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脾胃与脑中风的关系
2011-04-14王学员
汪 艳 王学员
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 (天津 300132)
祖国医学认为脑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口角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证的脑血管病,系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虚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肺密切相关。根据五脏相关理论及五行学说,个人认为脾胃功能失调在脑中风发生、发展中作用更为重要。
1 中风病机特点 1.1 血瘀脑络 中风病位在“元神之府”脑,血气“并走于上”,必致气血逆乱于上,血瘀脑络。据中医瘀血理论,出血性中风为“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缺血性中风为血液黏滞,阻塞致瘀,瘀阻脑络,蒙蔽清窍。其治,“化瘀通络”贯穿始终,且重在于通。
1.2 升降逆乱 中风病机的关键在于“气血逆乱于脑”,气为血帅,气乱则血逆。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升降失常可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阴阳气血逆乱于脑,则病发中风,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2 脾胃为气血升降之根 人之血气,生化于中焦脾胃,其循环流注,亦赖中气之枢转。肝藏血,血秉木气,故温暖而性升发;肺藏气,气秉金气,清凉而性敛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 五运行大论》云:“上者右行,下者左行”。所谓“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所谓“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人与天地相应,而阳居上,阴居下,气为阳,血为阴,故血在左升,气自右降。
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轴,肝血左升者,赖己土之左旋,其升已而降者,由肺金之降敛;肺气右降者,赖戊土之右旋,其降已而升者,赖肝木之升发,脾胃肝肺共主周身气血之升降,此为周身气血运行之大数。
3 脾胃升降失常,诱发中风,影响预后 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则气虚不能运血,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而致肢废不用;若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瘀生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内生痰浊,以致肝风夹杂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或脾不升清,生化无源,脑髓失养,胃失和降,浊邪上蒙脑神,若脾不统血,血溢脉外,导致筋脉痹阻,皆出现神昏语涩,肢体偏瘫,口舌歪斜等中风诸证。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脾太过,令人四肢不举;不及,是令人九窍不通。”
3.1 出血中风,肺胃降之不及,金不制木 血气者,温则升,凉则降,自然之理也。肝血温升者,以其温,肺气敛降者,以其凉,“血秉木气,但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者,持肺金之善敛”,“而肺气不降之原,则生于胃,胃土逆生,浊气填塞,肺无下降之路”(清◦黄元御)。肝火盛,木火刑金,肺被火灼,失其凉性,则降敛不及。肺金不敛,木无所制,木病则风动,故血溢于上,而发出血中风。临床上多表现为风火实证,近代医家都采用通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疗效显著。通下法畅通腑气,导热下行,即令肺胃之气降,又复辛金清凉之性,则金能制木,“气复反”而病者生。
3.2 缺血中风,肝脾升之不及,脾不升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宇宙中惟有清阳升,浊阴降,万物才能正常生化。在人体而言也是如此,人体中,只有清阳在上,浊阴在下、脏腑、肢体、九窍得清阳之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中风患者,脾胃不足,清阳不升,水谷不归正化,变生痰浊;脾胃升降相因,脾不升则胃不降,浊气上逆,阴乘阳位。脾不升清则上气不足,脑失所养,脑络空虚,易受痰瘀之邪侵扰而发中风。
4 结 论 中风的病位在脑,其病机本质为气血逆乱。脑为元神之府,其位最高,为周身气血升已而降之所,故脑部气血运行失常,无外两端:一则升之不及,一则降之不及;升之不及则病在肝脾,降之不及则病在肺胃。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与中风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