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阳大论》今何在

2016-01-27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陶广正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王冰素问阴阳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陶广正

·学术探讨·

《阴阳大论》今何在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陶广正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的论述提示说明《阴阳大论》在汉末犹在,可是后来却不见了。那么,《阴阳大论》今何在?笔者从中国文化有“尚九”的传统,古人著书常以首句为篇名、首篇为书名,“阴阳应象大论”与“七篇大论”内容上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逻辑上的验证,并得出“七篇大论”应归《阴阳大论》、《阴阳大论》应为九篇、“七篇大论”或曾留在《素问》这三个结论,还望方家予以指正。

阴阳大论 黄帝内经 素问 新校正 阴阳应象大论

问题的由来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就表明《阴阳大论》在汉末犹在。可是后来却不见了。那么,《阴阳大论》飞到哪里去了呢?《唐书》、《新唐书》均未见载,亦未见有人言及。直到宋朝政府重视典籍,才组织大臣校书。林亿、高保衡等人校订医书。他们在肯定启玄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的同时,却又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问题呢?这就必须从王冰说起。就是王冰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即常说的七篇大论)补入了《黄帝内经素问》。王冰为此是十分得意的,他认为这是他的重大发现,不世之功劳。王冰认为《黄帝内经素问》乃三坟功垂万古之作,他在《内经》序言中说:“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唯八卷尔。”又云:“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于是,“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对于那些“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其实,他所以别撰《玄珠》,正是对七篇大论的详细解读。这说明王冰自己也发现他所补入的内容必须加以特别的阐述,后世学者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

王冰认为自己能够补入七篇大论于《素问》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贡献,使得《素问》成为升岱岳之坦径,诣扶桑之方舟。可林亿、高保衡等却不以为然。故新校正云:“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佚。《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只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晋皇甫谧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功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新校正的意见是合乎逻辑、颇有说服力的,但并不完合正确。可以肯定的是:七篇大论不是《素问》原文,而是《阴阳大论》。遗憾的是,林亿等人也已看不到《阴阳大论》这部古医书,所以只能是“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功记》补之之类也”。

笔者认为“新校正”并不完全正确,理由如下。

新校正云:(七篇大论)“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这句话大有问题!因为包括林亿、高保衡在内的所有人,一直被认为是《素问》原文的《阴阳应象大论》、《四气调神大论》,其篇卷不浩大吗?这两篇与《素问》前后篇卷就“等”吗?况且《阴阳应象大论》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相通吗?我认为《阴阳应象大论》所载之事恰恰与“七篇大论”完全相通。这两点是新校正所忽略了的。他们如果进一步深究,应该会发现这些的。但我们无法苛求古人,只能为他们表示遗憾。所以我认为《阴阳应象大论》与《四气调神大论》应该与“七篇大论”合而为九篇大论,而这九篇大论就是《阴阳大论》。下面加以论述。

逻辑的论证

1.中国文化有“尚九”的传统

以九在数字中最大,故常以九表数之极,言其多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曰“若九牛亡一毛”,又云“肠一日而九回”,皆为此意。古时把中国分为九州,故以“九州”代表中国。言天之高则曰“九天”、“九霄”、“九重”,又将天之中央和八方称为“九野”(天之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言山之高则曰九皋(《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言地之下极曰“九泉”,言地狱亦曰十八层地狱,十八,亦为九的倍数。言贡奉则曰九贡(《周礼·天官·大宰》“明九贡致邦国之用”),言赋税的种类之多则曰九赋,言长江支流多则曰九派,言黄河曰九曲,言古代中央官爵曰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使、少府),言法则之备则曰九畴(见《洪范》),言重要则曰九鼎(初禹铸九鼎以象九州,一言九鼎成语出于此),言官级则曰九品(《国语·周语》“外官不过九品”),言经典则曰九经(三《礼》、三《传》加上《易》、《书》、《诗》合之为九经),言经典辗转翻译曰九译(《汉书·贾捐之传》“赵裳氏重九译而献”,颜师古注引晋灼曰“远国使来,因九译言语乃通也”),屈原赋有九歌、九辨,《素问》有九卷,《灵枢》亦九卷,各有九九八十一篇,又有《难经》为九九八十一难,玄奘西天取经亦九九八十一难,古代算术也称九章算术……。凡此之类皆说明古人尚九[1]。因此,推论《阴阳大论》也应该有九篇,而林亿等人所指《素问·天元纪大论》至《素问·至真要大论》仅仅七篇是不够的,应该再加上两篇,才符合原书体例。那么另外两篇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该是《素问》的第二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和第五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不仅因为在《素问》一书中除了那有争议的“七篇大论”之外,只有这两篇也称“大论”,而且其篇幅也都比较长,可以与那七篇相当。更因为其内容也与那七篇联系密切,甚至有共同之处(这一点后文详述)。

2.古人著书常以首句为篇名、首篇为书名

《论语》学而第一,以“学而时习之”为首句,为政第二,以“为政以德”为首句,凡二十篇皆如此。《孟子》“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等亦如此。《庄子》“山木”、“田子方”、“知北游”等篇亦如此。以篇名名书者如《十问》、《天下至道谈》等。而《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原本没有书名,今人在整理这些出土医书时根据其内容而重新命名的。其实前边所举的《论语》、《孟子》等书的篇名又何尝不是后人为了读书、教学方便而各据首句加上去的呢?

根据这些举例,能否认为《阴阳大论》一书的首篇篇名应该是论述“阴阳”的大论呢?如果这一假设成立,那么笔者认为,将《素问》的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为《阴阳大论》原书的首篇,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将《四气调神大论》为第二篇。如此,则《阴阳大论》补足了九篇之数而且也使《阴阳大论》名实相符。

3.《阴阳应象大论》与“七篇大论”内容上的联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内容很多,中医学中许多基本理论皆出于此。但它们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许多内容在“七篇大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有些概念性的东西几乎完全一致,现举例如下。

天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天地之动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素问·气交变大论》曰:“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

天不足西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辛甘发散为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天有四时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在天为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在以上三篇大论中还有许多共同语句,如“在天为寒”、“在天为热”、“在天为燥”、“在天为湿”、“在地为火”、“在地为水”、“在地为金”、“在脏为肝”、“在脏为心”、“在脏为脾”、“在脏为肾”、“在体为皮毛”、“在体为肉”、“在体为骨”、“在体为脉”、“在体为筋”等等,也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字,限于篇幅,于此不赘。

东方生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

南方生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南方生热,热生火……”

中央生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

西方生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素问·气交变大论》曰:“西方生燥,燥生金……”

北方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

以上东南中西北五方所生之文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完全相同,一字不差。《素问·气交变大论》与上二大论相较,亦相同,唯过简耳。

怒伤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喜伤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思伤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忧伤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以情志相胜法治疗疾病是《黄帝内经》首创。通过两两相较,只有两个字不同,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伤筋”,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作“风伤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甘伤肉”,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作“甘伤脾”,其余则完全一致。而肝主筋,脾主肉,又是人们所熟知的《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之理论。有时肝与筋、脾与肉可以相通互代。如上文所言“筋生心”,实则为肝生心,“肉生肺”实则为脾生肺,皆五脏相生之意。

以上列举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七篇大论”内容极其相近或完全一致的文字。首先,这不是个别的偶然,而是具有相当大的必然,而且笔者仅仅是粗略统计,如若逐条细致比对还应有更多例证。这不能不说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文章的篇幅格式、行文特点乃至音韵,也很一致。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七篇大论”出自同一历史时期,产生于同一个文化背景,也可以说本来是同一本书。

明确的结论

1.“七篇大论”应归《阴阳大论》

既然上文已经证明“七篇大论”应属于《阴阳大论》,那么它就不应该是《素问》的篇章,而应是独立的中医经典,这一经典,在张仲景时代(建安年间)是与《素问》、《九卷》并存的。

2.《阴阳大论》应为九篇

原《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和《四气调神大论》本为《阴阳大论》之文。《阴阳应象大论》应为《阴阳大论》的首篇。

到此,《阴阳大论》这部古医书从亡佚中终于可以现身了,可以从悬疑中解脱出来了。确切地说,《阴阳大论》是亡而未亡的。

3.“七篇大论”或曾留在《素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一直被认为是《素问》原书的两篇。也就是说《素问》一书在很早的时候(最少在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之前)就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纳入到该书里来了。既然《阴阳大论》的前两篇被《素问》接收是可以认可的,那么《阴阳大论》的后七篇(“七篇大论”)被编入《素问》怎么就不能被认可呢?笔者认为,很可能在古代的某一个时期(张仲景之后)《阴阳大论》全部被纳入至《素问》之中了,只是不久,后七篇又亡佚了。所以在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时未之见。其后杨上善、全元起亦未之见。直到大唐宝应元年(762年)王冰在先生郭子斋堂所得先师张公秘本应该是全部“接纳”了《阴阳大论》之后的足本《素问》。古圣贤、古学者是不会造假的。所以笔者认为王冰所见之秘本是确然存在的。也就是说《阴阳大论》确实曾经被全部纳入《素问》之中,从而使《阴阳大论》销声匿迹了。

[1] 陶广正.《黄帝内经·素问》中“七篇大论”的归属问题刍议[J].中医杂志,2010,51(1):1045-1048.

W here is Yin Yang Da Lun Currently

TAO Guang-zheng
(Chines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

In Shang Han Lun Yuan Xu,ZHANG Zhong-jing′s discussion suggested that Yin Yang Da Lun still had existed in the Han dynasty while it disappeared later.Then where is this book currently?The writer hasmade logic valid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fadvocating number"9",firstsentence as chapter titlewith initial chapter as book name,and connection between"Yin Yang Ying Xiang Da Lun"and"Qi Pian Da Lun".The conclusion ismade on views that"Qi Pian Da Lun"should be

into Yin Yang Da Lun with nine chapters.And“Qi Pian Da Lun”was once edited into Su Wen.

Yin Yang Da Lun;Huang Di Nei Jing;Su Wen;updated revision;Yin Yang Ying Xiang Da Lun

R226

A

1006-4737(2016)05-0037-04

(2016-05-16)

猜你喜欢

王冰素问阴阳
Analy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financial account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错在哪 ?
阴阳泛函
名落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