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农保”参保率的因素探析——基于 spss的实证分析
2011-01-02徐立强
□徐立强
影响“新农保”参保率的因素探析
——基于 spss的实证分析
□徐立强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验,但以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并且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参保率较低,因此无法在全国推广。本文以 2010年 1月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的调查数据②为依据,对“新农保”开展以来在各试点地区的参保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新农保”参保率的因素。本文主要采用 spss的相关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影响农民选择参加“新农保”的相关因素。
“新农保 ”;参保率 ;spss;因素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索历程
(一)建国后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索过程
建国后至 80年代以前没有农村养老保险,只有对贫困农民的社会救助。1986年,国家在“七五计划”中提出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是因为当时已经有农民开始外出务工,收入也有所增加,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所重视。于是先在浙江一带进行试点,建立了养老基金。1991年,在山东选择五个县市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995-1997年,全国 2900个县中的 2123个县引进了在山东试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为 9.47%。截止 1996年底,全国累计参保人数为 6594万人,参保率不足 1%。1998年国家机构改革,主要是因为国家主管部门在是否应由国家出面举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于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入衰退整顿期。1999年,国家提出要在农村搞农村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收费较高,参保率很低,普通农民对于这样的保险职能“望而却步”。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此后中央在建设新农村的相关决定中多次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截止 2005年底,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达到 5442万人,占农民总数的 5.8%。2006年 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选择北京大兴区、山东省烟台招远市、菏泽市牡丹区等8个县市区,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俗称“新农保”。这次的试点属于地方试点阶段,2009年 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农保”的指导意见,“新农保”政策才真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
(二)“新农保 ”政策
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历程来看,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模式进行了试验,但效果和影响都不大,并且参保率较低。“旧农保”的养老金领取过程中,在海南文昌还出现了一个月领取“3元”保险金的事件,从而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需要探索出新的形式,要基于让广大农民受惠的原则发展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 9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 10%的县、市、区开展了“新农保”的推广工作。《指导意见》下发后,各试点县开始在农村中开展宣传工作,对达到参保条件的农民进行统计和登记。目前“新农保”还未在全国全面推广,到2020年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使全国农民都能“老有所依”。“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项惠农政策不仅改变了农民对以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看法,并且开始积极参加“新农保”。“新农保”政策”不仅改变了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观念,还提高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这对于推动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农保”实施现状
“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继取消农业税、开展农业直补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
(一)试点地区对“新农保”政策的态度
传统观念认为“养儿防老”,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有所改善,很多农民的养老观念发生了改变。现在有些农民认为养儿不仅不能防老,反而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养老观念的改变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收入增加,一部分农民不太担心养老问题,并且能够靠自己养老;另一方面国家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和扶持资金也越来越多。“新农保”政策出台后,各试点地区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农民积极、自愿参与保险,同时积极缴费,并对这项惠农政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的农民听说过“新农保”政策,在东中西部地区的 1942户农民中平均有 93%的人知道这项政策,知晓率极高。大部分的农民认为子女养老是主要的方式,但是社会养老也逐渐成为他们选择的一种方式,并且在 60岁以上的老人中这种选择尤为突出。很多 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领取了 55元基础养老金,尽管他们认为金额较少,但是他们认为国家政策比以前要好很多,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给他们的好处和实惠。少部分的中年人对“新农保”政策兴趣不大,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以后不需要靠这项保险政策来保证养老生活,也不在乎国家补贴的那一点钱。
总体上来说,试点地区的农民对于“新农保”政策的知晓度高、参保率高、评价高、受惠面广、得益程度大、保障性高。
(二)各试点地区的参保现状
1.总体来看,“新农保”参保工作全面展开
从全国各试点县市来看,2009年底都已经开始了推广宣传工作,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参保信息登记、缴费办理等相关程序。大部分适龄参保农民已经参保并缴费,90%的农民选择分期缴费,并对“新农保”政策给予较高评价。大部分试点县市已经将符合参保条件和已办理参保人员的相关信息录入当地社会保障管理系统之中,并将基础养老金发放到符合领取条件的老人手中。但仍有一部分试点地区由于工作开展时间相对较晚,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金发放还未到位。
2.各试点县参保率状况
根据调查问卷的变量设置,各县参保率主要采用问卷中的两个变量,即“本县农业人口”和“已参保农业人口”,通过 spss软件进行变量计算得出本县参保率及平均参保率。东、中、西部地区参保率有所不同,根据调查的 68个试点县,通过将三部分地区各自试点县的参保率进行平均计算,得出如下数据:
平均参保率(%) 试点县个数(个)东部 55.21 21中部 55.88 31西部 31.89 13
通过以上表格,可以很清楚看出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参保率要略高 0.67%,而西部地区的参保率相比于东中部地区要低 24%左右。出现中部地区的参保率高于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普遍好于中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农村的老百姓可以靠自己养老而没有后顾之忧,并不会像中部地区的参与程度那样高。总体上看,东中西部地区平均参保率呈现倒“V”字形。
3.从农户调查数据来看,参保率要高于县级部门提供的数据
通过 spss软件对 1942户问卷中已参保农户进行统计分析,将全国分为三个地区,各自的参保率有所差异,同时要比县级主管部门的数据高出 20%左右。如下表:
总户数 参保户 未参与户 参保率(户)②(户)(户)(%)东部 447 321 126 71.8中部 915 679 236 74.2西部 398 295 103 74.1
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 spss计算出的参保率要明显高于县级部门提供数据所得出的结果,但总趋势大体一致,也即中部地区参保率高,而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参保率相对低一点。表中还显示出西部地区的参保率略高于东部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西部地区农民对于“新农保”政策的反响较大,而东部地区则相对较小。综合县级主管部门和农户的参保率来计算,“新农保”政策实际参保率为 57.59%,远高于 1997年 9.47%的参保率,由此可见,“新农保”不仅参保率高,而且还深入民心、深得民心。
三、影响“新农保”参保率的因素分析
在县级部门和农户各自提供的信息中,主要以农户的参保率为分析对象,这更符合实际情况。县级主管部门提供的数据多少会有偏差,当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下面就需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上面农户参保表格中的参保率,有哪些原因对参保率造成了影响。
(一)农民的家庭经济条件对参保率的影响
从东中西三个地区来看,各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程度有所差异,农民的普遍收入也有较大差别,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平均而言人均收入要高于中西部地区。那么,运用 spss软件进行交叉分析,选取变量“所属区域”与“参保率”③,得出如下相关性分析结果:
卡方检验
从上面的卡方检验来看,两个变量之间的Sig值 0.018远小于 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区域与参保率的相关性较大,这也就很清楚的显示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参保率要高于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参保率。尽管中部地区的参保率要略高于东部地区,但仍然符合由卡方检验所输出的结果。毕竟参保率除了与村干部的宣传和推动有关外,更重要的是经济条件因素。“新农保”政策采取的三结合原则中,就是以农民自己缴费为主,而集体和国家的补助和补贴只是起到减轻农民负担的辅助作用。
另外,从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与是否参与“新农保”政策这两方面来看,两者也有较大的相关性。上面的分析基于三个区域总体上的经济状况对参保率的影响,而具体来看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与参保情况的关系。利用 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两个变量的 Sig值为 0.033,要小于 0.0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相关性,家庭经济收入对于是否参保有较大的影响,经济条件好的农民较多的选择参加“新农保”,而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则可能会有所顾虑。同时,这样的结果与上面的区域总体分析基本一致。
(二)“新农保”政策本身对参保率的影响
对于这方面的考虑,也是农民参加“新农保”的一个主要因素,从而使得参保率有所提高。在 1942户农户问卷中,有 445户农户因为“缴的少,划得来”而参与新农保,比例达到 82.9%,由此可知农民对于经济收益上还是有较多的考虑。现在农民大都比较理性,“吃亏”的事情绝对不做,参加“新农保”的机会成本小,那么农民也就会仔细考虑到底值不值得。“新农保”政策中明确规定上六十岁以上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子女要参保。养老保险金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是国家的基础养老金 55元,再一个就是农民自己的缴费总额除以相应的月份得到平均额,还有一个就是集体的补助,这个因地方的经济实力而定。另外,缴费还分为不同的档次,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情况来进行选择,因人而异因势而定。所有的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后,农民在心底有一把“算盘”,那么这样的养老保险收益就会较大,这也是农民基于经济理性角度进行的考虑。
(三)养老保障对参保率的影响
1.在调查的数据中,很多农民是出于养老有保障这样的考虑而参与“新农保”
除了经济条件对参保率有较大影响外,养老保障对于参保也是起到了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多农民认为“养儿防老”,或者子女养老,但随着子女的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子女或许最后并不一定都能完全保障父母的养老,那么就需要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来保障自己的养老。在 871户已经参加了“新农保”的农户中,有 463户出于养老有保障而选择参加“新农保”,所占比例达到了 53.2%,这对整体参保率的提高起到了较大推动的作用。中国人考虑最多的就是“老有所养”,所以,除了经济条件的限制外,大部分农民还是非常重视养老保障问题,选择参加“新农保”是很好的一个解决途径。同时也与以往的农业保险形成了对比,显示出了“新农保”强大的吸引力。
2.从数据中还发现,各地区参保率之所以那么高,农民对减轻子女负担的考虑这个因素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在 1942户农户问卷中,有 422人选择参与因为“减轻子女负担”而参与“新农保,占比为53.7%。现在的农民逐渐改变了过去“养儿防老”的观念,随着子女受教育、结婚等等方面的大量开销,货币支出压力增大,而家庭经济收益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具有不稳定性。有些中老年农民开始有所考虑,对于自己子女未来的情况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于是选择参加“新农保”,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养老,而且还可以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还可以看到的一点就是,年纪越大的农民对于参保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年龄与参保率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参保率”与“减轻子女负担”这两个变量的交叉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卡方检验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个变量之间的 Sig值为 0,远小于 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相关性较大。也就是说变量“减轻子女负担”与参保情况有较密切的关系,处于减轻子女负担而参保对参保率的整体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参保率有较大的影响。
四、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农民的家庭经济条件、机会成本、养老有保障、减轻子女负担这几个因素对“新农保”的参保率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有一些是外部因素,有一些是内在因素。例如农民拥有的土地数量、家中子女人数、受教育程度等等,还有的农户可能是在村干部的强制下参与的,县级主管部门为完成任务而向下规定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保率的提高,尽管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有这样的情况,但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大部分的农民都是自愿参与,并且完全是出于考虑自身的养老问题。还有的农民可能觉得参与不参与影响不大,本身经济条件就比较好,不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再加上“新农保”缴费额也较少,并且大部分地区的缴费方式都是采取的分期支付,于是这部分农民就参与了“新农保”。当然了,这部分农民所占的比例也不太大,对参保率的影响也就不是很大,但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新农保”的参保率要高于过去任何一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验的参保率,这不仅说明了政策本身就是基于大众式的惠农政策且保障力度较大,还说明了农民对于好的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从而使得“新农保”在全国的参保率较高,并且作为一项持久开展的惠农政策一直惠及所有农民。尽管新农保政策在全国的实际参保率仅为 57.59%,而且“新农保”政策和开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完善和改进,尤其是在资金管理和发放方面,但随着“新农保”管理体制的日趋成熟,农民的参保率会达到更高的水平。作为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将会改变过去缴费高且参保率低的状况,会使更多的农民得到养老保障,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注释:
①本文数据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②有效值为 1760户,缺失值为 182户。
③参保率 =参保农业人口 /总农业人口。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Z].2009-09-01.
[2]王婉.从“3元”养老金到“55元”国家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变迁解读[J].观察与评析,2009,(10).
[3]段庆东.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J].社会保障制度研究,2001,(5).
[4]安增龙.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黄佳豪.建国 60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探索[J].农业·农村·农民,2009,(11).
[6]邓大才等.“新农保”政策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R].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百村观察”,2010.
[7]王媛.我国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山东大学,2009.
F323.89
A
1008-8091(2011)02-0056-04
2011-01-10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徐立强 (1985-),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与政府规划。
邓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