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说:日语词源卡片(11)
2011-04-02北京外国语大学陶振孝
北京外国语大学 陶振孝
漫才
「漫才」是产生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文艺形式,当时叫「万歳(まんざい)」,即贺年歌舞。二人一组挨家访问,先说上些拜年话,再由一人击鼓,另一人起舞祝贺。到了江户时代,除歌舞,还增加了猜谜的问答,变得更为滑稽。明治时期开始在大阪的书场演出,使用胡琴、鼓、三弦三种乐器伴奏的「三曲万歳」。当时只能作为添加节目上演。到了大正末期,在大阪的吉本兴业公司策划下,由「横山(よこやま)エンタツ·花菱(はなひし)アチャコ」二人组合,只用对话演出的「しゃべくり万歳」大获成功。昭和8年正式改名为「万才(まんざい)」。「万才」在大阪火爆。当时在东京有「大辻司郎(おおつじしろう)」和「德川夢声(とくがわむせい)」的「対談」很受欢迎。后来他们受漫画的启发,把「対談」改名为「漫談(まんだん)」。昭和9年4月25日至27日三天,在东京新桥的演舞场召开「特選漫才大会」,这个设想是由吉本兴业的「林弘高(はやしひろたか)」提出来的,他认为应该“把「万才」的「万」改为「漫談」的「漫」”,此想法得到作家「長谷川伸(はせがわしん)」的赞许,之后在广告、招贴画、节目单上都统一使用「漫才」。另一说法是吉本兴业文艺部的「橋本鉄彦(はしもとてつひこ)」,昭和8年在大阪曾使用过「漫才」,但是,在其内部正式确定使用「漫才」,那可是昭和13、14年的事了。
稲垣吉彦『ことばの四季報』p120 中央文庫
パチンコ
「パチンコ」一词看似外来语,实际上是拟声词「パチン」和附加词「コ」组成。其意是蹦跳的小球。最初是小孩的玩具,一般设置在粗点心店。二战后变成了大人的游戏。现在的「パチンコ」是立柜式的,柜面上有玻璃罩,里边有许多小铆钉构成的通道,操纵控制器使滚珠在通道上滚动,有的滚珠进入盘面上的珠穴即被吃掉;有的滚珠则会触动机关放出成倍数量的滚珠。顾客可用赢得的滚珠去换小礼品。「パチンコ」的高手不满足换小礼品,店铺便在店外不远的地方设置兑换点,用胜时获得的筹码兑换现金。在日本「パチンコ」 店超过一万家,游戏机的数量约200万台,年总销售额为一兆四千万亿日元。电影、戏剧、棒球等行业在此点上都甘拜下风。在家庭支出方面,用于「パチンコ」的费用比电费、酒费还要高,仅次于教育费用。70%成年男子每年要去打几次「パチンコ」,而20%的顾客为女性。大的「パチンコ」店铺年销售额可达到8亿日元。因为店铺要兑换小礼物,所以也成为零售商品销售的一种渠道,据说15%的巧克力是通过「パチンコ店」销售的。「パチンコ」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的书刊中出现,曾被翻译为“弹球、打弹子、吧琴科、巴勤扣”等等,现在有人译为“扒金库”,很俏皮,有那么点儿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