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界女明星选举活动简论

2011-04-13陈永祥

关键词:阮玲玉徐来胡蝶

陈永祥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界女明星选举活动简论

陈永祥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女明星在上海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诸如“电影皇后”选举、“标准美人”加冠等女明星选举活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大大促长了电影界的“明星制”风气,而各种势力则从各自的需要出发介入其中,反映出电影与社会的互动作用日益加剧。

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界;女明星选举活动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女演员的形象和演技得到了观众的进一步认可。女明星在上海是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诸如“电影皇后”选举、“标准美人”加冠等女明星选举活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使电影界的“明星制”之风愈演愈烈。新闻媒体、电影公司、政府当局、乃至社会势力从各自的需要出发介入其中,都与其发生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从而反映出电影与社会的互动作用日益加剧。

一 “电影皇后”选举

随着电影东来,西方国家选举“电影皇后”的风习也如影随形,传入了中国。早在20世纪年代中期,明星影片公司的女演员张织云就曾荣获“影后”桂冠,成为第一位“电影皇后”。接着,天一影片公司的头牌女星陈玉梅当选为第二届“电影皇后”。到30年代前中期,各种名目的类似评选活动有过多次。1932-1933年,《电声日报》为扩大销量,举行了电影明星、影片空前大选举,该报为申明选举的公开、公正性,宣称:“选举是联合了本公司出版的摄影画报(周刊)和玲珑杂志(周刊)同时举行,选举期从去年十一月起至本年二月三日止,历时三月,结果成绩甚佳,投票者之精神甚佳,而结果各点,均足表示读者之眼光在水准以上。”[1]此次选举选出了中国十大男女明星,胡蝶、阮玲玉分别以13,582、13,490票获得第一和第二名,同时入选的女演员还有陈燕燕、王人美、黎灼灼、陈玉梅、黎莉莉。

如果就选举的影响和规模而论,则以1933年的“电影皇后”选举最为引人注目。这一年,美国电影明星玛丽·皮克福来中国的电影城——上海访问,皮克福是第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得主,她摘取了这项桂冠后,被西方人誉为“电影皇后”。此时正值以刊载电影消息为主的《明星日报》在上海创刊,该报为了招徕读者,扩大销路,乘西方“影后”驾临之机会,发起了选举中国电影皇后的活动。《明星日报》对开展此次评选活动的目的作了如是说明:“鼓励女明星之进取心,促成电影事业之发展。”选举的办法是在《明星日报》上附印选票,使之随报自然流散,然后将回收的选票放到特制的选举箱里,选举的截止日期为同年2月28日。[2]此举引起了广大影迷的兴趣,投票颇为踊跃,两个月中,收到选票数万张。2月28日,《明星日报》社邀请了各界名人及律师在上海北京路大加利莱社举行了揭晓仪式,结果为:“胡蝶以二万一千三百三十四票,当选为民国二十二年第一届电影皇后,次多数为陈玉梅一万三千零二十八票,阮玲玉,七千二百九十票……”[3]

选举结果一出来,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围绕胡蝶和阮玲玉谁应当选的问题,双方影迷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如果就演技而言,当时社会及电影圈内普遍认为,阮玲玉在电影表演艺术方面的造诣可与胡蝶匹敌,在默片(即无声片)表演方面,尤为胜出一筹。所以有观众为阮玲玉愤愤鸣不平,发表评论称“选举的结果令我大大的失望。我觉得一百个电影迷中,除纯粹洋化的电影迷外,至少有九十九个应当拥护阮玲玉”,还举出阮玲玉在影片中的精湛表演以说明自己推崇她的理由,“她一举一动,莫不把剧中人的个性表现得痛快淋漓”,该作者接着影射胡蝶之所以当选,凭借的是外型的美丽,“美丽固然是重要;可是艺术比其它的一切的条件更重要”,最后痛惜“何以欣赏艺术的同志这么少,而崇拜美人的同志这么多”。[4]但在“胡蝶迷”中,也不乏认为胡蝶是以演技取胜者,有人称“观众之选举胡蝶女士为皇后者,当然胡女士有值得当选的地方,艺术的超群,表演的真切,这都是有被选的缘故……总之这都是胡女士过去的奋斗换来的结晶”。[5]

由于此次投票的观众绝大多数属于市民阶层,外在的原因和机遇使得胡蝶更具获得胜选优势。

首先,胡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影坛有着别人难以替代的特殊地位。从20年代中后期的古装片、武侠片热潮,到30年代的有声片、有色片,胡蝶无不是创始者之一,而且在这些热潮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大多由她主演,如《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自由之花》、《啼笑因缘》等。这些影片,题材不一,艺术质量参差不齐,但其共同点都有一吸引人的故事,为市民阶层观众所喜闻乐见。

其次,胡蝶有令广大观众十分喜爱的外型。有人评价“胡蝶,人极漂亮,上银幕是美人,不上银幕也是美人,论演技她不如阮玲玉朴实、深刻和富于内心表情,但扮演佳人才子离合悲欢的故事,却自有一股楚楚动人的劲儿”。[6]在30年代,其实也不仅是30年代,一个演员尤其是女演员是否被观众喜爱,其天生的外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一点胡蝶可谓得天独厚,随着她主演的影片不断上映,“梨涡美人”声名远扬,这无疑是她广收选票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由于明星公司的大力宣传,使得胡蝶具有其他演员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胡蝶的性格和演戏态度受到公司老板兼导演张石川、郑正秋等人的器重。张石川认为,“她有一点特长,就是诚恳耐劳,对于事业有坚强的信心”。[7]张石川意识到,一个核心演员能为影片公司及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他便动用公司的财力、人力极力包装胡蝶,他“不遗余力地物色写手,编写适合她的戏路子的剧本。等到她大红特红起来以后,他便有意地把胡蝶主演的片子都控制在自己手里,让‘胡蝶主演,张石川导演’、‘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的影片连续不断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日子长了,公司的作品就深入人心了。而他们两人互相标榜的结果,一是‘大明星’,一是‘大导演’,也都成名了”。[6]

至于阮玲玉,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银幕形象,是当时唯一能与胡蝶并驾齐驱的女演员。关于她的落选,除她所属的联华影片公司对“电影皇后”选举反应低调、未为她作宣传外,当时曾有人将胡蝶与阮玲玉作了一个比较:“阮玲玉胡蝶于电影女明星中并以美艳著称,论仪容,则胡蝶无阮玲玉之俏丽,阮玲玉不如胡蝶庄严,论艺术,则阮玲玉之表演活泼生动,作风浪漫,易受人爱,亦易为人轻视,胡之演技,滞钝呆板,但态度大方,有人喜亦有人不喜。”[8]169这个比较虽不免肤浅,但却代表了一般市民观众的普遍看法。

当《明星日报》发起的“电影皇后”选举活动刚刚落幕,1934年元旦,《影戏生活报》又刊登了选举电影皇后的启事。[9]选举的结果是陈玉梅女士以三万零二百卅十一票之最多数当选为中国电影皇后,揭晓大会上“计到王晓籁、袁履登……等五十余人”,并决定“另行择定日期,举行授杯典礼”。[10]选举活动的程序与前一次大同小异,但社会影响已不如前。1933年的影后选举,还有观众对结果提出质疑,并引起了“胡、阮之争”,进而又有对她们的艺术和美较为认真的比较,说明当时大部分观众对选举的态度是颇为严肃的。而此次选举,虽然公布的票数比以前并不少,但观众已不像从前那么热烈,谁当选无关紧要,一切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结果揭晓后,社会反映更多的是揶揄和嘲讽。有人士尖锐地指出了选举的实质,称活动人人均可参与,表面看来好像“民权得伸,民意有归”,实际上则是“局外人”,另有他意,“与当选皇后一并名列报端之海上‘闻人’,竟五六十人之众,这一蔚然大观,正表示二者‘相得益彰’,而行益显,既不会引起视‘台柱’若摇钱树之公司认为‘不公平’而‘严辞质问’,也乐得怜才惜艺的人们得‘名人’之名而厚享一次茶点,有功有德,名利双收”。[11]这种观点或许能代表一部分人的看法。

二 “标准美人”加冠

1933年的“电影皇后”一经选出,紧接着便是加冠典礼。如果说,女明星选举的过程,只是观众和电影公司以及新闻媒体的参与,那么,加冠典礼上则是政要和名流汇萃,典礼的主题亦为之而改变,名其曰“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事情经过即为这样:本来,“电影皇后”胡蝶对于加冠典礼,一再谦辞,但由于“该会的筹备委员冯梦云、陈蝶衣、毛子佩兼任航空协会征求队工作”,遂决定借此机会“实现航空筹款”,大会“聘请吴铁城市长及海上名流虞恰卿、王晓籁、杜月笙、张啸林、杜康侯、王延松诸先生为赞助人”,大会的游艺节目真是别出心裁,新任影后“胡蝶女士亦亲自参加表演。门票售大洋二元”。[12]上海名流几乎均聚于此,使大会显得盛况空前。由“加冠典礼”到“航空救国”,可谓切合时局,服务国家。但似乎也可看出社会势力对“电影皇后”选举同样不甘寂寞,在一睹“影后”芳姿的同时,又可宣扬救国大义,借以凸显自身在社会上举足轻重的作用。

1935年女明星徐来的“标准美人”加冠典礼,也曾轰动一时,“三天的典礼盛会中,有显人,有闻人,巨贾,名媛以及大闻人小绅士各色人物之活动”。举办此次活动正值全国大水灾时期,社会各界乃借此举行水灾游艺大会,募捐集款,以救济灾民,报上传闻“水灾游艺大会,王晓籁沈田莘诸氏因徐来加冠典礼影响水灾大会之收入,曾一度讨论,请徐来之典礼并入水灾大会举行,但结果无效,徐来典礼不但浪费,且在生意经着眼,所谓券资所余,扫数充帐,不过是句漂亮话”。[13]

加冠典礼的不合适宜与奢华场面,引起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大家将矛头对准典礼的主角徐来。报纸上刊载了标名为“‘沐猴而浴’之徐来”的大幅照片,披露此次加冠内幕的新闻层出不穷。有人以当时正值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的高潮,全国上下奉行节俭为由,指责徐来的举动“不但滑稽,而且卑鄙,并且有出卖色相欺骗敛钱的嫌疑”;[14]“‘东方标准美人’,是这‘标准’期内,便到处的代人揭幕剪彩,或是做商品的广告……花色繁多的应有尽有的做起‘美人’的‘标准’事业来”。[15]

上海女界的反映最为强烈,她们从妇女解放的角度出发,呼吁“我妇女界受制于封建礼教之束缚下者,已数千年,幸赖我界先进,奔走呼号,奋斗不懈,始获解放,凡我妇女应如何砥砺自振,奋发有为,勉为民族战士,尽其国民之天职!”声讨加冠典礼“作加冠封号之举,而复美其名曰助赈,徐来之学识思想,操守体魄,是否合乎我东方新妇女之标准,已属有目共睹,兹姑不论,惟其用意,竟借助赈之名,而行敛财其实,已属杀不可赦,何物徐来,竟甘受玩弄,先有裸浴之淫行。今更不自检点,以妖艳淫荡号召于大众,遭众人之指摘,受万人之唾骂”,呈请当局驱逐徐来出境,“转呈党政当局,迅予勒令停止该项加冠丑剧,并将黎锦晖徐来二人限日驱逐出境”。[16]

但亦有有识之士认为,加冠典礼的出现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女明星只不过是被人利用的工具,“‘偶像崇拜’,在一般人的脑袋里,已造成一种不可击破的局面。于是虚性的恭维,就在这样情形下滋活起来。‘皇后’‘美人’的头衔,在中国的电影界中似流行性感冒的播散了”;在男性为中心的中国社会中,徐来也是受害者,她只不过是男性的玩物,被当作牟利的工具,“我们只觉得徐来是以一种姨太太的姿势,出现于现实的社会组织上,因为她的被玩弄而替整个的妇运抱遗憾了!”甚至有论者还对徐来等电影女演员作了诚恳的规劝,“一个真实的电影演员,是应该怎样的策励自己,使她们走上成功之路。那么对于演技的逼真,电影艺术的修养。并不是在镜头上出卖一下肉感,要知道入蝇附膻的观众,并不是她真实的观众。而无理由的谄媚,也是一种恶意的奚落”。[17]这种观点可谓一语道破了问题的实质。

三 简要评析

综观30年代上海电影界女明星选举活动,尽管有幕后势力的推波助澜,但“电影皇后”选举的结果,一般都能基本反映电影观众的民意,符合当时中国电影女演员阵容的实际情况,也是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到“标准美人”加冠活动,则纯粹是电影公司为谋求暴利,迎合社会上部分观众的不良心理而作的商业活动。这些活动在突出女明星的同时,也助长了社会上“偶像崇拜”以及电影界“明星制”的风气,反映出电影与社会的互动作用日益加剧。关于30年代上海电影界的“明显制”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电影运动的影响,笔者将另文论述。

[1]电影中兴大事纪(五)[J].电声周刊,1933(26).

[2]“电影皇后选举”广告[N].明星日报,1933年创刊号.

[3]电影皇后选举揭晓·胡蝶当选[N].申报·电影专刊,1933-03-02.

[4]慕珠.评电影皇后选举的结果一点有所见的陈述[N].申报·电影专刊,1933-03-05.

[5]杨宝秋.谨祝胡蝶女士胜利[N].申报·电影专刊,1933-03-05.

[6]何秀君.张石川与明星公司[G]//.中国文史资料文库(第15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7]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J].明星(半月刊),1935(3).

[8]影戏年鉴[G].1935.

[9]影戏生活报为选举1934年中国电影皇后启事[N].申报·电影专刊,1934-01-01.

[10]影戏生活举办二十三年中国电影皇后选举大揭晓[N].申报·电影专刊,1934-02-02.

[11]群生.电影皇后颂赞[N].申报·电影专刊,1934-02-10.

[12]庆贺胡蝶当选电影皇后举行,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N].申报·电影专刊,1933-03-25.

[13]徐来加冠典礼特辑·色情诱惑[J].电影新闻,1935,1(8).

[14]为徐来加冠典礼告二万万女同胞书[J].电影新闻,1935(8).

[15]美人不死[J].电影新闻,1935(8).

[16]将徐来黎锦晖二人妖驱逐出境[J].电影新闻,1935(8).

[17]闲话“加冠”[J].电影新闻,1935(8).

On the Election of Female Stars at Shanghai’s Filmdom in the 1930s

CHEN Yong-x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In the 1930s,female movie stars were a spectacular social group.The election of female movie stars such as“the movie queen”,and“standard beauties”had caused considerable sensations in society and had greatly facilitated the fashion of“the star system”in the filmdom;while various forces had participated in such elections due to their respective needs,which is reflective of an increasingly interaction between movies and society.

the 1930s;Shanghai’s filmdom;the election of female movie stars

G206.2

A

1674-5310(2011)-05-0156-04

2011-01-12

陈永祥(1964-),男,湖南桃江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世界现当代史、中美关系史研究。

(责任编辑:胡素萍)

猜你喜欢

阮玲玉徐来胡蝶
松树与玫瑰花
成长中的陪伴
胡蝶飞:面对乙肝病毒,乙肝感染育龄期女性该怎么做?
师徒赛技
“青峰”徐来
徐来绘画作品
阮玲玉:被三个男人毁了的一代影星
徐来蛋汤
阮玲玉的人生和她的时代与社会
两代阮玲玉的尴尬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