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病的临床观察
2010-09-06娄必丹
龚 萍,娄必丹
(1.重庆市大足县人民医院,重庆 大足 402360;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膝关节骨病也称膝关节退行性病、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骨关节病等,是骨科常见病。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是中医学中针灸医学“巨刺、缪刺、远道刺”等理论的近代发展,具有疏经通络、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治疗以局限性疼痛为主的四肢疾患疗效显著,但临床用于治疗膝关节骨病的报道尚少,观察针刺上下肢交叉对应穴对膝关节骨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针刺对应穴治疗膝关节骨病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骨科及针灸科门诊,均查X线示:膝关节骨病。治疗组25例,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50~75 岁,平均年龄(61.76±7.57)岁。 患者膝关节病程1~10年,平均病程(3.92±2.86)年。 X 线分级:Ⅰ级 3例,Ⅱ级17例,Ⅲ级5例。对照组 25例,其中男8例,女 17 例;年龄 50~75 岁,平均年龄(64.80±8.34)岁;病程 1~10年,平均病程(3.96±2.82)年。 X 线分级:Ⅰ级 5例,Ⅱ级15例,Ⅲ级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X线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2001年制定膝关节骨病诊断标准[1]:膝关节疼痛患者有下列7项中的3项:①年龄≥50岁;②晨僵<30 min;③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④膝部检查示有骨性肥大;⑤有骨压痛;⑥无明显滑膜升温;⑦放射学检查有骨赘形成。(2)骨性关节炎放射学病情分级参照Kellgren和Lawrence法分为5级[2]3490级:为正常;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Ⅱ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可疑变窄;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有硬化性病变及明显畸形;Ⅳ级:大量骨赘,关节间隙明显变窄,严重硬化性病变及明显畸形。
1.3 纳入标准
符合膝关节骨病的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放射学病情分级为Ⅰ级~Ⅲ级;年龄在50~75岁之间,性别不限;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1周内未服用其它中西医相关治疗药物或采用相关治疗方法者;没有合并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
1.4 排除标准
外伤、关节损伤等有明确病因导致者;患膝的对侧上肢截肢者,患肢有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危及生命的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同时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等可能影响疗效的药物;骨结核、骨肿瘤、膝关节急性外伤、感染、牛皮癣、梅毒性神经病等影响膝关节者;膝关节积液严重者 (浮髌试验阳性)。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取穴:参照杨占林“十二经临床常用交叉对应取穴表”[3]选取5组位于膝肘关节附近,部位相应、形态功能相似的对应穴组。犊鼻-曲池、阳陵泉-四渎、梁丘-肘髎、阴陵泉-尺泽、足三里-手三里。操作:病人取舒适体位,坐位或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φ0.3 mm×40 mm毫针刺入上述穴位,先针刺膝关节局部穴位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梁丘,再针刺对侧上肢对应穴位曲池、尺泽、四渎、手三里、肘髎。单侧膝关节病变针刺患侧膝关节及对侧上肢穴位,双侧膝关节病变取双侧膝关节及双侧上肢穴位。犊鼻穴向膝内侧斜刺1~1.5寸,曲池、阳陵泉、足三里、梁丘、阴陵泉直刺1~1.5寸,手三里、尺泽直刺0.8~1.2寸,四渎、肘髎直刺0.5~1寸,施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提插幅度(1±0.5)cm,捻转角度(180±20)°,频率80~100次/min,中等强度刺激,至出现酸胀感后行针30 s,留针 30 min。
1.5.2 对照组 只取患侧膝关节局部穴位 (不取上肢对应穴位)犊鼻、阳陵泉、梁丘、阴陵泉、足三里。操作同治疗组。
1.5.3 疗程 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
1.5.4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尽量减少膝关节负重运动。
1.6 疗效评定
(1)疼痛程度评定: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
(2)膝关节功能评分:参照Lysholm和Gillquist膝关节评分标准[5]。
(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评定标准[2]352-353分以下四级。
临床控制:主要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膝关节功能积分值增加≥95%;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关节活动不受限,膝关节功能积分值增加≥70%;有效:主要症状有所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膝关节功能积分值增加≥30%;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疼痛与关节活动无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积分值增加<30%。分别于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 (分,)
表1 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256.60±0.683.02±1.173.68±1.12 n 25治疗前6.64±0.69治疗后2.29±1.03△△差值4.34±0.89*
2.2 两组膝关节功能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积分比较 (分,
表2 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积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治疗组 25 43.84±13.93 73.88±18.30△ 30.04±8.19*对照组 25 43.32±13.33 64.08±17.34△ 20.76±8.03
2.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膝关节骨病属中医学的“骨痹”范畴,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因年老体衰,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热所致,临床症状以膝关节疼痛及膝关节功能障碍多见。
犊鼻、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均位于膝关节附近,属近道选穴,能疏通局部气血,是临床治疗本病的常用穴。犊鼻、梁丘、足三里均为阳明经穴位。《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阴陵泉为脾经合穴,能健脾利湿、疏通经络气血,营卫调和而痹证自愈。阳陵泉为筋会,膝为筋府,针刺阳陵泉有疏经通络,强筋健骨之效。
曲池、肘髎、手三里、尺泽、四渎均位于肘关节附近。《肘后歌》云“鹤膝肿劳难多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寻源流可调停”。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可调理全身气血,有活血止痛、通经活络、疏筋利节之效。尺泽为太阴经合穴,能治疗膝关节活动障碍。《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素问·调经论》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现代医学则认为,人体的感觉神经纤维是通过后根纤维进入脊髓的,后根纤维进入脊髓后大多数止于中间神经元,而中间神经元轴突可跨过中线或止于本节段灰质或发出升降支上下行几个节段后止于灰质,也有些后根纤维可以直接跨过中线止于对侧的后角。针刺后,针刺信息可以通过后根纤维进入脊髓,通过中间神经元跨过中线的轴突或侧支调节对侧同节段内或上下邻近节段内运动或感觉神经元的活动,也可直接作用于对侧后角的神经元,从而对对侧对应部位或远隔部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进行调整。不仅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大脑皮层都是 “巨刺”效应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巨刺”的机制在中枢神经系统是多层次的,其效应的产生是各级中枢整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6];针刺交叉反应点通过机体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局部恶性刺激的切断,使疼痛迅速消除[7],从而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病的有效率。在解剖上,此五组对应穴位也相似,如足三里穴位处有腓神经分布,手三里穴处有桡神经深支分布,“空间构筑共振假说”则认为具有相似的空间构筑,具有功效上的相似,使用时可起到协同作用[8]。由本研究结果可知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病,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原发性膝关节骨病的有效率。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气血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十二经脉上下相通,左右相贯,膝关节局部穴位与肘部对应穴合用,不仅疏调膝关节局部的经络之气,更能通过巨刺、缪刺、远道刺以调和气血、协调上下、沟通左右之阴阳平衡而更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故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病在临床上是有效、可行的。
[1]倪家骧,樊碧发,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70.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349-352.
[3] 杨占林.同经相应取穴法及其临床应用[J].山西中医,1987,3(1):23-25.
[4]赵 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01.
[5]Lysholm J,Gillquist J.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Am J Sports Med,1982,(10):150-154.
[6]解秸萍.巨刺法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28.
[7]彭 鑫,白 鹏.小议《内经》中巨刺、缪刺法的治疗范围[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4):3-4.
[8]李学智.腧穴“空间构筑共振假说”及其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5,41(6):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