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疑病现象的内在人格心理特征及应付方式分析
2011-02-08刘海静黄培东
刘海静,秦 竹,李 潇,黄培东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0)
医学生疑病现象在三年级多见,因此又被称为医学生“三年级病”现象[1]。医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时,其学习处于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理论知识不够丰富,又缺乏临床经验,经常根据老师所讲的症状对号入座。有些学生甚至到处求医,影响学习,这种疑病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疑病性神经症,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甚至社会功能。医学生疑病现象是医科学生独有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目前已引起心理教育界的关注,本研究在对医学生的疑病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医学生疑病现象的人格心理特征及应付方式,以期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卫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云南中医学院五年制本科三年级班级(2006级)中随机抽取6个班级的医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6个班级共248人进行问卷调查。
1.3 评定工具
1.3.1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中的疑病人格量表[2]
MMPI中的疑病人格量表是目前判断疑病现象的应用最广的量表,该量表包括32个条目,采用T分作为计分结果,T分达60分以上时对疑病症的诊断有参考意义,70分以上有临床意义。
1.3.2 应付方式问卷(CSQ)[3]
该问卷由62个项目组成,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因子,解决问题和求助为成熟性应对方式;退避和自责为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合理化为混合型应对方式。此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在统一指导语下,由患者自行完成。
1.3.3 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4]
该量表包括16个因素,分别为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标准分为1~10分。
1.4 疑病倾向判定标准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中的疑病人格量表总分大于60且小于70分,并且根据CCMD-3的疑病症诊断标准[5]排除疑病性神经症的诊断。
1.5 量表调查填写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开始调查前均经过统一培训, 填写前先向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测试严格按照测量手册规定的程序进行,使用统一的指导语。为消除学生的疑虑,说明问卷对他人保密以消除学生疑虑,由其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现场收回。
1.6 统计分析
剔除错填、漏填的不合格量表后,将合格资料进行编码数量化,并将全部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生疑病倾向者检出情况
发放问卷248份,剔除问卷填写不全及问卷填写不合格者,共收回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为95.6%),其中男生107人,女生130人,判定有疑病倾向者42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30人。
采用χ2检验对不同性别学生中疑病倾向者所占比例进行比较,发现女学生中疑病倾向者较男学生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医学生疑病倾向者检出率的比较(±S )
表1 不同性别医学生疑病倾向者检出率的比较(±S )
组别 疑病倾向医学生(n=42)非疑病倾向医学生(n=195) 合计 检出率(%) P男生 12 95 107 11.2女生 30 100 130 23.1合计 42 195 237 17.7 0.017
2.2 疑病倾向医学生与对照组医学生的应付方式比较
与非疑病倾向医学生相比,疑病倾向医学生应付方式的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疑病倾向医学生(P<0.01),而自责和幻想因子分则显著高于非疑病倾向医学生(P<0.05),提示疑病倾向医学生更多运用不成熟型的应付方式处理问题,具体见表2。
表2 疑病倾向医学生与对照组医学生的应付方式比较(±S)
表2 疑病倾向医学生与对照组医学生的应付方式比较(±S)
注:两组采用t检验比较,* P<0.05,** P<0.01。
因子 疑病倾向医学生(n=42) 非疑病倾向医学生(n=195)解决问题 0.65±0.21 0.81±0.18**自责 0.41±0.17 0.28±0.20*求助 0.57±0.17 0.64±0.23幻想 0.63±0.24 0.49±0.21*退避 0.50±0.23 0.44±0.17合理化 0.65±0.20 0.61±0.16
2.3 疑病倾向医学生与对照组医学生的 16种人格因子比较
疑病倾向医学生16-PF的乐群性和兴奋性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疑病倾向医学生(P<0.05或 P<0.01),而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和自律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疑病倾向医学生(P<0.05或 P<0.01),具体见表3。
3 讨论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不外乎外界环境因素与个体自身因素两方面。个体自身因素是影响外界环境因素是否致病的中间环节,在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中起缓冲或促发作用[6]。医学生疑病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医学生在所处的医学院校的特殊环境中大量接收与疾病有关的信息,较一般人更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及知识及思维的局限性外,个体的人格心理因素是产生疑病现象的基本动因。应对方式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成熟应对方式的运用,有助于减少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增强适应能力,促进外倾和情绪稳定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成熟应对方式的运用,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尚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探讨疑病倾向医学生的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的特征,对完善大学生人格和指导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均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疑病倾向医学生应付方式的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疑病倾向医学生,而自责和幻想因子分则显著高于非疑病倾向医学生。提示疑病倾向医学生更多运用不成熟型的应付方式处理问题。国内尚未有针对疑病或疑病倾向个体的类似研究,但已有研究[7]证实,随着应对方式的使用不同, 心理健康水平也在变化, 其趋势是成熟型应对方式的使用增加, 心理健康水平增高。
疑病倾向医学生16-PF的乐群性和兴奋性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疑病倾向医学生,而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和自律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疑病倾向医学生,提示低乐群、低兴奋、高敏感、高怀疑、高幻想、高忧虑、高紧张、高自律可能是疑病倾向医学生的人格特征。
本研究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一个初步研究,进一步探讨医学生疑病现象与应付方式及人格心理因素的相关关系,探索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表3 疑病倾向医学生与对照组医学生的16PF因子分比较(±S)
表3 疑病倾向医学生与对照组医学生的16PF因子分比较(±S)
注:两组采用t检验比较,* P<0.05,** P<0.01 。
因子 疑病倾向医学生(n=42) 非疑病倾向医学生(n=195)乐群性 8.54±3.21 9.42±3.17**聪慧性 8.06±1.92 8.15±2.03稳定性 14.79±3.32 15.10±3.19持强性 10.62±3.43 10.54±3.20兴奋性 10.32±3.35 10.92±3.08*有恒性 13.37±3.11 13.78±3.25敢为性 9.16±3.54 9.64±3.21敏感性 12.20±2.78 11.51±2.69**怀疑性 12.07±2.45 11.26±2.18**幻想性 13.28±3.13 12.72±3.01*世故性 8.85±2.55 8.57±2.49忧虑性 12.94±3.36 12.26±3.40*试验性 11.53±2.90 11.80±2.95独立性 12.36±3.32 12.77±3.16自律性 13.44±3.02 12.83±3.12*紧张性 12.14±3.92 11.54±3.77*
[1]张仁汉.从医学生“三年级病”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82.
[2]MMPI全国协作组.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使用手册指导书[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9:31-53.
[3]肖计划,许秀峰.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131.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Lou Lu. Universitv transition:Major and minor stressors,persona1ity characteristic and menta1 hea1thy [J].Psycho1ogica1 Medicine,1999,24:81-87.
[7]王渭玲,汪 勇.276 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