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摔跤历代名称变迁研究
2010-08-15李翠霞
李翠霞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摔跤历代名称变迁研究
李翠霞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中国摔跤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它的称谓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先秦时摔跤称为角力、相搏、手搏,主要用于军事训练。秦时正式定名为"角抵",开始成为娱乐表演项目。汉代摔跤称角抵、武戏,出现职业化倾向,形成三种固定风格。两晋南北朝时期又称为相扑、蚩尤戏、争交。唐宋时期摔跤活动达到高峰。明清摔跤多称布库、撩脚、撩跤、掼跤,并且进入泛民间化发展阶段。
摔跤 角力 名称
中国古代体育起源最早而久盛不衰的项目,当推角力。角力也就是摔跤,是一种徒手对抗性比赛项目,同时也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竞技活动,最早属于军事训练项目。随着历史的发展,角力摔跤被无数次的封禁,又无数次的盛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直到今日已经演变成为世界六大跤种之一的中国式摔跤,因此对中国摔跤诸多称谓发展变化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研究,同时也有利于对这一传统竞技比赛活动的挖掘与整理。
1 先秦时期摔跤多称“角力”、“相搏”、“手搏”,主要用于军事训练
最早记录角力这一活动的是《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而在《管子·七法》中也有“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但有许多史书中都有一些“相搏”的记载类似角力,如《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二年》中记载:“万怒搏闵公,绝其脰。”这其中的“相搏”被范宁注为手搏。关于手搏《史记·律书》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许多武术史书则认为这个“搏”是手搏或相搏。《汉书·艺文志》“兵技巧”类记有《手搏5篇》,可能是对先秦手搏经验的总结,可惜亡佚了。《释名》记载:“相搏,搏谓广搏以击之也。然举手击要,终在扑也。”这其中“击要”极明显有击打攻击动作,而且其主要目标在于击倒对方这与角力娱乐说有本质的不同,当然由于资料较少这两种说法都不能完全自圆其说,可以说角力在那个时期与手搏其差别不太明显,很可能是混称并用的,还没有严格区分开。习云太在《中国武术史》在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武术》中也提到:“摔跤,也是相搏时使用的一种击法,当时,还没有材料证明已经形成脱离‘相搏’之外的另一项目。”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就是角抵在先秦以前,属于奴隶主贵族用于训练军队的项目,可以说是一种军事体育项目,主要用于军事训练。
2 秦时摔跤正式定名为“角抵”,开始成为娱乐表演项目
秦初角力正式定名为“角抵”,不仅用于军事训练,而且也用来娱乐和比赛,这就是所谓“讲武之礼,罢为角抵”。角抵不仅在民间开展,而且进入宫廷。秦朝时期的角抵只限于摔法,不准拳打脚踢,多以较力为主,也注重摔跤技艺的应用,而且更多地用于娱乐与表演,因此在禁武的秦朝它才不被禁止,反而在民间和宫廷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后世一种延续至今的体育项目。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载:“秦始皇并天下,分三十六郡。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鐻,讲武之礼罢,为角抵。”《汉书·刑法志》中记载:“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为角抵”。裴駰《史记集解》引应劭曰“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角抵。角者,角材;抵者,相抵触也。”《汉书·武帝第六》应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文颖曰:“名此乐为角抵,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无论是“角技”或“角材”都有可能就是较试武艺或技艺,但这些记载都说明角力在战国时期发展成形,而在秦时定名为角抵已经成为一项较试摔跤技艺的表演性项目,并且这种活动还有宣扬武威的性质,而且主要以摔法和体力来进行较量。
3 汉代摔跤称“角抵”、“武戏”,出现职业化倾向,形成三种固定风格
汉初刘邦为恢复民力,倡导简朴,曾一度禁止角抵之戏。史书记载直到了汉武帝刘彻时,由于他的喜好和倡导角抵又开始盛行。《资治通鉴》记载:“武帝元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又载:“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西汉摔跤为“角抵戏”中一项,后摔跤成为“武戏”中的一种,也是人们健身娱乐的的项目之一。
汉朝的角力已形成三种固定风格。其一是赤裸身体的角力。有吉林省集安县高句丽墓壁《角抵图》、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角抵图》和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秦墓出士了一件漆绘木篦《相扑图》上所描绘有角力图为证。其二是着装的角力。有1955年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战国墓发掘的一块《透雕角抵铜牌》为证。其三是戴假面道具的角力。有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帛画《角抵图》为证。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摔跤力有“相扑”、“蚩尤戏”、“争交”等诸多称谓
相扑一词最早见于《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拳搏部》引王隐《晋书》中有:“颖川、襄城二郡班宣相会,累欲作乐,襄城人首责功笃曰:卿郡人不如颖川人相扑。笃曰‘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请使二郡更论经国大理人物得失。’”这其中称相扑为“下技”是说角力非安邦治国之术,但从以角力为娱乐以及襄城人不如颖川人之说来看,颖川(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今湖北省襄樊市)的角力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地之间的比赛也是经常的。
从现在发现的出土文物实证来看有1970年山西省大同市出土的北朝的一个灰砂石砚上的《相扑图》,砚面四周浮雕乐舞,砚面一角浮雕有角抵形象二人,皆长发,体格健壮,搂抱一起正处于难解难分的摔跤状态中。而从敦煌莫高窟290窟北周时期的壁画《相扑图》来看,图中两人赤裸着身体,只着短裤,正互相搂抱扭摔,两旁各站了一人,身着长袍,腰束带,和篦画《相扑图》的形式是一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大混血、大融合、大交流的时代,与此同时,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也随之相互融合。角抵在北方一部分地区,是以“蚩尤戏”的形式流行于时。梁人任肪的《述异记》说:“今冀(河北)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蚩尤戏,可能取材于黄帝大战,蚩尤戏有故事情节,有音乐伴奏,有两两三三相抵的竞技。这种表演形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利于角抵的普及。
5 唐宋时期的摔跤称“相扑”、“角抵”、“争交”,摔跤活动达到高峰
隋文帝曾一度禁止过角抵之戏。《隋书·柳彧传》记载柳彧曾上书称:“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于是隋文帝下令遣散伎工乐人。可到了隋炀帝时角抵又兴盛起来了。《隋书·炀帝纪》也有“角抵大戏于端门衙,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微服往观之”的记载。
宋代的角力也叫相扑、角抵、争交。宋人高承著《事物纪源》卷九载:“角抵,今相扑也。”《都城纪胜》说:“相扑、争交,谓之角抵之戏。”在宋代角抵活动极为兴盛,它不仅是宋廷宴会上的表演节目,也是城市瓦舍极受群众欢迎的项目。《宋史·乐志》记载:“每春秋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第十二,蹴鞠,……第十九,角抵”这些记载中角抵摔跤成了宴会最后的压台节目,可见在宋朝对角抵摔跤的重视程度。此外除了朝廷的三大宴会中有相扑表演之外,在外交宴会中也有相扑表演。《宋史·礼志》记载有:“金国聘使见辞仪。使人到阙筵宴,凡用乐人三百人……相扑一十五人,于御前等子内差。”《文献通考·卷一四六》记载:“北使每岁两至,亦用乐,但呼市人使之。……相扑等子二十一人(由御前忠佐司差)”。由这些记载中反映的情况是其他乐人可以由市井艺人担任,惟有相扑却须由御前忠佐司差遣。内等子平时的训练也十分严格,是十天比赛一次,《东京梦华录·军头司》中记载:“军头司,每旬休,按阅内等子,相扑手,剑棒手格斗。”内等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唐时的“相扑朋”是一种专业组织,可见当时相扑角力依然在皇宫内外非常流行。
宋代相扑活动有两类:一类是平常在瓦舍等平民游艺场所的表演;另一类作为正式比赛。有所谓“打擂”的性质。宋代的相扑比赛是不分重量等级的。以巧智、勇力决胜负,注重方法和技巧。宋代的相扑比赛已有正式的规则,叫“社条”。社条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保证双方公平的竞争,不准施行不正当的手段。在比赛中执行规则的裁判叫“部署”。“部置”在比赛前要向双方比赛者审明规则,可见宋代的相扑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还有一种是以打擂的形式出现的相扑比赛。特别要注意的是宋朝相扑比赛已经不再是一时一地的比赛活动,当时由于比赛的规模和比赛的吸引力已经形成了几个全国性的大型比赛。《梦粱录·角抵》中记载:“若论护国寺南高台峰露台争交,须择诸道州郡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这里所说的“天下无对”,也就是全国性的大比赛,比赛奖品也特别高非一般日杂用品或金银钱物,而是获胜者可“补军佐之职”,也就是从一般平民直升到佐军,成为官家的“内等子”相扑手,终身可以吃俸银。由此可见比赛的规模和观看者人数,以及奖品就知道这是一场全国性的相扑好手选拔赛。
6 明清摔跤多称“布库”、“撩脚”、“撩跤”、“掼跤”,进入泛民间化发展阶段
明代沿用唐宋旧称,以摔跤为角抵,是作为娱乐活动中的一个项目。虽然角抵相扑在宫廷、民间又有所恢复,但是因为拳术在当时有了很大发展。削弱了相扑角抵的重要地位,所以击、摔结合起来的相扑,始终没有恢复到唐宋时的盛况,因此在明朝有关古籍的记载中对相扑的记载少之又少,已经远没有宋朝那样详细和频繁了。因此可以说在明代角抵在军队和民间有开展,而宫廷和贵族府邸中的角抵活动则远远不如宋元时期。
明代摔跤不仅在民间普遍流行,而且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摔跤技术的机构。明朝历史年间曾出版《万法宝全》一书。书中绘有有摔跤图样。明朝皇帝把摔跤列为“六御”之内,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手段。《明史·江彬传》记载有:“每专练大内间,以角力戏,帝戎服,与之相传”。作为社会活动的角抵,虽然明朝依然存在,但较之宋代朝廷和民间瓦舍的相扑活动还是相差甚远。
清代由于统治者大力提供摔跤,所以摔跤多有记载。最为著名的就是清人绘制的《塞宴四事图·相扑》一图,图中可以看一大臣围坐一旁,边上还有乐队演奏,图中四人分为两对进行摔跤比赛,都着上衣,边上还有两队跪于地接受赏赐。从图中豪华的阵式不难想象当时摔跤场面的激烈和气氛的活跃。《塞宴四事图》中的摔跤表演属蒙古族的摔跤,方式有二,一种与现代蒙古族摔跤同,穿“搭练”,除双足外,身体任何部位着地为负。连胜十人为最佳,共分五等,赏赐不同。另一种以两肩着地为负,类似今天的国际摔跤。
[1]刘秉果.插图本中国体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林伯源. 中国武术史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3]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4]编写组.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5]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8.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沣西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39.
[7]苏学良,李宝如.京跤史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8-9.
[8]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156-157.
[9]赵 岷,李金龙,李翠霞.中国摔跤文化的历史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8(6):33-36.
[10]金启倧,凯 和.中国摔跤史:摔跤的源流和演变[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11]王金玉.中国式摔跤[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Wrestling Names in Past Dynasties of China
Li Cuixia
(P.E.Schoo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 037009)
The wrestli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especially its various names in different dynasties.To illustrate this,the study finds that in original-Qin dynasty,the wrestling was called as JiaoLi,XiangBo or ShouBo,which was mainly trained in military field."JiaoDi"was the formal name in prevailed performance of Qin.But it was called JiaoDi or WuXi and formed 3 professional styles and came into professional players.Later in Two-Jin and South-north dynasties,it was called XiangPu,ChiYou game,and ZhengJiao.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wrestling reached its peak.It had been popular named as BuKu,LiaoJiao and GuanJiao in Ming,Qin dynasties.
wrestling JiaoLi name
G85
A
1004—5643(2010)06—0071—03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立项,课题编号:QZ-09027。
李翠霞(197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