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社科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1-03-19王晓宏
王晓宏
(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21世纪的医学将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医学模式呼唤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目前,中医院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 ,是导致中医院校人文社科教学缺乏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智力训练与道德训练之间的可悲分割,在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可悲分离”[1]。因此,促进中医院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融合,提高人文社科教学实效已成为中医院校人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社科教学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1 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社科教学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中医院校人文社科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医学专业教育是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关注重点,在某个专业领域的学习,是大学生在兴趣和理想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这种选择具有很强的驱动力,在行为过程中显示出更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意志力,从而使得学生在参与选修课、课余讲座和活动时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来选择的。目前在中医院校教学体系中 ,医学人文教学与专业教学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 ,二者常常各行其道,缺乏有效的联系与沟通。中医院校人文社科教学师资知识结构偏向于人文,对于医学知识大多一无所知或略知皮毛。医学知识的缺失使他们不能联系医学知识和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人文社科教学。加之因为医学生学业、升学、就业等的需要,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人文社科课程与将来自身的发展关系不大,学习人文社科课程只会占用宝贵的学习时间, 甚至有的学生在上人文社科课时埋头专注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文社科课程漠然处之。因此,只有结合医学生专业实际进行人文社科教学 ,才能充分激发医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中医院校人文社科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人文社科教育与中医专业教育二者本身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所言“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2]。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相联,不可分割。中医教育是特殊的医学教育,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 ,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结晶。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史中 ,以人文主导的发展模式 ,使中医学具有很浓郁的人文色彩。“医乃仁术” 这一中医学本质特征反映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 ,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中医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这种相通性决定了二者的相互融合。因此,人文社科教学只有与中医专业教育相结合,才有现实基础,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2 中医院校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社科教学的关键是寻找结合点
2.1 职业道德的塑造
对医学人才来说,“医乃仁术”,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特到我国古代的孙思邈,自古以来由于医学的独特的性质和地位,人们对从事医学事业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清 · 袁枚在评述名医徐灵胎高尚医德时说:“ 德之不存 ,艺于何有 ?”作为医学人才,必须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宗旨,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天职,以病人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恪尽职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从事医学工作。
2.2 科学思维的训练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观点本身与自然科学是相通的,它既来源于各门具体科学,又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建立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又受到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如阴阳学说的阴阳两方面的辩证关系,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正邪两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最为典型的实例等等。中医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人文社科教师必须结合当代中医学中反映医学科学发展现状和社会变化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维锻炼,才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地作用。
2.3 创新意识的培养
21世纪医学的发展将涉及越来越多的学科,涉及许多新的领域,要想解决医学上的难题,取得医学上的重大突破,推动医学的发展,没有医学创新人才是行不通的。 中医学术的发展史基本上是医学创新史。以热病为例,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对《内经》的突破和创新。刘完素对热病的认识,“不墨守六经”,是热病学上又一次突破和创新,被誉为“幽室一灯,中流一柱”。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将热病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因此,人文社科教师一方面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中医学重大发现的背景、经过及科学家当时的思维推理过程等,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4 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民族之一,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也是世界药物学史上药物治病的最早记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从事药学研究,写成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性的重要文献。天花的预防接种,是我国最先发明。中国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等等。这些素材的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也使他们增强了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当然,中医学博大精深,其中值得挖掘的人文因素数不胜举,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 进行人文社科教学要充分发挥人文社科教师的作用
3.1 提高人文社科教师的医学知识素养
中医院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为人文社科类教师提供学习、 了解医学基础知识的机会 ,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只有使教师首先成为“ 通才”,才能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切实提高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实效性。例如,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举办“学习中医药知识”系列专题讲座和“新安医学”专题报告,使人文学院全体教师经受了一次次中医药知识的熏陶与洗礼,大大提高了人文学院全体教师对中医基础知识的认识。另外,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并给予支持奖励。在这些举措的实施下,人文学院全体教师的医学知识素养大大提高,为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社科教学奠定了基础。
3.2 人文社科教师来源的多元化
在我国,医学人文社科课程一般由马列主义政治理论教研室的教师承担,有的学校由人文社科系部承担,这些教师医学知识欠缺现象较为普遍。在国外,在医学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既是医学助教,或临床讲师,甚至医学教授、主任医师,也是医学伦理学教授,社会医学教授,或社会工作者,他们在不同学科领域均有所成就。中医院校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人文社科教师的来源选择上提倡多元化。
3.3 合作教学
在教学组织上注重加强各种专业人员的合作(或协作),采取各专业、各学科人员自愿组合成各种教学小组,以协作或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中医院校可将中医专业教师和医学人文社科教师组织起来,成立教学小组,协作教学,互相沟通。例如,举办一系列的座谈会,将中医专业教师与人文社科教师融入一堂,共同探讨中医专业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的融合途径与方法,进行合作教学的尝试。此外,人文社科教师还经常有组织地,甚至自觉自愿的参与学生的临床实践与实习,既能积累医学知识,又能加强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及与学生的联系。
3.4 积极探索结合的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那些关于方法的知识”,人文社科教师除了具备结合的意识和结合的知识素养外,还要积极探索结合的方法,提高结合能力。首先,要把握结合的“度”。指在结合中要把握分寸, 要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内容上要契合。也不是每节课、每次课都要结合,要善于在教学中抓住机遇,不能牵强附会,搞成形式主义。其次,内容要正确。即结合的专业内容要准确无误, 不出任何知识性差错。这就要求人文社科教师在备课上要下功夫,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素养。再次,教学方法上要多样化。除了常规的举例教学外,可开展讨论教学法,例如在讲一个专题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实践谈谈体会等,通过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
总之,中医院校人文社科教学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社科教学是提高其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渠道,是中医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的必然趋势。中医院校要积极深入探索这一领域,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1]杜 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何东清,周红玲,李 正,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