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11-12-27潘永强黄忆军

关键词:县域海南经济

温 强,潘永强,黄忆军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 571158)

海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温 强,潘永强,黄忆军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 571158)

文章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入手,针对海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存在的问题、制约的因素,提出了海南省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应选择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海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海南省是一个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的省份,改革开放后,海南县域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海南县域经济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与全国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日益突出,亟得科学合理地解决。如何发展海南县域经济,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非常严峻与紧迫的问题。研究海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实现富民兴琼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县域经济的基本属性与特征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农村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由多种经济活动交织而成的、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中央连续5年把“县域经济”列入一号文件,表明了县域经济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表明了中央对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属性

从性质上讲,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主导型的区域经济,或称之为行政区域经济。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可以分为行政区域经济和经济区域经济。行政区域经济是受行政区域政府经济职能直接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运行的极化区域型经济。经济区域经济通常称为区域经济,它是受地域分工、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及其增长极等因素的一致性或相近性影响而形成的不同行政区域经济之间或同一行政区域经济内运行和发展一体化的同质区域型经济。尽管各个县受其所在县域的历史、地理、文化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使得各个县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模式。但是,县域的政府及其经济调控职能对县域经济运行及其发展的直接影响力,使县域经济的行政区域属性得以显现,因此,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行政区域性,是行政区域经济。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我国,人们习惯上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县域经济虽然包括多种产业部门,但农村和农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农村和农业经济活动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县域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农村人口构成了县域人口的主体。所以,农村性是中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它既有公有制经济,又有非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建筑、建材和服务等产业部门,又包括计划、财政、银行、税务、物价、工商管理等职能部门。它不仅有生产经营的企业和经济部门,还有经济社会管理机构。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为一体,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为一体,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4.层次性。县域经济包括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和村级经济三个层次。其中村级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环节,属于基础层;乡镇经济是处于县城经济和村级经济之间的中间层次,属于中间层;县城是整个县域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县城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中心环节,属于中心层。可见,县域经济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统一体。

5.不平衡性。不同的县域之间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各方而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各县域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县域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既有发达的县域经济,又有不发达的县域经济,还有落后的县域经济。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不平衡性正呈不断加剧的趋势。

二 海南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海南省县域规模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目前海南省县域共有16个县(市),包括10个县、6个县级市,建制镇189个。县域土地面积29,89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4.4%;县域总人口612万人,占全省的75.9%。2009年海南全省35个工业行业中有29个实现盈利,50户重点企业中有45户盈利,全年工业完成增加值300.6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77.17亿元。

(二)海南省县域分布

从海南县域地理位置分布来看,海南县域依托港口,以海榆东、中、西三大主干线为骨架,形成了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环岛分布总格局,城镇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海南每百平方公里城镇个数:沿海地区0.72个,中部地区0.42个。

(三)海南省县域类型

从海南县域经济功能类型来看,可分为三类:东南沿海一带的旅游型县域经济(如琼海、陵水、万宁等);西北沿海一带的工业型县域经济(如儋州、洋浦、东方等);中部广大地区的热带农业型县域经济(如五指山、琼中、定安等)。

(四)海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海南省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抢抓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县域经济取得较大发展。从表1中可看出,海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稳步发展趋势,但是,海南县域经济总体水平偏低,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弱,发展缓慢,尚未形成进入全国百强县的群体实力。

表1:2001年—2008年海南省各县(市)GDP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海南年鉴》)

三 海南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加快发展,富民强省”战略的实现。“十五”期间海南县域经济发展较快,但在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县域经济规模小,经济竞争力低。在第四届全

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经济日报主办,2004年11月评比)中,海南省全部16个县(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等级分布中:A级0个,B级2个,C级2个,D级3个,E级1个,F级1个,G级2个,H级3个,I级2个,J级0个。排在全省前十位的县(市)是:儋州市、琼海市、文昌市、万宁市、澄迈县、临高县、东方市、昌江县、乐东县、定安县。整个海南省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人口37.54万,GDP 23.9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99亿元,人均GDP 6011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0.82倍、0.75倍、0.82倍、0.89倍,位列全国第21位、18位、15位、17位。海南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位列第17位。

(二)农业产业化层次较低,农民增收困难。由于招

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建设任务艰巨。海南多数县市缺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缺少农产品品牌,没有形成“拳头产品”。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从而制约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增收渠道的拓宽,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县域广大农民增收缓慢,仍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苦,农村市场消费偏冷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特色经济优势不大,工业短腿现象严重。热带

高效农业、旅游、水产、林产等产业,已初步成为海南县域特色经济的主要部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行业尚未成长为优势产业,不仅规模普遍不大,布点零散,而且相对优势不明显。龙头企业实力有限,行业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益相对较弱。此外,海南省县域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装备水平低,创新能力差。

4.城镇化建设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尽管海南省城镇化水平的速度提升较快,但是城镇化质量却较差,普遍缺少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没有第二产业的相应发展,第一产业是很难向前发展的。第一、二产业发展不起来,必然影响和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来。正因为如此,海南省县域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近几年来非但不下降,反而在逐年上升,2000年为203.6万人,2001年为203.75万人,2002年为205.59万人,2003年为210.71万人,2004年为212.47万人,五年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增加了8.87万人。

四 制约海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自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以来,海南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海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但是,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分析,海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教育水平整体落后,人才流失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贫困、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海南县域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县域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的水平,人口的总体素质普遍偏低,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外,由于各市县的区域条件普遍较差,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从发达地区自愿调进的科技人才很少,而本地的人才因待遇较低,也在想方设法调离,较高素质的人才流失严重,科技人才奇缺。

(二)部分领导干部依赖思想严重,创业意识不足

海南的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特区精神、特区意识,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政策水平、决策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往往凭经验办事,习惯于“三拍”式决策,即一拍脑袋,就这么办;二拍胸膛,错了我负责:三拍大腿,又缴学费了。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基本素质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本县域经济的发展。概括起来说,海南部分领导干部在县域经济管理方面的陈旧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循守旧、囿于陈规、自我封闭、直线思维、消极畏难和各自为政。

(三)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

经济市场化是指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及由此引起的企业行为、政府职能与上述转变相适应的过程。海南建省以来,海南的商品市场体系有了很大程度发展,在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国民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4年发表的《中国各省区市场化程度最新报告》(《经济要参》2004年第50期)中,海南省2002年的市场化进程总体排序列全国的第12位。但是,从总体上看,海南省的市场化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围绕主导产品兴建的产地型区域专业市场数量很少,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影响较大的批发市场;在要素市场方面,除房地产市场发育比较健全外,其他市场(如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金融资本市场等)发育都很不健全,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无法适应日益壮大的经济发展需要。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滞后

海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一直以来国家级的工业大项目很少放在海南,直到今天,海南省仍面临着投入不足的问题。2008年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72,291亿元,而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06亿元,只占全国的0.4%,这么低的投入使海南各县市具有的能源优势以及自然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工业发展更加缓慢。

(五)小城镇建设落后

小城镇的发展在县域经济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2004年,海南省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从1978年的8.23%提升到目前的40% 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9%,在全国排名第13位(见《海南日报》2004年10月12日报道:《海南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全国排名第十三位》)。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除海口、三亚南北两个地级市较为发达外,其他市县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因为城镇普遍缺少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城镇化的质量不高。第二,城镇之间经济联系松散。大部分城镇的主要产业是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业和集市商贸业,支柱产业尚未建立,中心城市和次级城镇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及同级城镇之间的横向联系都比较薄弱,分工协作的城市经济网络尚未形成。

五 海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

海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借鉴国际旅游岛建设经验,扬长避短,依托各市县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旅游,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一)东南沿海旅游业发展模式

依据各地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业,并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形成以三亚市为中心,向东北连接陵水县、万宁市和琼海市的东南沿海旅游经济发展区。

(二)中部农业发展模式

依据本地热带农业资源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热带农业,并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以五指山市为中心,向北连接琼中县、屯昌县、澄迈县和定安县,向西连接乐东县、昌江县和白沙县,向南连接保亭县的中部热带农业经济发展区。

(三)西北沿海工业发展模式

依托属于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的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和清澜港和文昌卫星发射基地、东方化工城、洋浦石油化工和林浆纸产业等大企业、大项目,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制药、海洋渔业、南海油气开采和炼制业、矿产及其深加工业、热带农作物和热带海洋动植物的深加工业等,并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以海口市为中心,向东南连接文昌市,向西南连接儋州市和东方市西北沿海工业经济、港口经济等发展区(即实现海南“西部工业走廊”发展战略目标)。

东南沿海旅游经济发展区、中部热带农业经济发展区、西北沿海工业与港口经济发展区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组成海南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有机整体。

六 海南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996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提出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即“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1998年以后,省委、省政府又对“一省两地”发展战略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把海洋产业、信息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并坚持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制定、实施海南生态省建设大纲,使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入到操作层面,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坚持科教兴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从总体上看,海南科技教育在全国仍然处在非常落后的地位,缺乏高技术人才,劳动力素质偏低,人才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矛盾突出。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力求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加速教育发展。“科教兴县”的关键是教育,为此必须在明确海南教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县域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一,将基础教育放在首位。特别要重视少数民族自治县农村的中小学教育,继续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吸收适龄儿童入学,避免新的文盲半文盲的出现。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各类技术人才。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积极扶持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提高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各县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创造符合各县实际情况的办学模式。

(二)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海南县域经济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加大海南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全面提高海南人才素质,形成宏大的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必须要做到:第一,更新观念,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各地要将人才、技术的引进、使用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来抓,着力在用人制度上创新,提倡竞争上岗,用能人,吸引人才创业。建立起人才的激励机制,对于优秀人才,要压担子,给任务,多支持,放心、放胆让他们去闯、去试、去干,允许和鼓励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先富起来,不仅使本地的人才留得住,还要使外地的人才心向往之,形成人才竞争的优势。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建立人才流动机构和人才中介服务组织,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使用。制订优惠政策和人才保护、引进措施,确保各县原有专业技术人才安心工作,吸引县外专业技术人才前来定居工作或定期服务。

(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施政水平

政府职能混乱和政府施政水平不高,是制约海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发展县域经济首当其冲的便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

(1)要切实转变县级政府的管理职能。一是县级政府应弱化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强化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应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大幅度减少审批事项,逐步实行登记制度。县级政府主要职责是着重搞好工业、农业、城市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指导,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服务成效与质量。二是县级政府应着力建设好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国内外相衔接的大市场体系,为市场正常运转提供各种服务。积极制定各种规范市场主体和各种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或退出机制,引进保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规则,并运用科学合理的监控手段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三是树立现代政府行政管理观念,强化法律意识,树立依法行政观念,为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环境。

(2)要进行制度创新,理顺县域经济运行机制。当前,县域经济制度创新的主要对象是农业产业化、农民户籍制度改革和县属国有经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县级政府作为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主体,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策上为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制度创新的目标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一是县域农业产业化必须突出“特色”二字,以现代农业为基本方向,培育发展绿色农业,延伸农业生产、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二是改革县属国有经济产权制度,鼓励用高新技术发展乡镇企业。三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财政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和教育的投资力度,逐步把县及县以下的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乡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和财政的支出预算。

(三)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问题实质上是竞争力的问题。县域经济发展,关键要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海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虽然滞后,但具有资源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

(1)发展“海洋”特色产业。海南拥有对南中国海2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管辖权,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是海南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必须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充分发挥海洋渔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规模、高水平地发展海洋渔业,把海洋渔业做大做强;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加速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

(2)发展“热带农业”特色产业。热带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海南热带高效农业是海南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热带农业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和最终决定海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发展“热带旅游休闲度假”特色产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旅游业取得可喜的成果,日益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当今面对国际国内旅游业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下,为实现新世纪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促进海南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海南的“热带旅游休闲度假”特色产业。

(4)发展“绿色资源”特色产业。“绿色”是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绿色生存环境作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当前,以建设生态省为核心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是其中的主旋律。海南各市县发展绿色产业要从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去把握,只要产业对资源环境无害或少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可以进行发展。目前,各市县应以对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构建绿色产业,形成绿色农业、绿色生态文化旅游、绿色制药、绿色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

(四)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海南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从经济成分上讲,主要是民营经济发展落后。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把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到非公经济上来,切实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动力和生长点,积极构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框架,推动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1)深化改革,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深化改革,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和民营化步伐,实现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顺利对接,有效促进资产的流动与重组,支持民营企业收购、兼并、控股、租赁国有、集体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民营企业成为县域工业主体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

(2)降低门槛,扶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要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激发和挖掘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和潜力,把可观的民间储蓄转化为投资,逐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为海南县域经济发展培植不竭的发展源泉。

(3)加强产业引导,实施重点支持。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县域特色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参与水利、交通、能源和城镇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建设,并在税收、贷款、工商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对民营企业申报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要纳入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扶持范围。

(4)一视同仁,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认真清理各种不合时宜的政策性文件,废除和修订带有所有制差别和对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投融资、税收、用地、办理证照、收费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规定,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

(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绿色城镇

海南是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之一,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发展,必须继续加以保护。要处理好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既不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不去发展或限制生产,也不能因为生产,而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吸取经济发达地区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教训,把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结合起来,在确立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不断强化城镇经济功能的同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不断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副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实行城市垃圾集中分类处理。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加快城市绿地建设步伐,为城镇居民提供优美和谐的居住、生活环境,实现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张占斌.统筹城乡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周金泉,何文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J].新东方,2009(1).

[3]迟福林.国际旅游岛是海南发展大战略[N].海南日报,2009-05-19(01).

[4]朱孔来.试论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6(1).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Hainan

WEN Qiang,PAN Yong-qiang,HUANG Yi-ju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Starting with the general theo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this paper aims to propose the modes for further developing county economy in Hainan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in line with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and barri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Hainan.

Hainan;county economy;development

F061.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5310(2011)-05-0092-06

本文为2009年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海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编号:Hj2009-77)研究成果。

2011-04-10

温强(1963-),男,海南万宁人,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潘永强(1962-),男,吉林长春人,海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黄忆军(1968-),男,海南师范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县域海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为海南停留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