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手术期全程护理干预防治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

2010-06-01严小芳张群花

中国药业 2010年7期
关键词:尿崩症鞍区垂体

严小芳,张群花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0010)

鞍区肿瘤因其部位特殊,手术常损伤垂体柄和视丘下部,导致术后尿崩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因未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而出现难治性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针对鞍区肿瘤围手术期的全程护理,特别是做好术前评估、术中经历、术后观察,协助医生,预见性地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有助于降低鞍区肿瘤术后病死率、致残率。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鞍区肿瘤患者72例,从护理角度探讨了围手术期术前评估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为鞍区肿瘤全程护理尤其是预见性护理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2例,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16~64岁;以头昏、头痛等颅内高压症状起病18例,以视力视野障碍起病26例,以内分泌功能障碍起病28例;术前头颅CT及MRI检查提示,垂体腺瘤42例(肿瘤直径2 cm以内9例,2~4 cm 15例,4~5 cm 13例,大于5 cm 3例),脑膜瘤12例,颅咽管瘤12例(膈下型2例,膈上型6例,室内型3例,室内室外型1例),其他肿瘤6例(包括鞍区脓肿1例、生殖细胞肿瘤2例、视交叉胶质瘤2例和错构瘤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无尿崩症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诊断检查结果一致。

1.2 手术方法

经蝶入路26例,经翼点入路32例,经胼胝体入路4例,额下-纵裂-终板入路3例,经胼胝体/侧脑室或三脑室入路5例,立体定向穿刺P32注射2例。

2 结果

2.1 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72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尿崩症者31例(43.06%);水电解质平衡紊乱27例(37.50%),其中低钠血症18例,高钠血症9例;血糖明显升高5例;高渗性昏迷2例;偏瘫7例;出现精神症状及神志改变(烦躁、兴奋或淡漠、昏迷)13例;上消化道出5例;视力减退7例;垂体功能低下9例;死亡2例。未发生并发症者19例。术前因素与尿崩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发生的相关性见表1。结果表明,肿瘤性质、大小,内分泌、视野、术前电解质改变以及手术入路方法与术后尿崩症的发生密切相关(P<0.01)。

表1 术前因素与尿崩症、电解质紊乱发生的相关性(n=72)

2.2 护理要点

2.2.1 术前评估及预见性护理

鞍区肿瘤以垂体腺瘤最常见,颅咽管瘤、脑膜瘤次之。鞍区肿瘤主要侵犯视通路、视丘下部、三脑室及海绵窦等,而手术入路目前多采用翼点入路以及经口鼻蝶窦入路,少部分经胼胝体/侧脑室或三脑室入路。由于肿瘤位置特殊,所经入路常涉及视通路、视丘下部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相对其他部位手术多且复杂,并直接与预后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术前症状和体征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肿瘤性质、大小,术前神经体征、内分泌的改变,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发生程度密切相关。

以往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诊治,护士多处于被动状态,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重视、主动配合和协助医生,充分发挥护理在临床中的作用,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针对鞍区肿瘤手术,不但要求护士熟悉鞍区肿瘤的相关知识,如鞍区肿瘤解剖、鞍区结构毗邻关系、鞍区周围脑功能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还要求掌握鞍区肿瘤围手术期全程护理相应知识,充分认识和理解鞍区肿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提高护理质量。特别是在围手术期全程护理过程中,应从术前准备开始,从护理角度认真做好术前评估,了解患者原发病病史、术前临床症状及体征和影像学检查,预见性防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放在首位,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既要做好一般护理和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又要查看和详细纪录术前各项检查结果,认真分析,制订周密的护理计划,提早做好相应护理对策和处理措施,尽可能减少各种手术并发症对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再次打击,促进患者的及早康复。

2.2.2 术后护理要点

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有颅内出血、垂体柄、视丘下部损害、垂体功能低下和视力视野障碍,其中尿崩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最常见,也是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鞍区肿瘤术后护理也是整个围手术期护理的关键和重要时期,要求护士术后及时询问手术医生,了解术中手术情况,查看手术记录,对比术中、术前及术后几小时内相应生命体征、电解质和尿量变化,并结合术前评估,分析相关资料,协助医生动态把握病情,以利于预见并发症。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重点观察24 h意识、瞳孔、神经体征和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态监测,若出现精神异常和意识状态的改变,如烦躁、意识模糊、嗜睡等时应及时请示值班医生,急查头颅CT无异常发现,排除颅内情况。

定期监测尿量和血及尿中电解质浓度:术后还应进行有关血液、尿液的化验检查,主要包括电解质浓度、尿比重、血液pH的测定,准确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每小时尿量,以便及早发现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及程度。护理人员应掌握尿比重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3 常见并发症的认识与护理

尿崩症为医源性损伤垂体柄所致,护理的重点在于尿量观察。当患者的尿量大于400 mL/h或成人大于200 mL/h,或大于150 mL/h连续24 h以上,提示尿崩症发生。应着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生命体征、皮肤弹性及意识的变化,保证静脉输液通畅;鼓励患者多饮水,特别是加盐开水,禁止摄入含糖食物。对中度、重度患者,可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或口服、肌肉注射醋酸去氨加压素。还可应用垂体后叶1~5 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以5~20滴/min泵入,根据尿量及尿比重情况调整垂体后叶的浓度及速度,并口服卡马西平及醋酸去氨加压素片(弥凝),控制尿量在200 mL/h左右。

电解质平衡紊乱包括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钠血症或高钠低钠血症等,常伴随尿崩症,因此对有尿崩症的患者宜予高度重视[3]。术后应立即复查电解质和每12 h测量1次,根据血钠的水平调整补钠量。对于低钠血症,能经口进食者,可进行针对性饮食护理,鼓励患者进食含盐较高的食物;由于患者多伴有血容量不足,可通过静脉通道快速补足血容量,提高血浆渗透压,以改善微循环。一般补液量以出入量平衡为准则,补钠量根据缺钠程度而定,同时给予保钠激素治疗。对于高钠血症,可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补液,鼓励意识清醒的患者采用少量多次口服大量温开水,昏迷患者每2 h经胃管注入温开水200 mL,并限制钠的摄入量。对于电解质平衡紊乱患者,应根据血压、血容量、尿量、血钠、尿钠及尿比重确认是一般的,还是严重的、不可逆的。尤其是对于低钠血症者,应区别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LADH),还是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两者的治疗措施差异很大。

3 结语

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充分了解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环境等信息,有助于并发症的预见和防范;术后及时了解术中情况,结合肿瘤的发生部位、手术入路,熟知其神经功能及功能损害后的症状,可以使护理观察更具有针对性;术后规范化的、动态的生命体征、神经体征以及尿、血电解质等病理生理的监测,以及高质量的全程护理是提高鞍区肿瘤手术疗效、防止并发症、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

[1]朱贤立,张方成,赵洪洋,等.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90-93.

[2]鲍 刚,陈 伟,宋锦宁.鞍区肿瘤手术后尿崩症及水钠失衡紊乱的临床分析[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20):1 898-1 899.

[3]曹松海.重症颅脑损伤和垂体瘤术后低钠血症的观察及护理[J].江苏大学学报,2003,13(3):282.

猜你喜欢

尿崩症鞍区垂体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突然尿量异常增多,可能是尿崩症
突然尿量异常增多,可能是尿崩症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MR检查方法及其表现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尿崩症的特点及诊断工作探讨
合并颅内钙化的渴感减退性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