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网络语言对比分析弗雷格与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

2011-03-31

关键词:摹状弗雷格专名

陆 嘉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通过网络语言对比分析弗雷格与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

陆 嘉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语言意义是一切语言哲学学说的中心。换而言之,意义问题得到了哲学家极大的关注。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为代表的专名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没有涵义,其涵义体现在摹状词或簇摹状词上;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深刻地批判了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经过因果链的传播,在语境的限制下,通过映射体现出专名的涵义。

弗雷格;专名;克里普克

专名及其指称一直以来得到哲学家的关注,是因为语言是和世界相关的,语言不仅能够描述或者指向实在;而且,语言的结构与世界实在呈对应关系。但是,语言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指向实在;语言的什么结构与世界发生对应关系,仍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克拉底鲁篇》中,柏拉图深入而全面地讨论了专名问题,预见性地提出了专名以及其涵义之后出现的成果。密尔作为近代专名意义研究的开创者,在专名与其涵义的问题上,认为专名并没有描述性的内涵或意义,不过是指称上的一个标签而已。弗雷格的专名理论认为,专名的涵义是通过某个限定摹状词体现的,也规定了专名的指称就是满足限定摹状词的那个对象。罗素在弗雷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对于严格逻辑意义上的专名而言,专名只有指称并无涵义;同时,日常专名是某个限定摹状词的隐略或伪装。维特根斯坦针对摹状词只能描述对象或职称的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提出了簇摹状词理论,专名的涵义是通过一些摹状词描述的。因为以上理论都持专名通过其摹状词描述本质属性为基本论点,统称为专名的描述性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末,对于专名与涵义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克里普克的名著《命名与必然性》被称为当代分析哲学的里程碑,而他和普特南所引领的运动称之为“新浪潮”甚至“革命”的称呼。他们(Kripke;Putnam;Donnellan;Kaplan)对传统的描述性专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标志着语言哲学在当代进入全盛期。克里普克认为,专名只是对应世界的一个物体的标签或映射,而且在任何一个可能世界中专名都严格地指向对象,专名本身并没有涵义。普特南的指称理论认为,专名通过引进事件而使用的,是人们在运用词汇的过程中过去那些事件的原因的产物,从而形成了历史地、社会地传递下去的因果链。因此,克里普克与普特南的专名理论也被称为历史因果理论。

一、专名的描述性理论

摹状词理论首先是由弗雷格、罗素提出来的。弗雷格本身意在解释“等同”这一概念,引入了两种表示“等同”关系的语句“a=a”与“a=b”。显然,a与b都指向同一对象,表达的是自身与对象的同一。因为“a=a”只是同语反复,属于同一律,是先验知识;而“a=b”却不同,它的真实性要靠经验来检验,是后天经验语句。正如“晨星是晨星”与“晨星是昏星”一样,前者是一个不验自明的真理,而后者却是天文学上的一大发现。因此,语句“a=b”并非是“a”与“b”有相同的指称,而“唯当这两个名称确有所指,它们才能发生关系,这就像是说,两个名称是通过它们所指的东西为中介联系起来的。”此外,我们还应考虑到另外一种情况,等同关系时属于名称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两个指称相同的表达式本身存在着某种差别,那么这个差别不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别,而是指称对应的对象在两个表达式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的。因此表达式具有各自的涵义,“a=a”与“a=b”被给予不同的对象。这样,弗雷格就是最早把专名的涵义与指称明确区分开来的人了。他认为专名不仅有指称,而且有涵义。

罗素指出,专名直接指示我们具有其表象的事物,它是“一个名字,指称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个个体必须是实存的对象,并且凭此具有意义,与所有其他的字的意义无关。”摹状词则不同,它不直接指示某个个体,是不完全的符号,它在孤立状态下不具有意义,其意义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从各个词的意义产生的。罗素通过实例进一步论述了专名和摹状词的区别:包含一个摹状词的命题和以名字替换命题中的摹状词而得的命题不是相同的,即使名字所指的和摹状词所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两个命题也不一样。但罗素解释的缺陷是很容易使专名的涵义成为完全不确定的东西。因为一个专名常常与多个摹状词相对应,人们很难全面了解这些摹状词所描述的特性,往往只是了解其中的一部分,不同的人了解其中不同的部分。这样,在理解某个专名的涵义时往往出现歧义,即人们往往对这个专名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

二、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论

克里普克从模态逻辑语义学出发,对名称和摹状词的问题作了新的阐述,产生了巨大影响。克里普克关于专名指称的因果理论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一个专名N的指称是这样被确定的: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关于N的命名仪式,在这个命名仪式上,人们或者用手指着某个对象宣布“这就是N”,或者宣布“N就是满足某某摹状词的那个对象”。在这个命名仪式后,N这个专名从一个说话者传给另一个说话者并会连续不断地传递下去。在这个传递过程中,每个接受者都必须有这样的意向,那就是他必须用N去指称那个前一个说话者用N指称的对象。这三种因素构成的决定专名指称的因果历史过程称为“克里普克式的因果网络”。上述因果理论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那就是一个专名的克里普克式的因果网络只包含一个被说话者们当做这个专名的指称的对象,而这个对象在最初的命名仪式上就被确定了。

例1:1a.“囧,窗牖丽廔,闿明也。”

1b“囧为祭名,契文亦作囧,通盟。即《周礼》诅祝盟诅之盟……囧米连文,盟谓要誓于鬼神。”

1c“卜辞囧为地名,且多与米字同见。”

1d“昨天把发给男朋友的短信发给老爸啦,囧……更囧的是,老爸还回短信啦”

“囧”作为专名,1a的专名为窗户;1b的专名为一种祭祀的仪式名称;1c的专名为地名;1d的专名指向一种感受“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等,示意很好很强大,指处境困迫,喻尴尬,为难”。

例2:1a中的囧是窗户,1b中的囧是祭名,1c中的囧是地名,1d中的囧是感受。

在两个例子中有所不同,例1中是一个专名“囧”用于四个个体,例2则是有四个分别为“囧”的个体。两个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从例1可得例2,从例2也可得例1。在这个意义上,两者等价。所以例2也可以写为:

例3:囧(1a)=窗户;囧(1b)=祭名;囧(1c)=地名;囧(1d)=感受;将例3中的四个句子统一起来看,其中不变的部分是囧和等于关系,于是有一般的形式:

例4:囧(x)=y。

这里的x和y是变元。x可以是场景1a,1b,1c或1d,y可以是窗户、地名、祭名或感受,即xI{1a,1b,1c,1d},yI{窗户,地名,祭名,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说,例4中的囧是从场景集合{1a,1b,1c,1d}到个体集合{a,b,c,d}的映射(函数),{1a,1b,1c,1d}是囧的定义域,{a,b,c,d}是其值域。从例1到例4,这个分析表明,正确地给出囧的指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有例4的存在。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语言能力。

有三点值得特别注意:其一,在例3、例4中,囧的指称是什么?这时的“囧”从网络语言的视角看名与指称是一个函数名,其指称是一个函数。形象地说,如果我们将专名看做贴在其指称上的标签,那么这时的专名“囧”既不是贴在窗户上,也不是贴在地名上,而是贴在一个映射上。其二,这个映射独立于语言而存在,与场景和场景中对象的存在性相同。如果存在集合{1a,1b,1c,1d}和{a,b,c,d},就存在映射 R:{1a,1b,1c,1d}y{a,b,c,d},满足 R(1a)=a,R(1b)=b。其三,语境是语言之外的东西。从语言使用者本身来说,能够根据语境理解语言表达式的所指,是语言使用者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认知、意识等方面有关。从语言使用者的语义获得来说,语境是理解语言表达式的外部参照系。

根据克里普克的指称论,一个专名在因果链上传播。“囧”作为一个专名有四个不同的映射,如果没有语境的约束,无法保证在说话过程中指称不变。

三、专名与涵义的获得

摹状词理论的合理性,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得到解释。专名作为对象的名称,总是与对象联系在一起的,而对象本身总是具有借以把自身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特征。随着这些属性特征被专名的使用者所理解、所认识,它们反映到专名中来,并逐渐在该专名中积淀下来,成了该专名的内涵。

克里普克的因果理论,定义了专名的严格性:“如果一个指示词在每一个可能世界中都指示同一个对象,我们就称之为严格指示词。否则,就称之为非严格指示词”。专名是严格指示词,乃因为每个专名在其所指对象存在的任何可能世界都指示同一个对象。关键是“‘可能世界’,是‘世界可能会采取的各种方式’,或是整个世界的状态或历史”。现实世界也是一个可能世界。一个专名的所指对象最初是在现实世界中确定的,之后我们考虑在该对象身上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每一种情形便构成一个可能世界。该对象在不同世界中有不同的性质,但它在所有可能世界中均保持自身的同一性。在网络语言中的网络世界,当然包括在可能世界中。网络语言中的专名对应了不同的“可能世界”,但并不局限于严格指示词,而可以扩展到摹状词,这意味着,可能世界相对于语义确定的句子才得到确定。由于只有在语境中句子才有完整语义,我们不能笼统地对可能世界进行量化。这种量化的范围限于能够与句子语义在其中得到确定的那个语境衔接起来的那些可能世界,这些可能世界与原来句子具有语义相关关系。相互衔接的可能世界构成了同一个世界,句子所谈论的对象存在于这个世界中。一个可能世界实现为语境,那么与其衔接的可能世界就能够与原有语境构成一个更大的新语境。

[1]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M].纽约:布拉克出版社1980:18~58.

[2]普鲁特南.涵义与指称[A].语言哲学[C],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24~25.

[3]克里普克.论规则和私人语言[A],语言哲学[C],A.P.马蒂尼奇,商务印书馆,1998:345.

[4]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2,112,303.

[5]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0.

Contrast and Analysis between Frege’s Reference and Kripe’s Naming by Cyber Language

Lu Jia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150030)

The meaning problem is center as all theories of language philosophy.In other words,meaning and reference is important to each of schools.This paper contrast and analyze Frege’s reference theory and Kripe’s Naming theory,in order to reveal how references acquire meaning and its necessity.

Frege,reference,Kripe

H03

A

1672-3805(2011)06-0123-03

2011-04-1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116239)

陆嘉(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语言哲学

猜你喜欢

摹状弗雷格专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摹状词理论研究综述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限定摹状词的两可性
弗雷格的“概念文字”解释“因明”的可行性分析
浅析唐奈兰关于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
从康德到弗雷格
限定摹状词两种用法的区分及语义学两可性
探析概念马悖论——兼评弗雷格与塞尔的谓词理论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