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胆清热汤治疗慢性胆囊炎湿热挟瘀证301例临床观察
2010-09-06廖桂香付建民
廖桂香,付建民,朱 佳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慢性胆囊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右上腹胀痛不舒,伴右上背部胀痛不舒、纳差、恶心、厌油腻等。属中医学“胁痛”范畴。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肝郁气滞、湿热内蕴、气血瘀阻所致。笔者运用清热祛湿、疏肝利胆、活血止痛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0例入选患者均为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门诊部病人,符合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完成301例,男性 118例,女性 183例;年龄 18~65岁,平均(47.00±10.78)岁;病程 3月~15年,其中<1 年者 69例,1~3年者116例,3~6年者69例,6~12年者 41例, 大于12年者6例,平均(3.24±3.34)年。病情轻度 73 例,中度 135 例,重度93例。合并胆结石者108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有肩胛区疼痛;(2)有恶心、嗳气、泛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3)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4)胆囊区有轻度的压痛或叩击痛;(5)B超可见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6)胆囊造影可见胆囊结石、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或胆囊显影淡薄等。
1.2.2 中医辨证标准 湿热挟瘀症:两胁持续性胀痛或刺痛,伴右肩背胀痛,口苦,腹胀,发热或寒热往来、口干不欲饮、恶心、纳差,厌油腻,尿黄,大便秘结,或溏泄不爽,胆囊区可有轻度的压痛或叩击痛,舌红或暗红,舌边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涩或弦数或弦滑。症状和体征按轻、中、重分别计 2、4、6 分。
1.2.3 病情分级标准 轻度:总分10~15分;中度:总分16~20分;重度:总分≥21分。
1.2.4 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胆囊炎的西医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兼挟血瘀证者;(3)年龄在18~65之间;(4)已服用其它相关药物治疗者须停药2周以上。
1.3 治疗方法
口服利胆清热汤(茵陈30 g,柴胡10 g,黄芩10 g,郁金、延胡索各 15 g,三七 5 g,豆蔻 10 g,薄荷 5 g,连翘10 g),每天1剂,水煎至150~200 mL,分2次服用,以30 d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
1.4 疗效判断标准[2]
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及影象学检查正常;(2)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疗效指数≥60%,实验室及影象学检查明显改善;(3)有效: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60%>疗效指数≥30%,实验室及影象学检查有改善;(4)无效: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影象学检查无改善,疗效指数<30%。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该方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良好。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分析 (例,%)
2.2 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比较
治疗前积分为(18.90±4.37)分,治疗后为(5.76±3.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49,P<0.01),表明该方对慢性胆囊炎患者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所致,约70%~95%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合并胆囊结石[2]。《景岳全书·卷二十五》说:“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中医认为,胆为中清之府,与肝相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与糟粕,其机能以通降下行为顺[3]。又因肝主疏泻,性喜调达,所以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气郁日久,气滞血瘀,淤血停积;或脾失健运,湿热内郁,疏泻不利等,均可导致胁痛。胆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以清为顺。湿热阻滞,肝郁气滞,均可使胆腑通降失常,使肝失疏泻而作痛。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六腑以通为用,胆腑为病,用药忌黏滞而贵灵动[4]。慢性胆囊炎的治疗以通为主,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活血止痛等,以达到“六腑以通为用”的目的。笔者自拟利胆清热汤,方中柴胡疏解少阳之邪热;黄芩清热以助柴胡和解少阳之邪;茵陈利胆清热;郁金行气解郁;薄荷清热疏肝;三七活血化瘀定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豆蔻行气化湿;连翘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6-7],柴胡有抗炎镇痛,保肝利胆作用,并能增强消化功能;黄芩抗病原微生物,解热、利胆、保肝,对金黄色葡萄菌、绿脓杆菌作用较强,能降低血中胆红素,降低谷一丙转氨酶;郁金保肝、利胆、镇痛、抗菌,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并降低尿内的尿胆原;茵陈利胆保肝、解热,促进胆汁分泌;延胡索有抗菌、镇痛、调节消化系统功能,起健胃作用;三七有抗血栓、抗炎、镇痛、保肝、抗菌等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清热祛湿、活血止痛之效。既有利于抑制胆囊慢性炎症变化,又能解除慢性胆囊炎及结石所致的胆管梗阻,促进胆囊收缩功能的恢复。另外,本病还应控制饮食,低脂饮食为主,以减少胆囊炎的发生。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5-47.
[2]朱培庭,朱世敏.实用中医胆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2-105.
[3]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6.
[4]王联庆,韩建香,宫丽莉.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7,32(2):186-187.
[5]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黄文东医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0.
[6]刘青云.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5.
[7]郭建生.中草药识别与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