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的存在主义特征*
2011-03-21叶丽萍
叶丽萍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4)
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的存在主义特征*
叶丽萍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4)
用存在主义探讨人存在的困境、生活的无意义、无目的,人在荒谬的世界中的异化和焦虑,同时也强调在荒谬的世界中追求真我。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他的最后一部悲剧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展现了生活在荒谬的教育体制和婚姻制度下的主人公裘德的异化和焦虑,以及他在异己的环境中对自我价值、真我的追求。裘德的这种生活状态与存在主义所讨论的人的生存状态极为相似,表现出存在的荒诞性。
异化;焦虑;真我
存在主义哲学是世界大战后盛行于西方的一种反理性,反传统的哲学思潮,起源于19世纪。丹麦的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鼻祖,主要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马赛尔、卡谬、萨特等人,其中,萨特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大师。存在主义哲学并非一个流派,而且存在主义大师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尽管如此,从宏观视角来看,他们是有共识的。存在主义者们探讨的是个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人存在的困境。他们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无目的的,自然界是没有主宰的,无理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会遇到障碍,每个人都是荒谬而冷酷环境中的一个痛苦而孤独的人。人在荒谬、异己的环境中将面临不可知的境遇,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异化,产生焦虑感。同时,存在主义者也强调在荒谬的世界中寻求真正的存在,真正的自我。
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伟大的小说家、诗人。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哈代经历了信仰上的变化,目睹了人们生存的困境,并在其小说中反映了维多利亚后期人们的这种生活状况。哈代称自己的小说是“性格与环境小说”。他通过小说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在他后期的悲剧小说中,主人公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但是面对荒谬的世界和令人困惑的社会,他们不可避免地被异化了,被焦虑所困扰,到达的终点是痛苦的深渊。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不断地与异己的环境抗争,在荒谬的世界里寻求自我的价值,真正的自我。哈代在其悲剧小说中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与存在主义大师们所探讨的如出一辙。因此,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分析哈代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所体现的存在主义特征。
一、异化
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认为,人存在的荒谬性主要指我们在一个冷漠、毫无温情的现实里追求生命的意义。世界的荒谬必然导致人的异化。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他者,甚至是自己异化了,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独、无助的境遇,同时,异化的人没有归属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流放、被遗弃的感觉。小说的主人公裘德也被异化了,他的一生是短暂、孤独、没有归属感、不断被遗弃的一生。
随着父母的双亡,小裘德被孤零零地遗弃在世界上。年老的姑妈收养了他,然而姑妈却并不喜欢他,把他当成一个负担,希望他尽早离开。小小年纪的裘德就体会到了孤独与被遗弃的感觉。
在乡村教师的影响下,小裘德立志去基督寺上大学,于是开始为之做准备。在玛丽格林的十几年时间里。裘德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了书本上,在别人的眼里,他的追求是不现实的,大学不是像他这样的穷人就能去的地方。裘德的理想不被他人所理解,他只有与孤独为伴,与书本中的人物才能交流。
19岁的时候,裘德被粗俗的阿拉贝娜诱骗结婚。尽管是夫妻,他们并非志同道合,阿拉贝娜无法理解裘德的梦想,当她发现他无法挣钱养家时,阿拉贝娜绝然地弃裘德而去。多年之后,阿拉贝娜再次成功诱骗裘德结婚,但是,他们之间仍然不可能有心与心的交流。意识到裘德对自己无用后,阿拉贝娜后悔不已,当裘德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时,她却在与其他男人调情。跟阿拉贝娜在一起的日子里,裘德一直都是孤独的,而且两次被她抛弃。
淑是裘德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诸多评论家认为他们是心灵的伴侣。经历过多种曲折后,他们终于同居在一起,但是在世俗的眼里,他们是不道德的,是应该被唾弃的。“时光小老人”(阿拉贝娜与裘德孩子)杀死了淑与裘德的两个孩子然后自杀的悲剧促使淑选择离开裘德。从某种程度上说,淑也遗弃了裘德,裘德再次与孤独为伴。
就友情方面来说,裘德也是一个永远孤独的个体。哈代在小说中未提及裘德有任何的朋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裘德把费洛特桑当作是人生的导师,奋斗的榜样,心灵深处的朋友。然而,当他们多年后再次见面时,费洛特桑却根本不记得还有这样一个学生了。除了费洛特桑之外,哈代还用“朋友”来形容裘德身边的几个工友,然而他们并不能与裘德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为了追求儿时树下的理想,裘德在孤独中苦读,为了追求完美的两性关系,裘德从一个地方游移到另一个地方,而他得到的结果却是在孤独中被一次次遗弃,在被遗弃后陷入更加的孤独与无助的境遇。
二、焦虑
存在主义者认为,焦虑是人共有的一种心理。人生活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对未来是一片茫然,面对世界的荒谬和异化。人的理想、目标无法实现,必然会产生焦虑感。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是对人生存状态可怕的不确定性的反应。同时,焦虑也来源于认识到世界的荒谬及自身的局限性。裘德所在的社会,教育体制和婚姻制度都是荒谬的,因此,他在荒谬、异己的社会环境中追求知识与真爱,寻求生命的意义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这使他处于痛苦的焦虑状态。
费洛特桑的一句话激起了裘德对知识,对大学的渴求。认为上大学是他人生成功的关键,于是开始努力学习和挣钱,希望有朝一日能进入基督寺大学的殿堂。在裘德的眼里,基督寺是“光明之城”,是心中的“耶路撒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准备,裘德到达了梦寐以求的基督寺。然而不久,他意识到如果靠自己当石匠筹钱,至少还需要30年的时间才能筹足上大学的费用。迷茫中,裘德写信向大学教授征求意见,教授回复“先生:来信收悉,颇觉有趣,据先生所言,你乃为一工人。既如此,窃以为理应坚守旧业,安于本分,而不要好高骛远,另辟蹊径。如此,你会更有成功机会。……”上大学的幻想破灭之后,裘德决心当一名牧师,然而他对淑强烈的感情却被认为是亵渎神灵的。最终,裘德决定心甘情愿做一名普通的石匠,然而他与淑的非法同居被他人所不容,于是,想成为石匠的想法也被迫放弃了。在这个荒谬的社会,大学只为富人开放,真爱为世人所不容,成为自我进步的绊脚石。在异己的环境中,无论裘德多么努力,他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所得到的只有一次次的失败和无尽的焦虑。
如果说事业上的屡次失败使裘德陷入不断的焦虑中,那么,爱情则把裘德推向了绝望的、痛苦的、焦虑的深渊。裘德在爱情上经历了两个女人,一个是阿拉贝娜,她大胆、性感但粗俗、世故,激起了裘德对女人与性的渴望,并两次成功诱骗与其结婚。然而,他们之间并无爱可言。初次知道阿拉贝娜怀孕,并必须要跟她结婚后,裘德陷入极度痛苦当中,寻求自杀未果。多年后,因淑的离去,阿拉贝娜再次骗取裘德与其结婚。而此时的裘德整天以酒为伴,浑浑噩噩,处于麻木当中。
淑是裘德心灵的伴侣,两人间的感情是炽烈的,在经历了多种曲折后,两人同居在一起而没有结婚,因为婚姻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痛苦,淑甚至认为“婚姻只不过是一个愚笨的契约,这个“铁一般的契约”会把他们之间真挚的爱都毁灭掉。然而他们的“非法”同居为世人所不容,裘德因此在大学梦想被粉碎后想成为牧师的幻想也破灭,最终做为一名石匠也被工地开除。外在的唾弃与排挤使裘德苦恼不堪。“时光小老人”酿成的悲剧却使淑永远的离开裘德。面对外来的压力以及孩子们的悲剧,淑的心里不堪重负。她认为孩子的悲剧是上天对她跟裘德之间不合时代的感情的惩罚。淑的离去把裘德推进了绝望、痛苦、焦虑的深渊。
在这个荒谬、异己的社会环境中,裘德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事业上和爱情上的梦想,不断地与异己的环境抗争,然而,坚持与努力给裘德带来的不是丝毫的慰藉而是无尽的痛苦和焦虑。
三、寻求真我
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荒谬的世界中寻求真正的自我。真我指人的行为思想的真正存在。要获得真我,人必须认识到自我意识与现实的差距,现实的局限与自身的潜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与思考,同时,承担起这些选择所带来的一切责任与风险。但是,从非真我到真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要经历失败、痛苦、焦虑甚至绝望。
裘德为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做出了选择。他想要在荒谬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寻求真正的自我,为此,他经历了异化、焦虑、痛苦和绝望。费洛特桑的话语激起裘德对于大学的梦想,然而裘德所在的社会,当时的教育体制是不公平的,大学对于像裘德这样有抱负,但贫穷的人是不开放的。而裘德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现实状况。花十几年为之准备,结果被拒之门外。大学梦想的破灭,裘德对于残酷的社会现实开始有所认识、了解,明白了教育并非为穷人所设置的。从大学梦破灭的痛苦中恢复过来后,裘德选择了牧师作为自己的事业目标,然而也以失败而告终。最后连成为一名小小的石匠的愿望都被冷酷、无情的现实扼杀。原因是当时的社会无法容忍裘德与淑的关系。根据当时荒谬的婚姻制度,裘德与淑的“非法”结合是不道德的,尽管他们的结合是真爱的结果。裘德处于非真我的状态,并没有意识到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荒谬性,仍然坚持追求完美的两性和谐的理想,追求真爱。他们的行为遭到唾弃、不容,在巨大压力下,淑选择了离开,留下裘德独自在绝望、痛苦中挣扎。
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裘德在痛苦中勇敢地与异己的环境抗争。然而他处于非真我的状态,并没有认识到现实对于人的种种限制,盲目地追求在荒谬的世界中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在绝望与痛苦中,裘德思考自己所经历的所有不如意和失败,终于认识到,他所生活的世界是荒谬的,人在这个荒谬的世界必将被异化,经历无数的焦虑而无法找到生活的意义。于是,裘德选择了死亡,并独自担起死亡的责任。裘德的死是对荒谬世界最有力的反抗,也是对有意义生活最强烈的渴求。裘德在死亡中实现了自己的真正存在,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并从异化、焦虑中永远的解脱出来。
四、结语
《无名的裘德》被誉为哈代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一部小说。哈代在这部小说中反映了主人公裘德所处的困境以及为寻找摆脱困境的途径所作的努力。生活在教育体制和婚姻制度荒谬的世界中,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裘德的愿望总是受到阻力而难以实现。在种种不自由的境遇和制度面前,裘德被异化了,感到无助、孤独、焦虑、绝望。然而,他仍然顽强地在异己的环境中寻求生活的意义,真正的自我。裘德的这种生活状态与存在主义所揭示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极为相似,表现出了存在的荒诞性。
[1] Michael,Millgate.Thomas Hard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Chen Jia.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ume IV[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2.
[3] Sumner,Rosemary.Thomas Hardy:Psychological Novelist[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6.
[4]Dave,Jagolish C.The Human Predicament in Hardy’s Novels[M].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85.
[5]Cox,Reginald Gordon,Thomas Hardy:the Critical Heritage[M].London:Routledge & k.Paul,1970.
[6]Millgate,Michael,Thomas Hardy,a Biograph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7] Warnock,Mary.Existential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8] Philip,Mairet.Sartre Jean - Paul:Existentialism and Huamnism[M].London:Methuen and Co.Ltd,1963.
[9] Oaklander,L.Nathan.Existentialist Philosophy:an Introduction[M].New Jersey:Prentice - Hall.Inc,1992.
[10]哈代.无名的裘德[M].刘荣跃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
[11]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2]张中载.托马斯 哈代——思想与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13]耶日·科萨克.存在主义大师们[M].王念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4]萨特.存在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5]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汤永宽,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6]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011-10-11
叶丽萍(1964-),女,湖南湘阴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