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肠饮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4例

2011-07-14李征宇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达州635000

陕西中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肠病结肠镜溃疡性

李征宇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达州 635000)

2003年2月~2010年4月,笔者采用益肠饮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7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 111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先后顺序按2∶1比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 74例 ,男性 42例;女性 32例;年龄 30~60岁 ,平均38.4± 9.3岁;病程 2~21年,平均 10.2± 3.4年;电子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有散在溃疡面者 71例,有糜烂者68例,有充血水肿者74例。对照组 37例 ,男性22例 ,女性 15例;年龄 23~60岁 ,平均 37.8± 7.6年;病程 2~19年,平均 11.1± 3.3年;电子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有散在溃疡面者 28例,有糜烂者32例,有充血水肿者3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参照 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的规范的建议》[1]制定。临床表现:腹痛腹泻,腹胀肠鸣,大便脓血粘液,腹泻或便秘交替发作。电子结肠镜检查受累结肠粘膜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糜烂、充血水肿或覆盖有脓性分泌物。本组110例患者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益肠饮治疗。益肠饮由人参、补骨脂、当归、赤石脂各15g,黄芪、延胡索、白芍各20g,白术、炮姜、木香、乌梅、儿茶、防风各 10g,甘草 5g组成。将上述药物制成散剂备用。用法:5g/次,3次 /d。

对照组口服水杨酸有氮磺胺吡啶片(国药准字H31020450,0.25g/片 )2.0g,3次 /d。

两组均以 20d为 1个疗程,3个疗程为治疗期限。治疗期间嘱其停用其它方法及药物,忌辛辣燥热、生冷油腻之品。保持情志舒畅,勿受寒凉,避免劳累。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电子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停药后观察 3个月无复发者;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肠黏膜呈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者;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电子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有所好转者;无效:症状、体征及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无改善者。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i2检验,血清免疫学指标以 (±s)表示 ,采用 t检验。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97.2%,对照组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n(%)]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学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3。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学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学指标变化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学指标变化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I g A(m g/L) I g G(m g/L) I g M(m g/L)治疗组 7 4治疗前 1 1 9.1 0±1 3.2 0 2 0 4.6 0±1 8.2 2 1 8 5.6 2±1 4.5 8治疗后 1 0 2.6 0± 1 2.1 6▲△ 1 2 9.3 6± 2 7.7 8▲△ 1 7 0.3 5±1 8.1 2▲△对照组 3 7治疗前 1 1 7.2 8±1 3.8 0 2 0 8.3 5±1 7.1 1 1 8 8.2 1±1 4.3 4治疗后 1 2 2.8 2± 1 8.6 8 2 0 1.5 2± 2 7.9 0 1 8 5.3 2± 1 9.2 2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镜检查结果比较 见表4。治疗后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镜检查结果比较 [n(%)]

讨 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增加,逐渐成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3],是当前消化病的热点。临床上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腹胀肠鸣为特点。结肠镜检可见肠黏膜散在性溃疡、糜烂、渗血出血,充血水肿。现代医学认为 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中自身免疫损害得到研究者基本共识,认为是 UC发病的重要环节[4],Ig A、IgG、IgM参与肠黏膜内局部免疫复合的形成,是UC活动度重要指标之一[5]。由于激素、免疫抑制剂、水杨酸类制剂治疗本病的疗效尚不理想,副作用较大,所以本病研究成果有较好的前景。中医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祖国医学“泄泻、滞下、肠氵辟”等范畴。究其病因,中医责之于脾,涉及肝肾,脾虚为其重要原因。因脾虚失运,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交阻肠道,合污下注,则腹泻;气虚血滞不通则腹痛;脾虚气滞则腹胀肠鸣;脾失统血,血溢肠外则肠黏膜渗血出血;水血互结则肠黏膜充血水肿,日久化腐则肠黏膜糜烂溃疡。治宜健脾益气,补肾温中,行气止痛,去腐生肌,消肿止泻。益肠饮中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甘温健脾益气,治脾虚之本;炮姜、补骨脂补肾壮阳,温中散寒止泻;当归、延胡索、木香辛温活血,调中行气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酸甘化阴,以防辛温之品耗伤阴精;儿茶、乌梅、赤石脂涩肠止泻,消肿止痛,止血生肌;防风升阳,胜湿止泻,即“治湿者必用风药”之意。诸药共用,可收健脾益气,理气止痛,消肿止泻,去腐生肌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黄芪、白术、甘草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可预防消化性溃疡,调节胃肠运动功能;防风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增强免疫的作用[6]。经临床观察,益肠饮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着较好疗效。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J].胃肠病学 ,2001,6(1):56-59.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25-129.

[3]潇树东.消化疾病基础与临床进展[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35.

[4]韩树堂,徐肇敏,陈隆典,等.炎症性肠病转归的免疫学指标评价 [J].江苏医药 ,1995,21(6):363-365.

[5]吴志祥.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乙状结肠镜像辩证分析 [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1(4):7-8.

[6]王小婷.升阳除湿防风汤加味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7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2,18(2):20-21.

猜你喜欢

肠病结肠镜溃疡性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