷战期间一边倒外交政策。
(一)苏联控制下的蒙古国
1.政治控制与政治追随。蒙古国是十月革命后的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蒙古人民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在蒙古人民革命党的领导下,依靠苏联的帮助夺取了人民革命的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战期间,蒙古人民矢志不渝地支持苏联人民的正义斗争。二战后,因意识形态的对立,国际社会形成了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毫无疑问,蒙古是完全追随苏联。蒙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并根据苏联的外交关系,确定自己的外交框架。为了迎合苏联的诉求,战后蒙古国与西方国家完全中断了联系,即便与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关系也由苏联的好恶来决定,以与中国关系为例,中苏关系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是蜜月期,相应的中蒙关系发展顺利,但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恶化,随之而来的是中蒙关系跌入谷底,也即蒙古国的外交关系完全追随苏联,究其原因,蒙古国的政治、外交完全由苏联的外交关系的走向来决定。因此双方在政治上形成了控制与追随的紧密关系。
2.军事开放与军事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蒙古境内原有的苏联军队,大部分都撤离蒙古,只留下少数通信兵和空军技术人员。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大量的苏联军队从欧洲调往蒙古。而蒙古国对中国心存芥蒂,面对紧张军事,蒙古国急需苏联的保护,对苏联实施军事开放。为使苏联在蒙古的驻军合法化,1963年7月,苏蒙签订了旨在对付中国的“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的防务协定”,之后,苏军开始大量进驻蒙古,苏联军队还在蒙古境内各地构筑军事基地,建造军事设施,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到1965年底,苏军实际上已形成了对蒙古的军事占领。苏联还在南戈壁等蒙古南部边界省份设置了电台,在南部中部省份设置了雷达站,在乌兰巴托以西省份设置了所谓地震观测站,在蒙古全境修建了能与苏联直接联系的有线电话网等军事设施。一时间,中蒙边界上军队密布,战云骤起,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更有甚者,1966年1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访问蒙古,与蒙古签订了为期二十年的《苏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是苏联和蒙古缔结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至此,驻蒙苏军合法化,蒙古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地沦为苏联的保护国和军事基地。根据这个条约的规定,又有大批苏联军事人员被派到蒙古部队中任职,蒙古军队的作战部队营以上、边防总队以上都驻有苏联军事顾问坐镇指挥。蒙古军队的指挥官没有自己指挥军队的权利,完全听命于苏联军事顾问的愚弄和摆布。蒙军的装备完全是苏式的,而且从平常的军事训练、条例条令到纪律制度,也完全照搬苏联军队的模式。苏联就这样通过驻蒙古的苏联军事顾问控制了蒙古军队,在苏联的军事控制下,蒙古附属国的地位进一步被确立,并且成为苏联威胁中国的前沿阵地。
3.经济渗透与经济依附。在经济上苏联对蒙古国的渗透是通过经互会来实施的。苏联通过经互会的“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及“经济一体化”,使蒙古的国民经济完全纳入了苏联的经济轨道。根据苏联的需要,蒙古只发展单一的畜牧业经济。大批苏联专家和顾问涌进蒙古的各个部门,参与蒙古的各项经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监督蒙古使用苏联的贷款情况。这些苏联专家和顾问的权力很大,他们可以否决蒙古部长的决定,是蒙古各部门的太上皇。蒙古牢牢地被禁锢在苏联苦心经营的所谓“兄弟国家友好大家庭”里,任凭苏联的摆布。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苏联通过大量的贷款来促使蒙古国按着苏联需求发展经济。据统计,战后到1961年止,苏联提供给蒙古的各种贷款,合计有5.37亿卢布。1961年-1965年,苏联又给蒙古两笔长期信贷,约有3.15亿卢布。1966-1970年,苏联为蒙古提供了第四个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50%的资金。这样,人们可以推断出,到1970年为止,苏联给蒙古的长期贷款,至少已达15.17亿卢布,大量的贷款不仅没有成为蒙古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反而成为蒙古国沉重的经济负担,究其原因,蒙古经济的发展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而是一切以苏联的需求为出发点,没有从本国的利益为出发点。
4.文化渗透与文化趋同。从文化教育着手进行同化蒙古国,是苏联对蒙古控制的最成功的措施之一。1944年,蒙古当局废弃了成吉思汗时代创立的蒙古文字,决定改用斯拉夫语系中的俄文字母为基础的新蒙文,并于1946年1月颁布正式使用,由此为苏联文化进入蒙古大开方便之门。孩子们从小学四年级就必须学俄文,这是60年代蒙古教育大纲的硬性规定。蒙古国立大学的某些课程及其所属的综合技术学院的全部课程,都用俄语讲授;为各门课程规定的教材和参考书,也都是苏联出版的俄文书籍。苏联为了培养忠于“蒙苏友谊”和“国际主义”的蒙古人才,吸纳留学生是一个重要手段。蒙古政府每年都要派出大批留学生到苏联,这些留学生归国后,绝大部分都能进入重要岗位,许多成为高级官吏,这些都为苏联文化渗透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在蒙古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框架下,蒙古国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事实上为了防范中国,过度依赖苏联,使得在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均受苏联的控制,其结果是国内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经济结构畸形,经济发展滞后。
(二)苏联笼罩下的中蒙关系
冷战时期,虽中蒙双方同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但因历史的原因,蒙古国对中国心存芥蒂,内心非常敏感,短暂的友好合作历史因中苏关系的恶化而完全中断,双方关系跌入谷底,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1.中国对蒙古的经济援助
(1)劳务援助。根据1955年和1960年双方签订的关于派遣员工的协定,中国从1955年5月到1964年7月,每年平均派遣7000名左右的员工帮助蒙古搞建设,其中1960年最高峰时期达到了1.2万多人。①中国员工在蒙期间,不仅帮助6000多名蒙古工人掌握了各种技术,还为蒙古建成了5000多个工程项目,建筑面积达270多万平方米,包括:毛纺厂、玻璃厂、热电厂、国家百货大楼、乌兰巴托饭店等项目。
(2)资金援助。在我国经济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仍对蒙古提供资金援助。据资料显示,在1959-1965年期间,中国政府先后向蒙古人民共和国提供了总额4.6亿卢布的经济援助(分别是1.6亿旧卢布的无偿援助和年息为1%的3亿卢布的低息贷款),为蒙古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蒙古对中国的经济援助。自1951以来,蒙古人民每年通过贸易方式以马匹支援中国的农业生产,1958年8月又无偿赠送中国1.5万匹耕马,1961年蒙古政府还向中国提供了1000吨牛羊肉、6000吨面粉和1000吨小麦救灾物资,以帮助中国度过三年自然灾害。虽然这些对当时的中国是杯水车薪,但对于蒙古而言,已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这充分体现了中蒙两国的深厚友谊。
3.中蒙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与蒙古于1951年正式签署贸易协定。政治关系的顺利发展,也带动了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据资料显示:1951年-1960年,两国的贸易额猛增了50多倍。到1960年,两国的贸易额占到了当年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20%,形成了中蒙贸易关系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中国与苏联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分歧以及苏联霸权主义的军事威胁,中苏关系恶化。夹在中苏之间的蒙古国,为了得到苏联的庇护,不惜与中国决裂,由此中蒙政治经济关系陷入了20年的困境。
二、新外交框架下的蒙古国外交战略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完全放弃了对蒙古国的支援,蒙古国经济陷入困境。蒙古国对过去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反思,并且为了摆脱困境,在考虑蒙古国自身地缘因素的基础上,1994年6月由蒙古国大呼拉尔通过《蒙古对外政策构想》,以法律的形式把蒙古国的新外交战略确定下来,这是蒙古国历史上首次自己制定的外交政策。
新外交战略充分考虑了蒙古国处于中俄之间,确立了把加强同中俄两大邻国的关系放在首位,保持均衡、等距离的外交关系,但同时又对中俄有疑虑和戒心,在利用中俄双方相互牵制过程的同时,发展同第三邻国的关系,在相互的牵涉与制衡中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最终形成了不结盟、多支点、等距离的外交新政策。新外交政策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外交政策,是以历史教训获取的一种更加睿智、更加理智、更加成熟的外交战略。
新外交政策的实施,使蒙古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相互的利益博弈中充分揣摩了各国的利益诉求,适时提出要价,与世界各国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双边关系。
(一)俄罗斯——蒙古国睦邻传统伙伴国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俄罗斯接受西方的建议,在国内实施休克疗法,却引起了国内经济的大衰退。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1992年12月30日苏军全部撤离蒙古国回国,并停止了对蒙古国的一切经济援助。失去苏联援助和保护的蒙古国,经济陷入困境。自此,蒙苏关系也如同双方的经济发展一样陷入了困境,开始了长达10年的停滞与半停滞时期。
在这十年中,蒙古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发生了与俄罗斯如出一辙的变革,政治上采取议会多党制、经济上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与传统伙伴国俄罗斯寻找新的合作基础,另一方面与西方国家开始接触并尝试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1.总统互访,奠定了双方合作的新的政治基础。1993年1月,蒙古国总统彭·奥其尔巴特访问俄罗斯,双方签署了《蒙俄友好关系与合作条约》,条约强调了平等伙伴与相互合作的精神。2001年11月俄总统普京访蒙,这是自1974年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访蒙以来俄罗斯首位访蒙的国家元首。两国总统签署《乌兰巴托宣言》,确认两国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联盟,不同第三国签署任何有损于针对对方军事政治联盟,不同第三国签署有损于对方的独立主权利益条约和协定,任何一方都不能允许第三国借其领土达到实施有损于对方主权、安全和社会秩序的侵略或其他暴力行为的目的。2003年蒙古国总统恩赫巴亚尔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提议将两国关系提升为睦邻传统伙伴关系,条约的签署,为蒙俄双方新的合作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
2.蒙古国拖欠苏联债务问题的彻底解决,为双方新的合作关系扫清了障碍。在冷战结束前的数年中苏联对蒙古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援助。据蒙古国2003年公布的数字显示,1949年-1990年苏联同蒙古签署34个协定,为蒙古提供102亿转账卢布的长期贷款,其中14%为无息贷款,80%年息为1-2%。按俄方计算,上述贷款累计利息达14亿转账卢布,本息合计达117亿转账卢布,折合美元达130亿美元。但对于当时的蒙古国而言,根本无力偿还这一巨额债务,双方为此进行了多次磋商,寻找解决的途径。从蒙古官方的意见来看,希望得到俄方更大比例的减免,但对于减免的比例又有所分歧;蒙古国的国内民众认为,巨额债务的形成,是由于当时特殊历史条件造成的。苏军历史上长期在蒙古驻军,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而要恢复至少需要220亿美元,所以蒙俄之间谁欠谁的很难说。在这种僵持不下的局面下,俄罗斯考虑到美、日正在利用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蒙古国势力减弱的背景下,通过军事及经济支援手段不断向蒙古国渗透,俄罗斯做出了比较大的让步,以尽快解决纠缠双方多年的债务问题。2003年蒙古国总统恩赫巴亚尔访俄期间,与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专门就债务问题进行了会谈,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之后双方的专家组历经半年的谈判和磋商,最终达成了如下的协议:确认蒙古对俄债务总额为102亿转账卢布,折合美元114亿(不计利息),俄方同意免除98%的债务,蒙方保证年内以美元(黄金)偿还剩余的2%(2.5亿美元)。2004年新年伊始,俄罗斯宣布从2004年1月1日起蒙俄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问题已得到彻底的解决,债务户头已被封存。对于这一历史性的成果,得到了蒙古国国内多数人的赞同,却引来了美国不同的声音。
3.地缘因素是蒙俄双方发展睦邻伙伴关系的前提条件。无论蒙俄双方有多少历史恩怨,也不管蒙美双方如何强调第三邻国,对于蒙古国而言,排在前面的永远是与它地理位置相邻的中、俄,原因何在,地缘因素。蒙古国处在中俄之间,没有出海口,需要通过中国和俄罗斯,才能找到出去的路径,历经近百年的蒙古国,早已学会了如何与“邻居”相处,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取自己的最大的利益,如何在这些利益大国之间寻找利益的平衡点。
4.产业合作是双方割不断的纽带,也是提升双方合作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在蒙苏合作的历史上,蒙古国曾被纳入到苏联整个国际分工体系当中,特别是1962年加入苏联主导的“经互会”后,蒙古的一切经贸关系便固定在经互会国家之间,但伴随着1991年经互会的解散,蒙古国与经互会国家间的一切经贸关系完全中断,唯一联系的就是双方的产业合作。据资料显示:目前蒙俄合资企业产品出口约占蒙古出口总额的60%,其产值占蒙古国GDP的40%,其中最大的三个蒙俄合资企业——俄蒙额尔敦银铜矿、蒙俄有色金属联合工业公司和乌兰巴托铁路股份公司目前仍然控制着蒙古国的经济命脉。除此之外,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开发,更是双方深入发展的基础,其影响是久远的。
(二)美国——蒙古国战略型全面合作伙伴国
蒙美建交始于1987年,但双方真正往来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契机就是俄罗斯从蒙古撤军,停止对蒙古的援助,蒙古国恰处于一个战略真空的时期,使本身没有指望的事情出现了转机。美国通过高层互访、经济援助、军事合作不仅使蒙古的民主化改革顺利推进,而且迅速博得了蒙古国的信任,确立了蒙古第三邻国的地位。
1.高层互访,助推两国关系由试探、徘徊到全面合作。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历届国务卿访蒙为主,进行试探性的访问。但进入2000年后,特别是9.11之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2004年7月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访美,并将两国关系正式确认为“全面伙伴关系”,2005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访蒙,并声称美国为能成为蒙古国的第三邻国而感到骄傲。布什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访蒙的美国总统。通过双方的高层互访,加深了双方彼此的了解,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经济援助成为美国促进蒙古推进政治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蒙古国的改革始于1990年,伴随苏联东欧剧变后,蒙古国选择了苏联东欧激进改革模式,进入了向西方式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过渡”的转型时期。但改革的过程中蒙古国经济如同俄罗斯一样陷入了困境,为了使蒙古国建立起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体制,美国自1991年开始,以人道主义名义每年平均向蒙古提供12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支援蒙古国经济改革及市场经济的建立,蒙古国还被列入美国“千年挑战基金计划”的名单。②美国的经济援助成为美国在蒙古推行西方民主的重要经济支持。以2005年美国对蒙古99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为例,其分配如下:其中720万美元用于经济私有化,270万用于巩固民主化。可见无论美国的援助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其经济援助也只是其在全世界范围推行其民主化思想的一种手段。
3.军事领域的合作成为美国遏制中俄,构建亚太军事安全体系的重要途径。在冷战时期,蒙苏的紧密合作,没有给美国留有任何的空间。而冷战结束,苏联驻军撤离蒙古,使蒙古成为战略真空,美国迅速抓住机会,通过蒙美高级将领互访、进行联合军事演习等途径,迅速占领了战略真空,在中俄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形成了北抑俄罗斯、南遏中国的战略态势,大大加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干预的能力。自此,美国通过政治支持、经济援助以及军事上遏制等手段,加固了与蒙古国的关系,稳固了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
(三)日本——蒙古国援助型综合伙伴关系国
相对于美俄,日本对蒙古的渗透是比较含蓄的,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比较恰当,日本在蒙古表面上不谈军事、也不谈政治,这是因为日本已经很好地揣摩透了蒙古国,它知道蒙古需要什么。因历史、地缘等因素,处在夹缝中的蒙古国是个多疑的国家,任何危害其安全的企图都会被它洞察到。因此,日本对蒙古只谈经济援助,不谈政治、军事。
1.日本对蒙古援助情况分析
1972年日蒙建立外交关系,1973年3月日本政府决定对蒙古提供无偿援助,这是日本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帮助。自蒙日建交至1990年,日本对蒙古国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ODA)累计总额60.7亿日元。③1991年在蒙古国因转轨而使经济陷入困境之时,日本正式开始了对蒙古国的援助行动,截止2000年日本对蒙古国的无偿援助已达831.60亿日元,2001-2007年共计270.07亿日元。④其援助的类型及种类多种多样。具体分析如下:
(1)日本对蒙古国资金援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了对蒙古国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使日本连续多年成为蒙古国最大的经济援助国。
(2)日本对蒙古的技术援助。日本除对蒙古的资金援助外,还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技术援助,包括接受蒙古的研修生、派遣专家到蒙古进行现场指导,以及派遣调查团到蒙古进行实地考察等。截止到2007年,日本接受蒙古研修生总计达4376人次,其中2007年达345人;派遣专家总计1430人次,其中2007年达109人次;派遣调查团总计达3443个,其中2007年多达100个;单独的器材援助总额达3517.3百万日元,其中2007年达225.89百万日元等,⑤这些数据表明,日本对蒙古的援助是全面而且到位的。
(3)日本对蒙古援助金额的国际比较。经济援助从冷战时期的苏联及中国,到冷战结束后的日、美、德等国,对蒙古国而言,其经济发展的历史似乎就是一部蒙古国利用地缘优势、区位优势获取经济援助的历史。以2005年为例,国际社会对蒙古的援助金额达131.87百万美元,其中日本56.48百万美元,所占比例42.8%;德国28.17百万美元,所占比例21%;美国18.14百万日元,所占比例14%;荷兰7.49百万美元,所占比例6%;法国6.79百万美元,所占比例5%;其余国家14.8百万美元,所占比例11%。⑥日本对蒙古国的经济援助占了近一半。
2.日本对蒙古国援助目的分析
日本对蒙古国真正大规模的援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蒙古国政治经济转型期,经济陷于困境,且蒙古国失去了苏联的经济援助之时,日本抓住了这一有利的时机,迅速博得了蒙古国的信任。日本对蒙古国经济援助既不同于冷战期间苏联对蒙古的经济援助,也不同于目前美国对蒙古援助的目的,而是具有自身的利益诉求。
第一,日本资源欠缺,蒙古国资源非常丰富,双方的互补性很强。日本通过对蒙古国实施援助,获得蒙古国的信任,为本国培植了一个资源丰富的储备部。
第二,日本对蒙古的援助,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获得广泛的国际支持。尤其是蒙古国的国际支持,比如,日本加入联合国时就获得了蒙古国的支持。
第三,地缘因素。日蒙都属于东北亚地区,在东北亚地区培植一个自己的盟国,对日本在该地区的地位及利益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日本对蒙古的经济援助,为蒙古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西方议会制在蒙古国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五,蒙古国第三邻国并非单指美国,同样也包括日本。在苏联解体后,利用蒙古国地区战略真空及外交政策的构建时期,日本通过对蒙古国的经济援助,加大对该地区的渗透,包括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在该地区获得了与美国同等地位,即日美同属于蒙古国的第三邻国。
(四)中国——蒙古最大的贸易、投资伙伴国
20世纪90年代,当俄、蒙经济陷入“困境”之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蒙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自1989年中蒙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自此政府间往来频繁,双方关系由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2)、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到1999年江泽民主席访蒙时双方所确定了睦邻友好关系(1999),中蒙互信度不断加深。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双方政治关系更加平稳发展,高层互访不断。
政治关系的顺利发展,大大促进了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与他国相比,中蒙之间的经贸合作更有优势,双方不仅有长达4710公里的漫长的共同边界线,而且中蒙双方经济互补性强,有经贸合作的基础。另外,一个国家经济的腾飞仅靠援助难以发展,任何援助都是有代价的。而真正的腾飞就是依靠自身比较优势,找到发展的路径。蒙古国资源丰富,中国的市场巨大,中蒙间的对开口岸,如同一扇扇窗户,打开了蒙古国走向世界的大门。
1.中蒙贸易关系发展情况分析
中蒙之间贸易发展迅速,从贸易总量上来看,中国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11年成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具体来说,已由2000年的3.23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39.84亿美元,见表2。
表2 中国对蒙古国的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由上表可知,自2000年以来,中蒙之间的贸易额除个别年份以外,是逐步扩大的,2011年的上半年已达到26.93亿美元,超过了除2010年以外的所有年份全年的数额,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目前,中蒙贸易总额虽然还不算大,但其发展迅速及在中国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见表3:
表3 中蒙贸易总额在中国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2000-2010年) 单位:(亿美元;%)
2.中蒙投资关系分析
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开始于蒙古国的转轨时期,自1998年以来,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蒙古国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具体分析如下:
(1)投资规模的分析。1998年,在蒙古投资的外资企业276家,其中中国对蒙古投资企业达到108家,占总数的38.7%;在蒙古的外商投资总额是45.942百万美元,其中中国的投资总额是24.6763百万美元,占比53.7%,即一半以上的投资额都是中国对蒙古的投资。经过10年的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对蒙古国投资总额已达16.79亿美元,占蒙古国的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5.73%,注册企业数量共计4628家,占全部外商注册企业的49.62%。⑦
(2)投资行业的分析。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行业比较集中,从累计金额来看,1990-2008年间,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总额为1679.14百万美元,其中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中国对蒙古国投资总额1132.29百万美元,占比67.43%;在贸易、饮食行业中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总额349.99百万美元,占比20.84%;其次,工程、建筑、建材等总投资额为36.03百万美元,占比2.15%,三项占比已达90.42%。中蒙之间良好的政治关系、便利的地缘优势、经济领域的互补性关系以及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条件等,都大大促进了中蒙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使中国成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投资伙伴国。
一个国家地缘、区位固然重要,但一个国家要想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尊重,依靠的却是经济实力。中国是这样,蒙古也是这样。蒙古国从独立到今天,经济的弱势发展使它没有真正的自我。冷战期间长期受控于苏联,而今天,西方国家又蜂拥而至。但相信蒙古已深切地感到,经济发展依靠的不仅仅是别国的援助,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基于此,中蒙之间的经济合作将具有更加持久的动力。也即于蒙古国而言,中国的经贸合作伙伴国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站在博弈的视角,分析蒙古国近百年的发展之路,我们深刻地感到,蒙古国从独立之日起,就是在与世界各国的博弈中生存和发展的。
冷战时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蒙古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完全受控于苏联,完全依附和追随于苏联,不仅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完全中断,而且与同属于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中国也陷入困境。转轨时期,等距离、多支点、均衡的外交政策的出台,是蒙古国在基于本国地缘、区位及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深刻揣摩了各国的利益诉求,考量了自身需要的前提下一种更加睿智和成熟的外交战略,其意义深远。
第一,保持自身安全,是蒙古国第一大要务。蒙古国处在中俄之间,对中俄既依赖又有疑虑和戒心,如何制衡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大国,那就是利用西方国家对自己的诉求,牵制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大国。当今能够制衡中俄的理所当然的就是美国。美国多年来正苦于无缘插手蒙古,而蒙古国确认美国为他的第三邻国的做法,无异于一个大的馅饼,落在了美国的头上,美国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正如美国总统布什2005年访蒙时所说的,“美国为能成为蒙古国的第三邻国而感到骄傲”。
第二,发展经济是蒙古政府的终极目标。与所有的国家一样,政府最终的目标是要发展本国经济,以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在蒙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完全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去寻求适合自身需要的发展之路。回顾历史,早期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服务于苏联经济的需要;转轨为蒙古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蒙古国经济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经济援助成为他国介入蒙古事务的重要手段。可以说蒙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实际是一部接受外国经济援助的历史,早期主要援助国是苏联,而今天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加入到援助的行列。虽援助国目的各不相同,或是为了资源,或是为了战略空间,而受援助国——蒙古却是来者不拒,周旋于各大国之间,适时提出要价,获得了足够的经济及政治利益,其实这才是蒙古真正的进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成熟的新外交政策框架下,在蒙古国真正认识到自身地缘、区位及资源优势的今天,其与世界各国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注 释]
① 转引自:常万隆、王义民,中蒙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蒙古国研究,2005,第84页.
② 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呼吁建立“一种崭新的全球发展模式”,将发达国家增加援助与发展中国家增强责任相结合。为此,美国政府决定出资10亿美元建立“千年挑战基金”,用于援助“治国公正、为民投入、鼓励自由经济”的部分发展中国家。2004年美国成立了千年挑战公司,负责实施该计划。根据上述原则,国际组织从75个最不发达国家中挑选出16个,蒙古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只排第15位.
③ 乌兰图雅.日本对蒙古援助分析.亚太研究,2010年3期,第128页.
④ 根据:乌兰图雅.日本对蒙古援助分析.亚太研究,2010年3期,第140页资料核算.
⑤ 资料来源:乌兰图雅.日本对蒙古援助分析.当代亚太,2010年3期,第141页.
⑥ 资料来源:王彦军.日本政府对蒙古政府开发援助评析.蒙古国经济发展与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第307页.
⑦ 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
[1] 乌兰图雅.日本对蒙古援助分析[J].当代亚太,2010,(3).
[2] 陆南泉.苏联真相(全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 郝时远,杜世伟.列国志·蒙古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 王胜今.蒙古国经济发展与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5] 芳芳.中国对蒙古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