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统战工作领导体制调查与分析
2010-08-15湖北省高校统战工作领导体制研究课题组
湖北省高校统战工作领导体制研究课题组
(湖北省高校统战工作领导体制研究课题组,湖北 武汉 430000)
基层统战工作与实践
高校统战工作领导体制调查与分析
湖北省高校统战工作领导体制研究课题组
(湖北省高校统战工作领导体制研究课题组,湖北 武汉 430000)
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统战工作全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统战工作领导体制现状进行调查、了解与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高校统战工作领导体制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统战 领导体制 长效机制
2007年7月,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这是继1994年全国部分高校统战工作座谈会以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校统战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会议强调,“要在建立健全高校统战工作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并指出“建立运转高效的统战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高校统战工作长效发展的根本”,这给高校统战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调查背景
我国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300多所,按管理所辖划分,有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地市院校;按办学性质划分,有国家公立院校、民办高校等。因为地域差异以及规模、性质不同,各高校统战工作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是,因为中央对高校统战工作的政策和要求是一致的,而高校统战工作的范围和任务也基本一致,因此,高校统战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就应该大同小异,遵循共同的规律。那么,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召开已经3年有余,高校统战工作现状如何,新世纪新阶段怎样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更有利于高校统战工作的发展?围绕这些问题,2010年6月中旬,我们成立调研组,对部分高校统战工作领导体制进行了抽样调查,试图对全国高校统战工作目前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一定了解,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高校统战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小型座谈会为辅的方式。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高校统战部,共发放问卷40份,其中湖北省27份,其它省13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3份,回收有效率为82.5%。在回收的33份有效问卷中,部属高校15所,省属高校17所,省市共建高校的市属高校1所。部属高校为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海南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省属大学除深圳大学外,其他16所均为本省高校。调研的高校数量虽不多,但代表的地域较广,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统战工作的现状。
三、现状与问题
(一)上级主管部门不明确,统战管理工作有漏洞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统战工作上级主管部门不明确,有的存在多头管理,有的却缺乏管理。认为统战工作上一级主管部门是高校工委的1所,省委统战部的10所,高校工委和省委统战部的17所,说不清楚的5所。其中,15所部属高校统战工作多头管理突出,如,认为本校上一级主管部门是高校工委的1所,省委统战部的5所,高校工委和省委统战部联合主管的9所。
各高校确认上级主管的主要依据为所参加会议、参与调研和工作指导的主办部门。据调查,过去5年里,参加过省市级以上教育部门召开的有关高校统战工作会议的有17所,没有参加过的有16所;参加过省市级以上统战部门召开的有关高校统战工作会议的高校有30所,占90.9%,没有参加过的3所,占9.01%。由此可见,参加省市统战部组织的活动和会议明显多于省市教育部门。
(二)部属和非部属高校统战工作领导机构及专职干部人员差异明显
目前,高校统战工作领导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统战部单设和统战部与组织部合署办公(有少数高校统战部与党委办公室或与宣传部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调查显示,单设统战部的17所,占51.5%,其中,部属高校13所,占39.4%,占部属高校总数的86.7%;没单设统战部的16所,占48.5%,其中,12所为组织部统战部合署,占合署的75%。其它为统战部党办合署或组织部统战部党办合署或统战部宣传部合署。
统战部门工作人员中,只有1人的2所,2人的11所,3人的12所,4人的6所,6人的1所,7人的1所。其中,非部属院校中,2人以下的10所,占55.6%,3人以上8所,占44.4%。部属院校中,2人的3所,占20%;3人以上12所,占80%,其中4人以上的6所,占40%。部属院校人数多于非部属院校。
(三)部属院校民主党派成员数量相对非部属院校较多
民主党派人数在200人以下的20所,占60.6%,其中,非部属院校的 16 所,占 48.5%,部属院校的4所,占12.1%;200人以上的有13所,占39.4%,其中,非部属院校的2所,占6%,部属院校的11所,占33.3%;400-500人的2所,700-800人的2所,800-900人的2所,2100人的1所,均为部属院校。
(四)高校统战工作经费均列入学校预算,部属院校经费相对较多
调查显示,高校年统战经费为5万以下的11所,占33.3%,均为非部属高校;5—10万的7所,占21.2%,其中非部属的3所,部属的4所;10—15万的5所,占15.2%,其中非部属的3所,部属的2所;15—20万的6所,占18.2%,其中非部属的1所,部属的5所;20—30万的2所,占6%;30-40万的2所,占6%,均为部属高校。
(五)高校党委在制度坚持上存在差异
1、高校统战部长由校党委常委或党委委员担任的不多
《关于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统发[2004]62号)要求,高校统战部长由校党委委员或常委担任,并在任免前征求地方教育工委和党委统战部门的意见。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高校落实得不尽如人意。调查发现,校党委常委担任统战部长的仅2所高校,占6%:部属和非部属各1所,均为组织部统战部合署的部长。校党委委员担任统战部长的高校12所,占36.4%,其中,单设统战部的3所,占9%;组织部统战部合署的9所,占27.3%。在任党委委员的高校中,部属院校5所,占15.2%,非部属院校7所,占 21.2%。
2、定期专题研究统战工作的制度执行不理想
《关于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党委要把统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听取统战部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全校统战工作。但调查显示,25所高校党委坚持得很好,占75.8%,其中,部属院校 13所,占部属院校的39.4%,非部属院校 12所,占非部属院校的36.4%;而8所高校党委近五年来没有专题研究过,占24.2%,其中,部属院校2所占6%,非部属院校8所占18.2%。
在校党委坚持定期研究统战工作的高校,统战部也会定期组织各分党委(党总支)统战干部研究部署统战工作,在校党委未坚持定期研究统战工作的高校,统战部也没有定期组织各分党委(党总支)统战干部研究部署统战工作。另外有些高校不能及时向党员干部传达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调查显示,近5年,召开过专题统战工作会议的高校有22所,占66.7%;没有召开专题统战工作会议的11所,占33.3%。
3、有些高校在各院系没有明确的统战委员
调查显示,高校在院系有明确的统战委员的有25所,占75.8%;无明确统战委员的8所,占24.2%,其中,部属院校1所,占3%,非部属院校7 所,占21.2%。
(六)对现行高校统战工作的管理体制认可度不乐观
调查显示,认为现行高校统战工作的管理体制适应当前高校统战工作发展的19所,占57.6%;认为不适应的有14所,占42.4%。62%的高校认为目前高校统战工作管理体制不顺的主要症结是中央统战部和省市委统战部分管高校统战工作,教育部和省市教育部门分管高校,存在布置任务和检查考核两条线。
四、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对高校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是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党的统战工作15个方面的全部工作,涉及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等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在党的统战工作全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党的统战工作的缩影。”[2](P40)我们党对高校统战工作历来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统战部门、教育部门和高校党委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和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刘延东在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上指出:“高校统战工作出现了良好局面,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是,有些省市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对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统战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中没有高校统战工作内容,统战工作会议不邀请高校参加。在某些高校,仍存在着“统战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少数高校党委甚至把统战工作置于党的工作之外,几年不作研究,不搞宣传,不提任务,不予检查。在一些高校,有的党员干部甚至把统战部当作武装部,把民革与国民党混为一谈,把民进与台湾的民进党扯在一起。这些问题虽然没有普遍性,但在教职工中造成的影响较坏,也充分说明统战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深入人心。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党的统战方针政策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进一步深化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建立健全运转高效的高校统战工作领导体制
建立运转高效的统战工作领导机制,首要的是明确领导。到底谁是高校统战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2004年中央统战部、教育部联合颁发《关于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开创了由各省级党委统战部和党委教育工作部门一起抓高校统战工作的崭新局面。2007年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又指出,省级高校统战工作部门主要是各省级党委统战部和党委教育工作部门一起抓高校统战工作。会议还进一步明确了各省级党委统战部和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具体任务,如,中央统战部与教育部要密切工作联系,形成联系机制,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各省级统战部在有关人事安排工作中,要注意与教育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各省级统战部要着眼于党外人士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与教育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专项规划;省级党委统战部还没有单设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处的要争取设立,以加强对高校统战工作的指导;各省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也应视工作需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在现有内设机构中明确统战工作职能,配备专职干部。显然,中央对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和基本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当前的关键,是要扎扎实实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地党委统战部和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应建立相应机构和管理机制,明确责任,统筹管理,分类指导,共同研究高校统战工作问题,抓好统战方针政策和相关文件精神的检查指导和贯彻落实,保证高校统战工作长效发展。
(三)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统战工作长效机制
第一,加强和改善党委的领导。高校统战工作是高校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关于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党政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要关心和支持统战工作,要明确一位党委副书记分管统战工作。党委要把统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安排一次会议,听取统战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和检查总结统战工作”。要研究建立目标考评体系,把高校统战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有没有统战观念、懂不懂统战政策、会不会做统战工作作为工作评估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二,健全统战工作运行机制。各高校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统战工作网络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一名副书记分管,统战部牵头协调,组织、宣传、人事等有关部门参与,分党委或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任统战委员各负其责,共同配合,校内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组织、侨联、少数民族联谊会、海外联谊会等各群团、各界别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第三,加强统战工作制度建设。各高校党委要建立统战政策的学习制度,把多党合作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海外统战政策、党外人士安排的政策等的学习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学习研讨。高校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加强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把做好统战工作作为重要职责和任务。
[1]刘廷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创新世纪高校统战工作新局面[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4),
[2]丁俊萍,宋俭.高校统战工作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D61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0)06-0042-04
2010-11-01
课题组长:李物让(1952—),男,陕西扶风人,武汉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副组长:向太斌(1950—),男,湖北公安人,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吴菊珍(1963—),女,湖北黄梅人,江汉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执笔人:黄明芳(1966—),女,湖北黄陂人,华中科技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吴楚云(1964—),女,湖北黄梅人,武汉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王临平(1977—),男,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党委统战部民主党派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水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