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2011-08-15傅秀玲张子礼

关键词:特色国家政治

□傅秀玲 张子礼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傅秀玲 张子礼

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发展内容及其运行形式的研究,概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提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政党、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政治改革进程的审慎性与渐进性,政治理论及实践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学习借鉴过程中的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基本特征

随着“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的相继提出,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在此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及其理论研究也广受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是指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容及其实现和运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所呈现出的具有自身典型特征的相对稳定的形态或样态。具体说来,是指随着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政治思想理念及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功能而建立的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政治文化以及政治价值取向和目标等主要内容要素,复合发展和运行所呈现出来的具有自身典型特征的政治系统的相对稳定的形态或样态,以及达到相应状态所呈现出来的政治上的正向的显著变化、变迁及其过程。其实,自新中国成立,我国就没有照搬别国模式,而是确立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自主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这使得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在前 30年的奠基时期就打上了中国自身独特性的烙印,即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政治发展上不断地探索,在 60多年的风雨磨砺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它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党、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

在政治发展模式中,政党、政府对现代民主政治的有效推进起着主导作用。自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的政治发展始终都是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和主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具有政党、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特征。

在我国,政党、政府都在努力克服自利的倾向来服务于广大人民,就其反映和实现民众的利益诉求这一基点上,政党权威与政府权威具有一致性。政党 (政府)权威的本质是认同和制度化,它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做出调整。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政党在被认同和制度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被认同和制度化的基础。在现代民主社会,这个基础就是政党的作为要反映和实现尽可能多民众的利益诉求,或者至少能在实现民众利益诉求方面有所作为。政党(政府)无论是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还是将自身行为纳入国家的制度框架,都同权威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因为权威本身就是一种被社会规范或国家法律所认可的权力。“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1]任何政党活动的有效性都必须建立在权威的基础之上,政党如果没有一定的权威,就不可能有大的作为,甚至不可能存续。政党权威作为人们认同和制度化的结果,它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形成和发挥效力。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从其诞生伊始就代表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我国建国 60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政党、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在实践历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再到最近的利比亚撤侨,我国人民共同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有喜事也有难事。在这样的复杂、多变与艰难情况下,能保证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幅上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发挥其主导性和权威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应急救灾等。这些成就正是党和政府权威主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取得的,也是社会主义能够做到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为人民办实事的优越性体现。中国是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2009年末全国人口为 133474万人[2],城乡、区域等发展不平衡,这种超大型的特殊国情必然要求有一个强大的执政党领导下的“中央权威”。否则,在遇到重大灾难和国际争端时可能会一盘散沙,甚至四分五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为一句空话。中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引发的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特别是处在社会转型阶段,客观上也需要一个有权威的政党、政府来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从事政策供给和主导政治社会建设。拥有丰富资源和革命建设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保证。党的政治主导性孕育着其权威性,而其权威性又强化了党的主导性。邓小平指出,“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的进行。”“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3]。在我国,党和政府权威树立运作的过程,不仅完成了民族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且对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形成,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政治改革进程的审慎性与渐进性

政治改革进程中的审慎性是指根据政治发展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政治改革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估计和判断,充分预计改革的代价损失和积极成果即改革效果,提高自身执政能力以抵御改革所带来的风险。政治改革进程中的渐进性是指政治发展一般是有计划的通过逐步渐次进行改革的途径实现的。渐进式改革是先基本不触动旧体制,同时创造条件让新的因素成长起来,待其显示出优越性时就会更有力地促进改革成果,使人们对新旧两种体制有一个比较的过程,从而循序渐进地改革旧体制的展开过程。

正是由于中国政党、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特征,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乃至外交等有着重大影响,牵一发而动全局。因此,党中央对政治改革的重要决策没有采取苏东国家激进改革的方式,而是采取审慎的渐进方式。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意味着改革是具有谨慎性和循序渐进性的,而不是急剧的变革。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认为“在从共产党的指令性经济逐步向缓慢发展的自由经济形式转变时,采取非常可靠的做法十分重要。……中国非常谨慎地逐步改革,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就。”[4]渐进改革使国家有时间和空间来调整自身的问题,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前提,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审慎性和渐进性特征。中国的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像过去用革命式的群众运动、阶级斗争的形式来推进改革,而必须是谨慎的、循序渐进的。

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能够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安全与秩序,执政党和政府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能够推动经济、文化与社会持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时代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始终坚持稳步推进民主取向的政治改革。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审慎地进行制度试验和制度创新,新制度通常是在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和修正之后再向全国推广,这充分体现了政治改革进程的审慎性和渐进性。如果选择激进改革道路破坏了现有的秩序,就会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给国家利益带来重大损害,甚至可能使中国丧失已有的改革成果和现代化的发展机遇,因而中国需要对政治改革采取一种比较慎重的态度和方式。战争与革命年代的政治改革所对应形成的一般是突发性、激进方式,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一般大多将采取渐变性、渐进性形式。较激进方式改革而言,渐进式改革过程中耗费周期较长但付出代价会较低,选择渐进式发展道路能够以较小的成本和代价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另外,当经济基础和社会的发育还不成熟时,拔苗助长就会欲速则不达。因而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也应遵循着审慎性和渐进性的原则,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政治发展模式沿着健康轨道运行。以维护良好的政治秩序和保存政治社会文明成果,并为政治社会稳定有序创造良好环境。

三、政治理论及实践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灵活性与创新性是指能够对问题快速、有效地作出反应,解决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因事件、时间、地域和环境条件不同而采用各具新颖且相适宜的方法方式。在中国的政治理论及实践中,人们不断尝试发现新的方法以解决过去从未面临的问题 (如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一国两制”等),而这个基础就是灵活性和创新性。灵活创新首先是思想观念和理论创新,打破了人们传统思想观念上的教条和僵化,正是理念和理论的灵活创新才使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呈现出灵活性和创新性。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和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些思想观念和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标志着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政治发展运行过程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既表现在理念理论方面,也有实践中的体制和制度方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的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在没有航标的水域中探索和前进’的过程。”[5]因此,中华民族就必须独立地进行探索和创新,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理念和理论创新能够在一定时期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从而牵引制度创新和实践。在发展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发展模式的创新突出表现在经济体制的创新。市场经济传统上是资本主义所实行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前所未有的,唯独在中国实现了这样的结合,这是中国在探索中实现的创新。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6]由此,打破了对计划经济的迷信和对市场经济的禁忌,创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7]这种“不对的赶快改”和“敢于试验”精神,就是不照搬教条、不僵化思想,注重试验、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灵活性,这是在理论理念和实践中表现出的灵活性与创新性的生动体现。灵活性与创新性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并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成熟。当代中国在推进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重要的政治制度创新的经验。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一国两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等政治制度提出,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制度创新。中国的制度创新是在保持国家现有政治制度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创新的成果又进一步提升了政治稳定的层次和水平。

雷默在其“北京共识”中提出第一个定理就是创新,即消除变化带来的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更多的变化和更多的创新。他指出,“它有足够的灵活性,它几乎不能成为一种理论。它不相信对每一个问题都采取统一的解决办法。它的定义是锐意创新和试验,积极地捍卫国家边界和利益,越来越深思熟虑地积累不对称投放力量的手段。它既讲求实际,又是意识形态,它反映了几乎不区别理论和实践的中国古代哲学观。……求变、求新和创新是这种共识中体现实力的基本措辞。”[8]这种道路不变方法变,不通则变的理念及其在政治实践中的运用,即社会主义道路不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方式方法百变,也凸显了在“中国模式”占据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特征。江泽民曾反复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中国要在政治理论和实践中继续坚持灵活性和创新性,用不断创新来灵活处理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新问题,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四、学习借鉴过程中的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独立性与自主性是指在交往关系中主体所具有的不依赖外力,不受外界束缚,不受别人支配,而由自己做主的特性和能力。对现代国家来说,国家 (民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即独立自主)是指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国家利用公共权力,在国际上自觉地维护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利益,在交往合作及其学习借鉴中所具有的不依赖外力、不受外界束缚、不受他国支配而能够自己做主的特性和能力。在向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学习借鉴过程中,坚持独立性与自主性,即坚持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学习借鉴中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才能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行为能力,才不会屈从、盲从甚至迷失自我。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9]温家宝总理于 2009年剑桥大学的发言中强调,中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 (“learning nation”)[10]。中国之复兴在于向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学习借鉴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独特道路。可以说,在学习借鉴过程中坚持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具有独特性的前提,也是中国特色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之所在。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中国在向苏联的学习借鉴中坚持独立自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从此中华民族获得了民族独立。中国是世界上少见的真正的主权独立国家。这使得她能够不受别国支配而独立自主。建国初期鉴于当时恶劣的国际环境和封锁,中国更多地学习借鉴苏联模式,独立自主的选择和探索适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新独立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把中国的独立自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1958年严辞拒绝苏联提出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的要求,在与苏联大论战中中共捍卫自己的独立自主权。更重要的是,毛泽东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在学习借鉴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自己的路。应该说,新中国前 30年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独立自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向世界的学习借鉴中坚持独立自主。中国的独立自主是其民族性和独特性的前提,它保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特征,是有内在要求的改革开放。“从国家自主性的角度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国家通过明确自主地位、提高自主能力来推动和塑造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的过程。”[11]中国在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过程中坚持了美国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的前提,之后成功抵制美国将中国纳入西方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战略,并且无惧于他国的公开叫板亦或是私下的小动作。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坚持引进外国先进体制,同时在党内外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独立自主地进行改革,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苏联及东欧事变以后,中国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坚持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新形势下,全球化进程是全球范围的利益调整和利益分化过程,这不仅没有动摇“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民族国家的普遍原则,还突显了国家的主体性,国家仍然是最重要的政治权力主体,国家利益依然是根本的政治利益。因此,继续将对外开放与国家独立自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借鉴过程中坚持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并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是提升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巩固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根本之路。

综上所述,新中国 60多年的风雨磨砺,特别是经过 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民主政治得到积极推进和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但也面临着厉行法治、制止腐败等重任。这就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新型文化与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因此,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只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553.

[2]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00225_402622945.htm.国家统计局 2010年 2月 25日公布.

[3]邓小平文选 [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

[4]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访谈录 [J].德国焦点周刊,2005.

[5]邓小平文选 [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6]邓小平文选 [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3.

[7]邓小平文选 [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8]雷默.北京共识 [J].新华社,参考资料编辑部翻译,崔之元校对.

[9]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 5卷,人民出版社,1997.

[10]Cheng Yung-nien,《The Chinese Model of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2,May 2010,56.

[11]俞可平,黄平,谢曙光,高健.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37.

D616

A

1008-8091(2011)02-0111-05

2011-03-16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傅秀玲 (197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张子孔,男,教授,本文通讯作者。

杨红香)

猜你喜欢

特色国家政治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中医的特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