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高频电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研究
2011-04-09邹科文
邹科文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可能发生癌变,因此积极治疗息肉对降低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有重要临床意义[1]。目前内镜下诊疗已成为消化道息肉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下常用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笔者对我院消化内镜下治疗96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确诊消化道息肉患者96例(204枚),男58例,女38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5.7岁。食道息肉12例(19枚),胃息肉28例(57枚),十二指肠息肉35例(62枚),大肠息肉21例(66枚)。形态分类:无蒂息肉59枚,亚蒂息肉93枚,有蒂息肉52枚。其中直径<0.5 cm 96枚,0.6 ~2.0 cm 99 枚,>2.0 cm 9 枚。
1.2 治疗方法
1.2.1 设备:日本富士能WG-88FP电子胃镜及WC-88WM电子肠镜,ERBE300S型高频电发生器及SD型圈套器、电热活检钳。
1.2.2 术前准备:术前详细了解病史,常规检查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术前空腹8~12 h,并以相应方法准备肠道。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的相关情况,消除其紧张情绪,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对高频电发生仪及相关器械进行模拟调试。
1.2.3 手术方法:内镜下检查时,根据发现息肉的大小、形态及蒂的不同,选择相应治疗方法。直径<0.5 cm的无蒂息肉,取活检后用电凝灼除;直径0.6~2.0 cm的无蒂息肉或亚蒂息肉,如病变小且表面光滑,肉眼能判断为良性病变者直接行高频电切除,切下组织送病理检查。余亚蒂及有蒂息肉决定行高频电切术者,先暴露息肉,黏膜下注射少量1∶10000肾上腺素0.9%氯化钠溶液,圈套器套住息肉底部稍上方,缓慢收紧,稍提起使其呈天幕状,通电后先电凝后电切,反复交替进行至息肉切下。切除息肉后观察是否有出血,有则行镜下止血。
1.2.4 术后处理:说明注意事项,禁食24~48 h,卧床休息,前3 d进流食。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如质子泵抑制剂或黏膜保护剂2~4周。观察有无腹痛、发热等并发症,定期随诊。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诊疗,手术过程顺利,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息肉均经电灼(96枚)或圈套器(108枚)切除,治愈率100%。病理检查诊断:增生性息肉69枚,炎症性息肉52枚,腺瘤性息肉83枚,均未发生癌变。术后5例有轻度上腹痛,给予PPI及黏膜保护剂后腹痛缓解。
3 讨论
息肉是黏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在人体的许多部位都可出现,属于良性肿物。广义上任何突出于胃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均称为消化道息肉,但一般所指的为黏膜的局限性隆起,而不包括进展癌及黏膜下肿物。其按发生的不同部位可分为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结肠及直肠息肉;按按组织学分类分为:肿瘤性、错构性、化生性(增生性)及炎性4大类。息肉大小不等,可单发或多发,一般单发较多。息肉从形态上又分为无蒂、亚蒂和有蒂息肉,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息肉与周围黏膜的界限。无蒂和较小的亚蒂息肉通常可有肉眼判断其为良性或恶性病变,较大的亚蒂息肉和有蒂息肉从外形上难以确定其组织类型,需靠内镜取活检明确。息肉可发生癌变,息肉体积越大则癌变几率越高,尤其腺瘤性息肉易发生癌变[2,3]。90%以上的大肠癌起源于息肉,因此消化道息肉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和降低消化道肿瘤发生有重要意义。
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有多种,如内镜下高频电切、激光、氩激光电凝、微波、冷冻、局部注射等。其中内镜下高频电切在目前的应用最为广泛[4],此方法不需麻醉,损伤小,安全性高。可行多颗息肉切除也可分期进行治疗,患者无需住院。目前已逐步替代开腹手术。
医用高频电有以下特点:(1)利用组织细胞的导电性,高频电流产生热效应而对神经肌肉无刺激性;(2)电流无神经效应,不影响内脏;(3)高频电有切开波、凝固波和混合波3种。切开波用于切割组织,凝固波用于凝固组织,可使组织脱水。作用电极小而肢体电极大,电流密度高,可以有效切除息肉,防止出血等并发症[5]。尽管内镜下高频电切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在手术操作中仍应注意:(1)术前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完善凝血功能、心功能等相关检查,做好肠道准备。同时应熟练掌握高频电发生器的操作技术,最好选择有经验的医师操作,做好处理术中并发症的准备。(2)操作前对机器进行调试,与皮肤接触的电极板应有足够的面积,以免引起皮肤灼伤。选择恰当的电凝电切指数,先电凝后电切,反复进行。(3)根据息肉形态和大小的不同选择切除方法:直径<0.5 cm的无蒂息肉,电凝灼除;直径0.6~2.0 cm的无蒂息肉和亚蒂息肉,肉眼判断为良性病变者,行高频电切后病理检查。如为较大亚蒂及有蒂息肉,先暴露息肉,黏膜下注射少量1:10000肾上腺素0.9%氯化钠溶液,圈套器套住息肉底部稍上方,缓慢收紧,捎提起使其呈天幕状,通电后先电凝后电切,反复交替进行至息肉切下。长蒂息肉圈套蒂中央,尽可能保留1 cm左右的残蒂。细蒂息肉收集圈套器时要轻慢,可用凝固电流,粗蒂息肉交替使用电凝和电切,最后切断前要凝固[6]。(4)术后卧床休息、进流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黑便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处理。
总之,内镜下诊疗消化道息肉是一直创伤小,安全性高的方法。内镜下高频电切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见效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1 张志伟,高春艳.消化道息肉的诊治.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16.
2 萧树东,许国铭主编.中华胃肠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69.
3 Wang LC,Lee HC,Yeung CY,et al.Gastrointestinal polyps in children.Pediatr Neonatol,2009,50:196-201.
4 吴文元.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0-1921.
5 汪建军,王春城,唐宇菲.胆囊息肉样病变986例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09,31:1949-1950.
6 徐斌,黄玉凯,应克启.内镜下高频电治疗消化道息肉62例分析.实用全科医学,2007,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