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分析
2011-04-09贺学勤洪永智余学愚
贺学勤 洪永智 余学愚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是腹部手术后较少见并发症,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内,系指由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的炎症疾患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文献所述发病率在0.6% ~4.0%,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否则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1],我院1998年10月至2010年5月共诊治早期炎性肠梗阻12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0~74岁;发病前所行手术类别:胃溃疡穿孔弥漫性腹膜炎修补术及大部分切除术各1例,阑尾穿孔行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2例,肠粘连松解术4例,肠破裂行肠切除、肠吻合术2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各1例,术后出现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2例,伴呕吐5例,术后3~7 d出现,持续7~20 d,腹部平片提示小肠均有不同程度气、液平、扩张,CT检查(5例)示肠壁水肿、增厚,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腹腔内积液。生化检查无1例出现低血钾,白蛋白30~32 g/L。
1.2 方法 采用保守治疗10例,方法:(1)持续胃肠减压;(2)胃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静脉注射,以减轻炎性反应及肠壁水肿[2],使用奥曲肽或生长抑素以减少消化道液的分泌;(4)使用抗生素(头孢三代、甲硝唑或替硝唑)预防或控制感染;(5)应用中草药(承气汤加减)胃管注入后夹管2 h持续开放胃管,1次/d,本组应用6例;(6)低压灌肠。手术治疗2例,1例打开腹腔后未发现肠管绞窄情况并呈现“冰冻”状,未做任何处理而关腹,发现肠绞窄表现而急诊手术行肠切除及肠合术1例,此2例住院时间达1个月。
2 结果
全组12例患者中经对症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10例,肠蠕动恢复,梗阻症状解除,痊愈出院,其中2例第2次手术者住院时间较长,住院时间达1个月。
3 讨论
3.1 成因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于腹部创伤或腹腔内手术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肠梗阻,其原发病多为化脓性,粘连广泛松解,以及肠管暴露时间过长等,手术及疾病引起对肠管损伤,腹腔内积液、积血等致炎性物质残留,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并形成粘连使肠腔通畅受阻,影响了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3.2 诊断 临床特点:(1)与年龄、性别无关;(2)大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3,4];(3)一般在术后2~3 d有少量排气,少量进食后迅速出现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现象,亦有在术后持续无排气、排便的情况,症状持续存在一般在2周左右,最少1周,最长1个月;(4)腹胀是患者的主要主诉,体温正常,体征主要表现在腹部均匀腹胀无肠型,无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5)胃肠减压可吸出大量黄色或草绿色液体;(6)影像学检查提示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壁水肿,以CT检查为先。
3.3 鉴别诊断 术后早期出现炎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较少,但必需鉴别,因治疗方法有明显不同。若术后出现持续、进行性(并存在阵发性加剧)的疼痛,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腹胀不对称,可及肠袢,腹腔穿刺抽吸出血性液体,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袢,此时应考虑有肠绞窄可能。
3.4 治疗 过去我们在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时有很大的误区或失误,有时根本不知所措而转上级医院治疗者为数不少,自从1998年阅读《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此文章后,认识了此病,在治疗上有一定的理论根据,敢于留院进一步治疗,认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旦确诊应积极行保守治疗。
总之,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均发生于术后,其临床特点较明显,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并发症多且严重,疗效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387.
2 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456.
3 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实用外科杂志,2006,26:38.
4 祝永刚.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4例诊治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