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培养过程中导师角色研究*

2011-12-02陈长坤申秉银

外语与翻译 2011年4期
关键词:协同式消防工程交叉学科

陈长坤,申秉银

(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75)

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培养过程中导师角色研究*

陈长坤,申秉银

(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75)

结合中南大学部分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背景,分析了构建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意义及团队自身特点,探讨了导师在协同式创新团队中应扮演的角色,给出了交叉学科专业导师关于协同式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协同式;创新团队;导师角色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1,2]。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下的个体培养[3],即导师指导研究生进行学习和科研工作。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力量,其知识结构、学识水平、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专家交流沟通的能力,直接关系着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质量[4]。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研究生指导老师本身只专长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其研究方向比较固定,他们往往专注于对某一学科的某一具体方向做深层次研究,在研究生培养上,也只是以其固有研究方向作为研究生的选题范围,而忽视了研究生本身的背景与特长,未形成基于交叉学科特色的协同培养理念。

为此,本文结合中南大学部分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背景,对导师如何在协同式创新团队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交叉学科专业导师关于协同式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并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导师在协同式创新团队中的作用及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的特点及意义

协同式研究生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其主要特点在于合作互补性和学科交叉性,创新团队成员通过一些才能互补、团队协作,把自己所学的不同背景的专业知识贡献给整个团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在多元文化下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而构建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更大限度发挥个人创新能力

目前,随着科学的不断分化和综合,各学科知识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各种知识领域之间彼此交错、交融,仅凭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已不能够满足完成复杂工作的需要。因此通过团队的“协同式工作”,可以使每个人的专业特长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创新能力。

(二)有利于弥补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现象

以中南大学消防工程系研究生生源为例[4],该专业除了消防工程专业学生以外,还存在少量安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其他专业学生。从师资来看,导师的专业主要是和消防工程相关的专业,如土木工程,工程热物理、安全工程、工业自动化等。而消防工程专业所从事的关于隧道火灾、建筑火灾以及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上述专业的研究生和导师的共同协作,通过构建协同式的创新团队,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融合在一个团队,可以保证团队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的弥补了交叉学科教育资源不足的现象。

(三)有利于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研究生课题组成员在科研中通过互相交流,采用头脑风暴法[5],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这样有利于团队成员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和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进而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

交叉学科是21世纪科学发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新科学的生长点[6]。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成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基础,通过协同式工作,使得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理论、知识、信息和方法作用于同一目标,这样有利于在交叉学科前沿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可以更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从多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二、导师在协同式创新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扮演

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即一名研究生由一名或多名导师指导培养。而导师作为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任重而道远[3]。

(一)导师是创新团队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由于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的不同,其所掌握的知识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每个人的天赋各异。因此,在研究生的协同式团队构建过程中,导师应该起到总设计师和总指挥的作用,帮助整个创新团队把关,把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织和融合在一起,领导和指导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以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导师是创新团队的智囊团

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一般由1~4位导师所带领的研究生构成。各导师之间关系密切,研究方向既有协同性,也有个性,导师以“导师智囊团”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学术活动,尤其容易开展交叉学科的学术研究。同时,创新团队的导师应根据团队目标和需求,寻找外部“导师智囊团”,获得其他导师的支持,协调处理好整个团队科研过程中所出现的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以保证团队顺利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

(三)导师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

导师既是点燃研究生创新之火的火把,自己也应投身于创新中。导师应该根据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尽可能以启发来代替约束,以挑战代替强加,以激发绝大多数研究生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激情。

(四)导师是团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

由于研究生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学习,本身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而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导师应及时“充电”,补充新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融人到团队的教学与科研之中。导师不仅要注重于本学科内部的学习与沟通.还应具有与跨学科团队合作的能力,并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把本学科的国外最新研究进展传达给学生,以鼓励学生及团队大胆创作与创新。

(五)导师是团队科研选题的指导者

作为研究生创新团队中最重要角色的导师,其在科研选题过程中应当全力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成为研究生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强大后盾。首先,导师应严格抓好选题,对团队选题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空间把好关。其次,随着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导师应将团队成员带到本学科的学术前沿,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导师应根据团队所从事的课题或项目,自觉地承担研究方法的提供者,将自己有价值的研究方法认真地加以总结,通过各种途径展示给研究生,以增加整个创新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六)导师是创新团队的协调者

导师应根据团队的总体目标对各成员进行较为明确的分工,协调处理好各课题的研究进度以及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团队科研创新所取得的成果应及时予以展示和发表,并根据各成员对团队贡献值的大小合理、公平的分配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团队内应该建立较为健全的奖励机制,以鼓励优秀成员更好的发展。

三、导师关于协同式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

(一)合作培养模式

合作培养的方式,即同一学科导师之间通过合作方式培养。以中南大学消防工程系为例。从表1可以看出,消防工程专业共有6个研究方向,并且从事各个研究方向的导师均来自不同的专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之间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研究课题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达到培养消防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交叉培养模式

交叉培养,即不同学科导师之间相互交叉培养。表2给出了中南大学部分具有交叉性质学科的研究生专业设置情况。可以看出,新型的交叉学科往往与现有比较成熟的其它学科相关联,如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和工程管理等专业相关,消防工程专业则与工程热物理、安全工程和结构工程等专业相关,尽管这些相关专业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但如果在研究生创新培养过程中,各院系导师之间能通过交叉培养的方式,使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能够接受其它不同专业的知识,通过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方式,将可达到培养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的目的。

表1 中南大学消防工程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及导师专业

表2 中南大学具有交叉性质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

(三)统一培养模式

即同单位(同一实验室、系或者研究所)之间进行统一的培养。同一实验室、系或者研究所导师可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位所从事的课题,统一部署和安排,将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和学生融合为一个团队,这有利于他们的相互协作与共同创新,也更好的利用了自身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四、导师对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建议

研究生导师是国家重大科研的中坚力量,是大学教育的骄傲和希望,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引路人,代表着荣誉,也承担着信任和责任[2]。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单一的导师负责制,从事同一专业或同一研究方向的导师之间相互交流较少,很难形成协同式的发展模式。下面将针对导师在协同式创新团队中的作用及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1)在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培养过程中,各导师之间应进行协作指导,让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老师参与到创新团队中来。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导师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好的弥补团队成员在科研创新过程中所欠缺的知识和素养。同时团队的负责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对团队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以更好的培养研究生在创新团队中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2)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保证导师在协同式创新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导师可以在研究方向上把关,在研究方法上言传身教,在研究过程中启发诱导,在创新品质的养成中潜移默化。协同式创新团队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适应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的需要。因此,高校应根据本单位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加强交叉学科导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导师也应针对研究生选题的实际情况,加强跟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其他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团队的研究实效性。

(3)建立和健全研究生协作培养机制。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不断丰富导师的角色定位,应积极探索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完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方式,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协作式培养的研究生创新机制,以更好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1]吴巨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2]金永东,李侠.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角色转换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4):91-94.

[3]樊军,蒋新.导师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的角色探究[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09,(9):162-163.

[4]陈长坤.多学科交叉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分析及建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239-240.

[5]卢建飞.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46-47.

[6]侯映霞.李华.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模式及原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1):11-14.

2011-11-09

陈长坤(1977-),男,福建福安人,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协同式消防工程交叉学科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建筑消防工程施工中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消防工程施工质量现状与监理措施
机电安装在消防工程中的控制措施探讨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探讨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基于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下协同式产品外观设计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