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英译中的修辞问题探讨

2011-04-14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英译中明喻许渊冲

张 晨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1 古典诗词中修辞的潜在功能

唐宋时期的诗词创作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因此,古诗词英译中修辞问题的分析对翻译理论与实践会起到建设性的指导作用。修辞是语义范畴内的艺术手法,它能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洁明了,还能以形传神,使得事物形象更为生动,在开拓与发散诗词内涵魅力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修辞格的运用在汉英两种语言体系中都很普遍。一般而言,明喻,隐喻,夸张,拟人,双关,设问,反问,排比等皆为汉英诗歌中常见的手法。它不仅增加了诗词的文学性,而且反映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绪状态,是作者抒发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因此,在细读与翻译中,我们可以感受古诗词的字里言外饱含着深远的情意,令人回味无穷。

2 古典诗词中修辞的英译对比分析

中国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多姿多彩,极富特色。这里只选择有代表性或有特色的几种,比较和总结前人对这些修辞手法的处理策略,找出实用的规律和有效的方法,可使今后的古诗词译介更加科学、更加完美。

2.1 复叠的英译

一般来讲,行文应避免重复啰嗦。但在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中,复叠的成功运用带来不少经典作品。因为用复叠可以“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或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1]。中国古诗词中的复叠,除了摹声作用外,还可以绘景、抒情、拟态,体现一种音、义、形有机结合的整体美。这种美在英译时不容易完美地保留,故而很多译者在音、义、形三者上很难兼顾,但也有不少寻求各种手段以求再现原诗词神韵的译者。

下面就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复叠的例子,其中有七对复叠的词句。请看原词与英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I look forwhat Im iss,

Iknow notwhat it is,

Ifeel so cold,so drear,so lonelyw ithout cheer.

——许渊冲

Search.Search.Seek.Seek.

Cold.Co ld.Clear.C lear.

So rrow.Sorrow.Pain.Pain.——Kenneth Rexroth

在该词中,复叠的运用将女词人的极度失落、寂寥与哀怨表现了出来,以一种令人瞬间折服的力量将其感受深植于读者的心田。如果译者虎头蛇尾地将原文信息与结构重新组合,那么所译诗词将会丢失它原汁原味的音乐美感,而且原作者的深刻本意会被译语读者曲解。

在上面的英译本中,许渊冲将原词译为押尾韵的四句诗,从而保留一定程度的修辞格。女词人的哀伤在其译作中得以表现出来,只是略失感染力。而另一译文虽逐字地译出来了,但它如同搬字过纸一样,其译者通过单纯地叠加动词和形容词是否能激起英语读者心里悲痛的情绪,实在令人不得而知。

还有一例,请看唐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From dark,dark cloud comes rain;

On pale,palewavesm istsp lane.——许渊冲

在该译文中,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通过复叠手法传达出原诗的音乐美。原诗通过色彩鲜明的叠字如“青青”和“澹澹”来渗透情感,给读者一种带有想象空间的仙境之感。为了保持听觉效果,许先生将其分别译为“dark, dark”和“pale,pale”,产生了顶针叠字的美感。译文与原文都保持了对应平行的模式,赋予了英译作品的音乐美。

其实,古诗词英译中,若能保持字词的重复,不仅能延长听觉效果,也可转移为情感的延续。然而,复叠修辞格的英译并非词素的简单重复,在英译中一方面要考虑将复叠字词所传达的涵义准确译出,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模仿重叠字词的外在形式及音韵效果。译者要尽力体现原诗词声音的回环之美,又要反映出作者的整体思维,保留与原诗词重复对等的空间。总之,复叠的成功英译会在挖掘所译诗词深层意义的基础上,再现其形式、音韵和内涵上的精髓,使译作顿挫有力,蕴涵激扬,平添许多力量,令读者回味无穷。

2.2 比喻的英译

中国古诗词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文采斐然,想象丰富。其中不少作品中充满了绝妙的比喻,那些形象、传神、新颖的比喻,使所描述的事物由单调变得生动,由乏味变得有趣,由复杂变得明了,由呆板变得出彩。在古诗词中,被用以取譬设喻的事物应符合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必须有不同点,应该互为异类;(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具体相似点。总的来讲,古诗词的英译中会遇到两种比喻:明喻(sim ile)和隐喻(m etapho r)。

2.2.1 明喻

明喻是以两种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主体和喻体在比喻中并列出现,中间以喻词相连。汉语中常见喻词有:如、像、似、若、一样;英语中有:as,as…so, like,as if,sim ilar to等等。在古诗词实践中,有许多实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W 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away;

L ike parting day I’llpart from you.——许渊冲

The floating cloudswander everywhither as doesm an,

Day is departing—itandm y friend.——Am y Lowell.

M ind like a floatingw id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 ld acquain tance.

——Ezra Pound.

这是一首送别诗的片断,它描写的是诗人与朋友告别的场面。此刻的情景表现了一种极不情愿的离别心情。

在第一种译文中,许渊冲先生的明喻形象生动,正合诗文原意。他成功地把握了我们感受到的相异事物间内在联系的本质特征,有效传达了原诗中细微的情意。相比而言,该译文更易为读者接受,更具可读性。

第二种译文未能有效地表现浮云与友人心情之间的类似之处,读者甚至会误以为浮云与游子一样漂浮不定,到处流浪。它不容易让读者发现这些意象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最后一种译文确实译出了明喻关系,却误译了故人。在诗中,故人不是即将远行的友人,而是诗人自己。不仅如此,在第二句中,译者将本体和喻体弄颠倒了。

2.2.2 隐喻

隐喻是用字或词来间接指示与该字词本身不同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它不仅直接有效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还具有巨大的潜力调动着人们的形象思维,以各种形象去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在中国古诗词中,语言文字都十分简练,有些该用的连接词也被略去。因为古诗词提倡领悟,心领神会,追求那种雾里观花、似懂非懂的境界。但译为英文却要求有头有尾,否则会使各句译文互相独立,缺乏关联性。我们举一例来分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A sp lash ofw hite onm y bed room floor.Hoarfrost?

——翁显良

Befo rem y bed a poo lof light,

Can itbe frostupon the ground? ——许渊冲[2]

A s bym y bed

Themoon did beam

It seem s as ifw ith frost the earthwere sp read.

——Turner

这两句诗描绘的是空中高悬的皎洁月亮洒下如水亮光的景象。在译文 1中,翁显良先生略去了隐喻辞格,这就使得译文丢失了原诗中的美学价值。译文 2中,许渊冲先生在他的“Can it be frostupon the ground?”中保留了原诗隐喻的形式。而译文 3中,Turner的“It seem s as ifw ith frost the earthwere sp read”将原诗中隐喻变成明喻形式。关于隐喻的英译,到底如何确定原诗词句间的关系,怎样补充各种成分,译者可凭借个人对原作的理解,也可出于艺术处理上的考虑,译法见仁见智,各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总而言之,译者要运用各种翻译技巧,通过古诗词语言层面发掘出微妙的比喻关系,尽最大可能来表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保证译文与原文意境相似、意义和形式对等,使译文激发出外国读者心中美的感受。

2.3 夸张的英译

夸张修辞格不是描述事物的真实特征,而是为了起到强调作用而故意运用的格外夸大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夸张的运用不胜枚举,如“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力拔山兮气盖世”等等。而在英语中,hyperbo le的原意也是指故意明显的夸大,类似例子有“Inearly died laughing”“Iwashopp ingmad”以及“Itried a thousand times”。夸张之所以被骚客文人们所喜用,就是因为它是对现实中人或事物起着一定的艺术渲染作用,使人感到更真实、形象。我们举几个英译例子: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李白《将进酒》

Kill a cow,cook a sheep and letusm erry be,

And drink three hundred cup fulsofw ine in high glee!

——许渊冲[2]

Boil them utton,roast the ox-wew ill bem erry,

atone boutno less than three hundred cup s.

——W atson

在李白的原诗中,“三百杯”是一种夸张修辞。两种译文的作者都是将“三百杯”直译过来的,都将诗中的具体数字搬进译文中达到与原文近似的效果。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他不仅从中再现了夸张手法,而且成功实现了意义对等,使字里字外的意思表现得清晰明了。而译文 2中,外国译者W atson生硬地照搬诗句的字面意思,而丢失了原诗中隐而未宣的东西,那就是三百杯中的酒。

在古诗词英译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感受到有些概念和现象不容易以文字陈述描摹,这时若能灵活自然地借用夸张,就能得到意外的绝妙效果。由于汉英语系的夸张辞格基本对应,在对译中,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照直翻译。然而,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外译者所思考的角度不同,但翻译时应尽力化解语言、文化、思维、时空等因素带来的矛盾。

概而言之,诗词英译中夸张辞格的翻译,首先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原诗的表达方式,注意选择数词、量词等的艺术作用,以达到与原诗基本对等的艺术效果。其实夸张也并非不能变通的修辞格,在诗词英译中,也可借助比喻、幽默、移就、反语等修辞手段来实现。灵活而适度的英译才能使译文有力而感人。

3 结语

古诗词中所运用的丰富修辞手段,在表现诗词意义和抒发诗词情趣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决定了古诗词在文学史上的巨大成就。因此,在翻译中国古诗词的工作中,对这方面的文学因素处理不妥,势必使得原作风貌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反之,若是熟练完美地处理好修辞的因素,那将有利于把原诗词的意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使得英语国家的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鲜明特色,品味古诗词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推进中西方文学艺术交流的目的。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74.

[2]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英译中明喻许渊冲
元 日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折桂令·客窗清明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从框架理论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传递
隐喻与明喻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