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疑病倾向大学生的校园心理辅导
2018-12-22曹宏张津凡
曹宏 张津凡
[摘 要] 当今大学生由于各种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最近,心理辅导教师接诊了一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并对来访学生进行了疑病倾向的校园心理辅导。心理教师从一般情况到求助过程概括出来访学生的心理面貌,对该例以人际交往问题为主要表现、实则为疑病倾向的案例,采取心理动力学分析、合理情绪疗法以及生物反馈训练综合方法,经过8次心理辅导,最后使学生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合理认知,缓解疑病倾向,使学生恢复情绪愉悦、心情平静的健康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疑病;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2-0131-03
一、一般情况
来访学生基本情况如下:男,20岁,大一,独生子,内向胆小,敏感多疑,对自己及他人要求较高。10岁时,父母离异,其跟随父亲生活。父子關系疏远,父亲对其表达关心较少。母亲与来访学生联系较多,每次见面都会抱怨其父亲,来访学生对此感到很无奈。来访学生小时候很聪明,周围男同学不敢欺负他,觉得和女生聊得来,朋友以女生居多。无精神病家族史。
二、求助过程
升入大学以来,来访学生多次因为人际关系问题感到困惑、困扰。常因为小事想不开,比如“为什么一定要委屈自己顺从别人的喜好”,为了避免他人不高兴,以及怕与别人意见冲突,所以尽量满足他人需求。在与人冲突或疲劳过度时,其会感到心跳加快,全身紧张,非常害怕,有种快要死了的感觉。一旦有人际冲突,这种心跳加速,内心紧张的感觉会持续两三天,在两三天里什么都不能做,只能静卧休息。渐渐地,那种心慌、紧张的感觉才渐渐消失。曾经与家人去旅游,却突然在旅行的第二天感到紧张感弥漫全身,不能下床,不能走动,安静休息半天后情况才好转,这使其对自己身体状况非常担心来访学生10岁时,曾觉得心脏不舒服,心慌而求医问诊。10岁开始父亲带着他求医,初中、高中几乎每年要检查2~3次,县城医院、附近城市医院、省会城市医院,均去检查过,每次检查时,除了心跳快之外,各脏器无器质性病变。来访学生对医生诊断抱持怀疑态度,怀疑是不是医生与父亲商量好,故意隐瞒。读大学以来,其不再频繁就医检查,但内心仍然存在对身体担心、怀疑自己有心脏病,惧怕人际冲突,回避劳累的活动等认知、情绪、行为困扰。因此,其通过心理健康课,进行预约咨询。
三、心理分析与诊断
(一)观察与心理检查
经过对来访学生的观察与晤谈,心理教师发现来访学生十分健谈,谈到自己时,话题较多,多围绕大学的人际交往现状、原生家庭、疑病想法。常在几个话题之间跳跃,容易钻牛角尖。谈到平时生活时,其经常感到紧张,十分焦虑,不能放松下来。在大小医院的身体检查中,做过心电图、脑部CT,均未发现脑部、心脏等部位、脏器有器质性病变。谈话时,来访学生的心理痛苦是由客观刺激引起的,其精神活动,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一致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情绪情感表达正常,行为未见明显异常,个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自己的痛苦与心理活动有自知力,并且主动求助,可以排除精神病。
(二)心理测验结果
该来访学生曾经在新生入学时接受了学校统一安排的心理测验,结果如下(表1、表2)。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前,焦虑自评量表(SAS)的测试结果如表3,生理指标、心率变异性分析如表4、图1。
(三)心理诊断与分析
1.身体与心理状况评估
该来访学生偶尔出现乏累、无力、头晕等身体不适。主要心理症状表现为认知方面,如参加朋友邀约的聚会,必须要考虑朋友感受(怕拒绝对方引起朋友生气,进而内心紧张,心跳加快,并出现无能为力的身心感受)。在情绪上疑病、焦虑、担心、紧张、不安、偏执、情绪低落。在行为上,面对内心的矛盾冲突,常常无法抉择,不知道怎样是对的、正确的。
2.心理诊断与分析
通过摄入性会谈搜集资料,结合心理测试结果,我们对来访学生的初步诊断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并主要表现为疑病倾向。来访学生的内心冲突没有现实依据,且不具备道德评价性质,为变形冲突。症状表现一方面具有神经症的共性症状,即思虑过度,在新生心理测评中,对EPQ的回答,明显出现掩饰倾向,与神经症类心理问题人群刻意保持低调,缺乏安全感的描述较为一致。另一方面,在亚型特征方面,还具有疑病症反应。《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规定,疑病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自己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该患者在精神刺激诱因作用下发病,表现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病人为自己认为罹患的某种疾病感到苦恼。该患者常有敏感多疑、对健康过分关切并要求较高的个性特征,对日常出现的某些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如心慌、出汗等)做出疑病性解释。根据许又新教授神经症评定标准,来访学生曾经在初中、高中阶段出现频繁就医行为,有担心、怀疑自己患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病程3分),到了大学后学业压力、家庭压力减小,在近三个月,由疑病导致的精神痛苦程度下降(1分),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1分),共5分,初步诊断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2]
首先要与精神障碍相鉴别。根据郭念锋教授提出的病与非病三原则,来访学生主客观世界统一,内在精神世界协调一致,个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对自己的频繁就医行为及现阶段面对的人际交往问题带来的心理、情绪变化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助,谈话过程中逻辑思维清晰,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症状,心理状态正常,没有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其次要与焦虑症相鉴别。该患者表现出焦虑症状,焦虑自评量表(SAS)的测试结果为轻度焦虑症状。运用生物反馈训练系统进行的HRV曲线图及各项指标亦捕捉到焦虑情绪带来的生理变化(图1),即测试时心率加快,处于交感神经活动优势,躯体处于亢奋、紧张、压力状态,其焦虑情绪存在的深层原因是担心自己身体患病,焦虑情绪是疑病倾向的继发症状,疑病在前,焦虑在后,对患病的恐惧减轻,则焦虑情绪自然消失。而焦虑症病人可伴有躯体性焦虑症状,开始时认为自己患有严重疾病,但在得到客观解释后即放心,不会形成疑病观念,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3]。
最后要与恐惧症相鉴别。恐惧症患者的恐惧对象往往指向身体以外的具体事物或人,疾病恐惧症通常只是害怕得一种病,恐惧对象指向明确、具体。恐惧症患者也会出现对健康状况的担心,对死亡恐惧,但可以接受医生对症状检查的解释,在医生解释后可减轻恐惧情绪,不会出现怀疑而四处求医行为。该来访学生对心脏病有恐惧症状,但无根据,经医生与父亲解释后,仍然产生怀疑,因此可排除恐惧症。
四、心理辅导
(一) 建立治疗关系
来访学生心理防御程度较高,尚未建立咨询关系时,倾向于用掩饰反应倾向回答心理测试题目,内心较为敏感多疑。我们通过心理课堂对梦境内容讲述及课下对其梦境内容进行分析,引发来访学生内心共鸣,取得其初步信任,使其愿意主动求助。构建完全信任关系成为对该患者心理治疗的首要环节。
构建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间的良好关系,取得来访学生的完全信任是心理辅导之初及全程的重点。在首次心理辅导时,辅导教师以极大的人文关怀耐心倾听对方的叙述,以极高的同理心赢得对方的信任,使患者有被理解感[4]。赢得来访学生的充分信任与合作,为后续的心理辅导手段的运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心理动力学分析
疑病倾向及疑病症存在病因与症状之间的必然联系。病因的规模决定着病机和症候的规模,病因越复杂广泛,所启动的病机也越激烈,产生的症候也越多[5]。来访学生小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对其情感较为疏离,学生与母亲见面则需要承受母亲家族成员对自己父亲的指责,回家与父亲在一起时,内心体谅父亲,将母亲的抱怨、亲戚的指责默默消化、承受。被父母关注的内心渴求得不到满足,在父母离异之后即以怀疑自己得病的方式改变自己处境——让父亲带领去医院,以额外获得更多的关心、关注。上述心理动力学分析发生在第7次咨询时,虽然该病因是症状的核心,但在咨询关系尚未建立时,贸然讲解可能引发来访学生的心理阻抗,于是在咨询即将结束时,待时机成熟,心理辅导教师才分析给来访学生听。来访学生听到该分析时,先是一愣,继而沉思,然后微微点头,状似比较认同该分析,进而产生领悟。通过领悟能从深层认识到自己疑病的原因,达到潜意识意识化,这是此次心理辅导的关键核心。
(三)合理情绪疗法
来访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不合理信念,即“自己必须要满足朋友的请求,委屈自己考虑他人需求”。对该不合理信念,辅导教师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的合理情绪疗法进行了系统辅导。教师为来访学生讲解了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知识,即不合理认知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又进一步使自己产生更多不合理认知,逐渐陷入恶性循环。在咨询中,心理辅导教师接着向来访学生介绍了不合理认知的三个特点——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绝对化,并举例详细说明了这三个不合理认知的含义。理论讲解十分必要,能进一步分析学生不合理认知的特点,取得学生认可,并有助于使发生在咨询室中的不合理认知分析迁移到生活场景中,使来访学生掌握自行辨认、识别生活中的不合理认知,以及调节情绪、行为的方法。在咨询结束后,布置作业让来访学生完成。
通过学习合理情绪疗法引导该来访学生自我探索,使学生认识到自我成长中的错误观念,主动加以修正和改变;帮助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不适应的认知情绪行为,树立合理信念[4]。通过深入思考造成目前情绪状态的根源,该学生对矫正不良情绪及行为有了足够的信心,经过两次治疗,减轻来访学生人际交往上的困惑。
(四)生物反馈训练
在对该学生进行认知治疗和心理动力分析的同時,心理辅导教师采用京师心智心率生物反馈治疗系统,对该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之初,对该患者监测其心率变化,采用了HRV心率变异性作为衡量逐次心跳之间变化的指标。 正常的心率变异是由于自主神经系统 (ANS) 的两个分支的协同作用 —— 控制身体内部最多神经系统的功能。交感神经使心率加速,而副交感神经 ( 迷走神经 ) 使心率减速。当人们处在激动、愤怒、紧张、焦虑的状态中时,交感神经会加大内脏和腺体的活动性,使心跳加速,血液流动加快;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它抑制体内各器官和腺体的过度兴奋,对机体起到制衡的作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作用维护心血管活动以便对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做出合适的反应。
因此对 HRV 的分析是研究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平衡的一个动态窗口。在确立生理反应指标基线后,可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在生物反馈训练中,该方法能有效降低焦虑情绪及恐惧情绪,结合来访学生课程安排和辅导室空闲时间,安排来访学生每周进行一次生物反馈训练,共持续4周。教师应给该学生一些有放松训练指导语或音乐的音频文件,并让学生跟随训练视频,学会放松的程序和方法,将放松音乐拷贝到手机中,回到寝室后,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生物反馈训练和放松训练有效地调节了该患者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极大缓解了对方的焦虑、紧张情绪。
五、小结
在心理辅导经过两个月后(7次治疗),学校长假来临,学生放假回家前预约了最后一次心理辅导,采用焦点短程的方法,帮助其理清回家后做哪些计划安排,巩固咨询效果,特别提出适当体育锻炼可有效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学生在最后一次咨询中,对可预见到的存在引起心跳加速的困难情境自行列举了解决办法,对可能面临朋友邀约的情境,自行想出解决方法。在最后一次咨询中,学生已经不再出现“自己必须要满足朋友的请求,委屈自己考虑他人需求”类似的不合理信念,对长假生活充满期待,表情轻松,心情愉快,能够列举出当面对引起疑病心态的情境时(像以往发生的劳累、人际冲突),自己可以采取的方式,倾诉时心态放松,不再觉得那是一件值得困扰的事。长假结束后,开学归来(咨询辅导后3个月),教师进行了一次随访,该学生的疑病倾向基本消失。学生面部表情舒展,脸色红润,自述假期每天徒步2~3个小时。在这次随访中,学生提出了一些班级干部工作与自己学习计划冲突的现实问题,教师在当时给予引导解决。咨询辅导结束5个月后,教师再次随访,学生回复“这个学期以来,都没有出现疑病情况了”。由于疑病患者存在病前人格基础,该例疑病倾向的来访学生通过8次心理咨询辅导,其疑病倾向缓解,人际交往困惑解除,但完善人格尚需进行长期工作,此项工作尚需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这方面工作是留给此次心理辅导的思考。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0.
[2] 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
[3] 何玉玲,王东耀,张玉环.一例疑病症病人的心理诊断与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12(8):716-718.
[4] 向琴.心理治疗疑病症48例[J].基层医学论坛,2011(7):200.
[5] 陈光敏.疑病症的鉴别诊断模式[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7):2060.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