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011-08-15刘友田
□刘友田
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刘友田
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学说科学化的最高成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中国近代史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的社会主义特指科学社会主义。新中国 60多年来的事实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发展依然需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优越性;救中国;历史选择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学说科学化的最高成果
在人类历史上,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弊端的显露,一些思想家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同时,也在设想着社会的未来,社会主义逐步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不同政治色彩的人物纷纷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号,不但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而且有“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1]的封建社会主义,宣传禁欲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认为农民是实行社会主义主要力量的农民社会主义,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场社会主义,以及无政府社会主义等。[2]这些学说充其量只能称为潜科学、前科学形态的社会主义理论,都未能达到科学的形态。他们从经济、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尖锐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确信资本主义必然为新的美好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并拟订了社会改革方案,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但这些思想和理论都属于他们那个时代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的反映,而且基本都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从“人类的理性”和“永恒的正义”出发,属于对那个时代的现行社会制度的一种反叛,既缺少科学的理论基础,又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不可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能发现变革这种社会制度的现实力量。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谴责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都只是建立在道德评价和良好愿望的基础上,不懂得社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不懂得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暴力革命,提倡阶级合作,并寄希望于社会统治者的恩惠,因此找不到新社会代替旧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他们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又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理论前提,继承和吸收众多思想家们的理论并进行科学化改造,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进行系统整合,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学说科学化的最高成果。[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首要的一点就是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早在 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向全人类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运动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资本主义同一切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这种两重性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并且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态:不仅表现为资本主义从先进向落后的转化,而且表现为它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由于受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支配,“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些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的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5]作为一种私有制度和剥削制度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决定了的。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变化的总趋势,就是资本关系的社会化使社会财富更加集中到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表现,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不治之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和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愿望的实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无产阶级在实现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正是有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和发展。160多年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进行了波澜壮阔、不屈不挠的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中国近代史的结论
1.特殊的历史条件排除了中国走西欧资本主义老路的可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社会形态,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逐步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6]。近代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排除了中国走西欧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7]要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就必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即不仅要打倒封建主义,而且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种革命,虽然还是民主革命性质的,但就它要消灭在中国的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官僚资本来说,又带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因而在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方面就大大不同于西方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为了把握中国客观的历史趋势,正确抉择中华民族的解放道路,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做了艰辛的探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 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至 1864年天京沦陷,历时十四年的太平天国农民大革命,是被封建统治者联合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共同镇压下去的。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实行的变法维新,是想走日本“明治维新”的建立民主立宪的道路,即不经过彻底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发展成为近代的工业国家。事实证明这条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变法不过百日就宣告失败。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在下层群众中爆发的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虽然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任务,但是,由于这个运动是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自发的农民革命,因而也就没有能力把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同反对封建主义、争取文明进步的任务结合起来,解决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这个历史课题。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没有达到在中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基本目标。虽然皇帝换成了大总统,但中国却仍然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此外还有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救国主张,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下,根本谈不上发展教育,实业救国也同样只是一种空想。通过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使中国独立和富强的努力,都受到了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百般阻挠和残酷镇压。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人们在中国实现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迷梦,促使人们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解放的道路作出新的抉择。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已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以后,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国家的命运所得出的结论。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8]从此,中国的历史进程,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开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而作出的历史抉择。[9]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准备了条件
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个政权虽然是由人民各阶级参加组成的,但居于领导地位、起领导作用的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它执行的是无产阶级的政策和历史使命,因而这就在政治上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剥夺了占旧中国近代企业资本 80%的、具有垄断资本形态的官僚资本,消灭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形成了国家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这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成为当时国民经济中的领导经济,使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上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凭借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权力,我们对外进行了抗美援朝,维护了伟大祖国的独立和安全;在国内,镇压了反革命,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和巩固了 (除台湾等岛屿外)国家的统一,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大团结。这就为实现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奠定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权力,在城市,我们没收了二千八百多个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了外国垄断资本的企业一千余家,并对它们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通过和平赎买的方法和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引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农村,我们发动农民群众,彻底完成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的剥削制度。[10]随着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坚持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因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的社会主义是特指科学社会主义。
三、中国的现实和未来需要科学社会主义
1.新中国成立 60多年来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认为比较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尤其不能带有感情色彩。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且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因此比较社会的优劣,也就是比较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是否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服务。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是优越的,反之则是不优越的。而且适合的程度越高,服务得越好,优越性就越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衡量社会优劣的最终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60多年,是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的 60多年。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粮食、钢铁、水泥、原煤、有色金属等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世界近代以来大国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年均增长速度接近 10%的高速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
衡量社会制度的优劣,不仅要看生产发展的速度,还应看人们生活提高的速度。生产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它的发展速度,还取决于它对社会生产的实效的大小。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为的是取得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生产发展的实效,集中表现在社会成员,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上。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得越快的社会越是优越的,反之则是不优越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得到了根本改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均 GDP从 35美元增加到 3266美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 80%和90%分别下降到 37.9%和 43.7%,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 100元增加到 1717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 50元增加到5153元,人均预期寿命从 35岁提高到 73岁。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免除,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人们正享受越来越宽裕的小康生活。[11]
我们国家还经受住了苏东剧变、金融危机、“非典”、大地震等的严峻考验;我们党加强了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了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激发了 13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了各个阶层的人心,促进了中国各个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的和谐相处。这些事实都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善于应对各种挑战,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
2.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推进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强大生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理想展现出灿烂的前景。但是,毋庸讳言,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是饱受西方列强掠夺和长期战争破坏、积贫积弱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有特殊国情的东方大国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又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因而在前进的过程中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出现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确实也出现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如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贫富悬殊问题、环境恶化问题、社会风气滑坡问题、就业难问题、房价高问题、看病贵问题、腐败现象泛滥与蔓延问题等。面对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的曲折,面对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理论界和社会中有些人怀疑社会主义,迷信西方资本主义,有些人提出搞民主社会主义才可以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人借批判新自由主义,否定改革开放,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失败了,主张从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倒回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能否正确认识前进中的成就与问题,事关国家的前途,社会主义的命运。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尽管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曾经出现过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过度集权、“肃反扩大化”、大党主义及大国沙文主义思想严重等重大失误,但从总体上看成就是第一位的、主要的,问题是第二位的、次要的。[13]然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成就,把建设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说成是“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官僚专制的社会主义 ”,在“更新 ”、“重建 ”、“改革 ”等的幌子下 ,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改变了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取消了苏联共产党法定的领导地位;在体制方面引进了西方的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经济方面要求实行私有化和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从而诱发了政治、经济和民族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在苏东剧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在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力图使我国发生像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那样的和平演变,他们借助经济、科技实力,凭借资本、市场优势,运用贸易、投资等手段,利用报刊、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向我国大肆倾销精神文化产品,进行精神渗透,输出其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努力动摇我国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和社会制度。[14]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也曾多次有人借发展中的问题,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当前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一切要照搬西方的新教条主义“西化论”,主张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民社潮”,主张建立“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新儒家”等,都属于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如果我们抵制不力,任错误思潮滋长,就会搞乱人们的思想,动摇人们的信念,影响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事业。而要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批判国内错误思潮、切实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等的重大界限,[15]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实现共产主义,进入自由王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但是由于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等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由于缺乏可资借鉴的前人经验,由于基础薄弱,由于肩负社会主义建设和清除封建余毒的双重历史任务,也由于长期承受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占优势地位并以种种方式对社会主义进行颠覆、渗透和破坏的压力等原因,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特殊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这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对于顶住各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在全世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95.
[2]周向军等.走进社会主义殿堂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48-52.
[3]魏发辰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论纲[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7-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5.
[6]毛泽东选集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28.
[7]毛泽东选集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79.
[8]毛泽东选集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1471.
[9]范若愚.江流.科学社会主义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67.
[10]范若愚,江流.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74-75.
[1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 2009[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七个怎么看 [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3.
[12]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 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网 2008年 11月 19日.
[13]周新城,张旭.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56.
[14]颜晓峰.划清"四个重大界限"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13-14.
[1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D610
A
1008-8091(2011)02-0092-05
2011-01-20
本文系山东农业大学 2010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立项课题“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刘友田 (1968-),男,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列部书记、副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杨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