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视角

2010-08-15闵玉婷焦绍鑫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闵玉婷 焦绍鑫

(1.2.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视角

闵玉婷1焦绍鑫2

(1.2.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结出的理论硕果。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符的实际出发,就是从独立于人的主观之外的客观实际出发,就是从特殊的而非普遍的实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从不断发展变化而非静止的实际出发,坚持从客观事物的整体全局而非局部出发,坚持从必然而非偶然的实际出发。

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术语,是由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它的提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邓小平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1](P1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期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因此,从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内涵的角度来考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坚持这一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实际出发

要做到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首先要明确我们的主体要求和客观实际,我们的客观实际就是我们的国情。邓小平说:“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2](P94)之所以说大,主要指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人多地广,是一个政治大国。之所以说小,主要指我国人均资源少,生产力水平低,尚未实现共同富裕,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对我国国情客观的描述。对我国国情的正确分析和估量,是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前提。1992年,他在南巡时谈到:“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了!”[2](P383)这一谈话,符合社会发展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也符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界定。那么主体要求是什么?主体要求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群众路线的产物,它要解决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实际出发。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从独立于人的主观之外的客观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对立面就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和现代化建设时期都曾犯过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事实证明,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建设中国是行不通的。邓小平说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P143)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2](P382),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在中国改革开放建设事业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和运用,“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2](P63)正是在这一正确认识的指导下,邓小平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分清体制和制度的区别,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了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才能稳步向前。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从特殊的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具有特殊性,没有矛盾的观点,就不可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里的实际是指具体的客观的实际,就是要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坚持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在处理香港回归问题上得到了最好的例证。“一国两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之一,它的提出是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创新。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思想正是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看作是共性、普遍性,它具有原则性、规范性,是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的,而香港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个性、特殊性,从香港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的,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一国两制”思想是中国的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正如邓小平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个新生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做中国特色”[2](P218)。

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3](P44)恩格斯所指的过程,即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存在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由此,这一世界观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孤立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哲学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是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最好写照。

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中国特色,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每一个基本问题和基本原则之中。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对列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同时又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超越阶段的思想的否定。再如对一国两制的提出,邓小平曾说:“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才制定一国两制的政策,才可以允许两种制度存在。没有点勇气是不行的。”[2](P328)这一政策的提出也体现了邓小平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五、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从客观事物的整体全局出发

二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千变万化。政治上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上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科技革命的全面展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面对如此巨变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了形式的变化与发展,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2](P105)邓小平在他的这段话中,点名了时代的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特点的正确把握,邓小平认为世界形式出现了有利于各国人民发展的新局面,而中国发展经济、繁荣富强,就必须迎合时代发展的方向,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这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指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不可以割裂开来看的,因此,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整体,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应,防止和反对以局部利益来损害整体利益的现象;同时也要重视和充分发挥局部的积极作用,注意各个局部的特点和要求。中国作为世界各国中的一员,它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世界的发展同中国的发展成为了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素。

六、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是从必然的实际出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所谓偶然性,就是事物的发展具有不确定的因素——它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它可以用这种形式发生,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发生。而必然性则是不可避免的,必然发生的。因此,对事物的发展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偶然性中把握必然性,避免行为和决定的盲目性。邓小平深刻把握这一哲学命题,提出要善于抓住机遇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机遇,一般认为是有利于主体的偶然性,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是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并且偶然性往往是必然性的外化表现。针对这一点,邓小平认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不仅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发展速度快慢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我国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大政治问题。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对这一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变化,邓小平指出,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是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又一重要机遇。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们都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机遇。要注意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一切从机遇出发,而是一切从机遇内部所反应的普遍的、必然的联系出发。邓小平的历史机遇思想,肯定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它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以新的思想、观点,大胆地创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在客观估量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在对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问题上,不拘一格,顶住压力,不断创新,其大胆突破的勇气和魄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式的发展,值得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去学习。

[1]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B02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0)06-0061-03

2010-11-03

1.闵玉婷(1986—),女,江苏常州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2.焦绍鑫(1986—),男,山东莱州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胡再华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