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的变革与发展

2010-03-30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竞争力

邓 青 牛 静

摘要:媒介融合作为产业融合的主要内容,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传媒组织、传媒业务与功能、传媒报道形态等的融合。我国传媒业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通过具体的措施消减这些障碍,可以使传媒机构通过媒介融合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关键词:媒介融合 报道形态 制度壁垒 竞争力

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业、传媒业、出版业、计算机业等产业间的边界不断模糊或收缩,产业融合成为一种趋势,而媒介融合是产业融合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从报刊与网络的融合,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和电信三个产业的融合,媒介融合已经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跨越,并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

传媒业进行媒介融合的形式

“媒介融合”的设想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伊契尔·索勒·普尔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中将“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称为“媒体融合”,主要有两种形式:“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最初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多集中在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媒介之间的边界不断地消解,出现内容、网络、渠道的相互融合,使传媒业内部呈现出以“融合”为特征的发展态势。媒介融合有多个层面的含义,结合国内外传媒业的现状,其主要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不同传媒组织的整合。1996年至2001年间,我国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在政府力量的指引下形成,其整合后的传媒集团并没有发生理想的融合效应。如今的传媒组织整合却是在技术力量的推动之下进行的。2002年3月的北京“千龙网”首次以产业的形式实现了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的融合,随后上海九家单位联合成立的“东方网”,广东报业集团与广播电视、出版单位联合打造的“南方网”,都成功地实现了跨媒介的传媒组织的融合。当今美国较大规模的近30家企业集团,都融合了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音像、出版、电影等多个传媒组织在内。复合多元化的经营使企业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补性极强,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媒介集团的综合竞争力。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实现资源重整,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化竞争为合作,结果就能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

传媒业务与功能的融合。媒介融合不仅指传媒组织的融合,也包括媒体之间相互借鉴传播方式,从而实现传媒业务和功能的融合。2009年1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这一通信技术支持手机提供无线上网、视频电话、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告、手机广播等多种信息服务,可以预见3G时代的到来将加快互联网与手机的融合,实现移动网络化和网络移动化。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与产品延伸是传媒业务融合的主要形式。此外,传媒组织也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对不同媒介的传播手段在一个数字化平台上进行整合,以提升竞争力。在功能和业务层面上,不同媒体之间相互借用,以实现共同发展。

传媒报道形态的融合。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工作者不再强调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独立性,而是注重内容的整合,从而引起报道形态的变化。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需要整合多种形态的内容产品,使用丰富多样的新闻信息传播符号,如借助图像、文字、视频等,将新闻文体和新闻表现手法整合在一起,使新闻事件的表达呈现出多样性、立体化的传播效果。报道形态的多元化提高了新闻信息整合加工水平,延伸了媒体的传播影响力。

媒介融合中传媒业的发展障碍及对策

媒介融合给我国的传媒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传媒业可以利用媒介融合的机遇寻找新的盈利点,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然而实践中传媒业的发展是谨慎又缓慢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因素。

制度壁垒的抑制。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的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和收缩,三大产业的内容生产、传输平台和接收终端不断走向融合,传媒业正向一种新的产业业态转化。这是一场全新的产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制度以调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冲突。然而,由于我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都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对于这类传媒的规制与一般产业有所区别,如报纸虽然可以进行采访报道,但却不可以办电视台、广播台。此外,绝大多数的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报道权,同时也不允许兴办电视台、报纸。在这种情况下,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多媒体平台往往无法搭建起来,至多成为报纸加网络或电视加网络的简单模式,这抑制了我国传媒业的纵深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在的媒介产业异地扩张规模都不大,而且体现出异地重复建设的弊端。

在多元化的产业融合中,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性壁垒被打破,政策性壁垒需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宽。一是要清晰地界定传媒业,即报纸、广播、电视的属性。我国现在传媒业的定位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角色冲突。按地域划分、有等级差别的传媒业无法进行市场化运营,无法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需要对这种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打破现有的新闻体制区域限制和行业限制,推动现有传媒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二是要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信等领域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以消除现在管理部门之间权责不分的状况。

盈利模式的单一。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媒业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虽然传统媒体也尝试过短信新闻、手机电视、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形式由于各种原因而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媒介融合形成的新产业链以及衍生出的新的盈利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少。针对已有的媒介产品,建议实行收取订阅包用费、数据库查询费、广告征订等多元的盈利模式。

传媒人才的短缺。媒介融合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革命意味着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此,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布来恩·布鲁克斯曾说:媒介融合就是要实现报纸、广播、电视三种传统媒介和互联网这个新兴的第四媒介的互动……未来的记者将是跨越多媒介的“多面手”。媒介融合要求传播者不仅要掌握新闻业务知识,还要精通电脑、网络知识,可以交叉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传播者不仅要完成采访任务,还需要进行文字报道,或者进行视频编辑,成为一个全能型的新闻工作者。然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如何解决融合后传媒业的人才紧缺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现有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使报纸记者学习视频制作、影像编辑等;二是对现有的新闻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为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服务。

媒介融合下传媒业的发展前景。不同的媒介进行融合,传媒产业的市场更为扩大,媒体市场的参与者也会随之增加。媒介融合下的传媒业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两种媒体联盟的形式,或者以三合一、几合一的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制作成适合不同媒介的产品,并对媒体业务、报道形态等进行整合,进行系统化运作,以更为务实的新闻操作方式,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带来优质的新闻业务,创造利润,通过获取更多的资源来降低成本,由此而实现成本领先和与众不同,使传媒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国际新闻界》,2006(5)。

2.刘寒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4)。

3.关梅:《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其应对》,《新闻爱好者》,2008(3)。

4.陶喜红:《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新闻窗》,2007(3)。

5.王栋、陈向军:《传统报业向数字化转型》,《关键认清战略方向》,2007年1月30日,http://www.cdnl.org.cn/system/2007/01/29/010003655.shtml

6.《聚焦媒介融合和公共新闻——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Brian Brooks教授系列讲座》,《国际新闻界》,2006(5)。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竞争力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开拓进取 提升设计院核心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第三次浪潮”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与转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