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评论如何坚守公共精神

2010-03-30李煜秋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时评公民

李煜秋

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最先由阿伦特提出,其思想直接影响和启发了哈贝马斯,后来为哈贝马斯所发扬光大,并从1962年以来对“公共领域”的含义不断作出修改,于1998年在回答景天魁先生的提问时,又作出了这样的概括:“(公共领域)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周报、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无所不包:聚焦点由艺术和文学转到了政治。”①

诚然,公共领域主要是“通过理性对话的方式,在媒体与公众间建立互相促进的合作关系,在媒体与政治权利间建立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同时把民众的观点整合为公共舆论,在面对政治权利的时候扮演独立的公众代言人的角色”。②

哈贝马斯的概括再次提升了媒体公共领域中的新闻评论的价值意义。尤其对于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新闻评论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由于一向集中的公共权力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被逐渐分化,而权力的下放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与合理配置,同时也需要作为可以直接表达和沟通的载体的新闻评论发挥公共精神,来协调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以促进新时期社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利用新闻评论引导、培植公民的公共精神已被提上议程。

时评这种并不陌生的评论形式,在新时期民主建设发展、国家舆论环境有所宽松的条件下,应媒介市场化的需要再次焕发生机,一时间风起云涌,各类媒体争相开发这一领域,使其成为同行竞争的重要利器。不可否认的是,时评在对新闻信息深化的基础上,在提供公共舆论、培养公共观念、体现公共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媒介市场化的作用下,其同质化现象也逐步凸显出来:一些时评作者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淡忘了时评的本质、放弃了时评的质量,影响了时评公共精神作用的发挥。随着“公民写作时代”的到来,许多人投身时评写作,一些时评写手为达到利益最大化,不惜以牺牲时评质量为代价,同篇时评向国内各地投稿,相同的文章充斥着国内各大媒体时评专栏,地方报纸时评的同质化现象和网上时评的同质化更为严重,报道评论大同小异,有的文章以不同的题目、同样的内容被转载很多次,严重影响了时评的有效作用,更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一种侮辱。

再次繁荣的时评面对市场化的诱惑洪流,应如何坚守公共精神,实现时评功能呢?以下将以新闻评论的公共精神为基础,探讨关于克服“同质化”时评的策略问题。

多方面关注公共事务

公共事务是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性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开展。在改革开放促发展的社会转型中,我国政府由包揽一切公共事务的全能型政府的旧格局逐渐转向有限责任的服务型政府,这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建设转变、单调的社会生活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相联系的。

由此,我国公民的价值观由一元转向多元,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自由空间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一方面公众思维与视野的开放拓展促使时评跳出了政府掌握评论话语权的局限,更多地关注除政府以外的公共领域;反之,时评的论题多样化进一步促进了公民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和公共精神的养成。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公民就业压力、社会公共安全、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道德伦理问题等的频发,而这些问题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何引导公民理性应对这些社会问题成为新闻评论的重点话题。这样看来,时评作者的选题范围如此宽泛,而并非无料可写、无题可评,以至于需要在各种媒介中刊发一样话题的时评,这样从源头上局限了公共事务的讨论范围,也有失当代时评的丰富性。

多视角切入公共论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已经进入突发性公共事件高发期,如何应对这些公共事件已成为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各种媒介对于建立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报道机制作出了有效的尝试,与之相应的新闻评论也正在朝着满足受众意见需求的方向发展着。

如发生在2009年年中的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将大众的视线一下转移到了公共交通安全的话题之上。为还原事实的真相、稳定公众的心态,各大媒体都在积极关注此事,各种评论文章层出不穷,其中大多数都集中在对于相关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对各地公共交通安全系统的排查的焦点上,再次提醒大众乘用公共交通时应该禁止携带危险物品,并普及了人们在车上遇到突发事件时使用“安全锤”等方法的自救措施。然而这次的事件带给我们的并不应仅仅是安全自卫知识的查漏补缺,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剖析这次公共突发事件。如《中国青年报》的评论《真相还是谎言:媒体峻急追问下的罗生门》,这篇文章从一名目击者的谎言切题,联系“罗生门”这个真相扑朔迷离的代名词,引出了对真假、是非、善恶等的讨论话题,并在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华南虎事件”,以引起公众的深入思考。

同一事件不同的切题方法,引出的是对公共事件更深入的思索,时评作者苦心经营的缘由是为了让冷静下来的人们有所深思和体悟,进而引发人们对于人性的自我审视,引导事件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

多维度宣传公共人物

所谓公共人物,就是指那些在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并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物。因为他们热心参与公共事务,频繁活动于各领域中,这让他们名声大噪,影响力也就随之增强,特别是这个开放而又复杂的时代给予了他们更为宽泛的活动空间。正面的公共人物让人们奉为楷模,他们在公共事务活动中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公众,并且关系到社会的公共利益,这对于培植公民的公共精神起着正面的推动作用。

公共人物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有关他们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相关时评也随处可见,但这仅仅局限于他们的公共形象,换言之,我们熟悉的只是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他们,而对于处于私人领域的公共人物形象知之甚少。

事实上,一旦成为公共人物,他们的私人领域也就不再完全私人了,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公共人物的私人领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挖掘私人领域也成了媒体竞争的焦点。央视《新闻联播》“王牌”播音员罗京老师去世的消息在公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各媒体对于此事的报道评论也相继而来。“这张‘国脸,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张刻度盘,他已经生长在很多人的生活里……他的价值,不仅在于脸,还在于声,更在于人。”③这让他已成为许多观众尊敬并爱戴的人物,但由于他低调的为人让许多人感到陌生,所以关于他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挖掘也就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借助楷模、弘扬精神、影响民众,各种媒体基于此刊登了一系列积极正面而又感人肺腑的时评,让罗京这位公共人物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很多媒体无法把握好“度”,一方面造成了对公共人物的权益伤害,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正是由于公共人物的言行品德的敏感影响力,才应将积极影响为前提的适度挖掘作为当下媒体的宣传准则。

辩证地引导社会思潮

选择反映时下社会思潮的论点论题进行评论解读,将促使这种社会思潮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也对公民公共精神的培植产生积极影响,更对公民独立思辨的能力起着不小的促进作用。

人们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冲浪,接触到的大多以正面积极的时评引导为主,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审美疲劳”。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社会思潮也不例外,特别是影响到全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作用有正负两面。“人肉搜索”早已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一旦事情的发生引起了网友的注意,接下来引发的可能就是对当事人的“人肉搜索”,不论事情大小好坏,你都可以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这种舆论形式将真、善、美与险、恶、丑在镁光灯下暴露无遗,帮助到了某些弱势群体,威胁到了某些霸权人士,许多媒体都站在支持“人肉搜索”一方进行评论,殊不知,滥用这种搜索形式也给许多无辜者造成了诸多的不便,时评《对“人肉搜索”立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文在此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对于其负面影响介入论辩,从理论上进行分析阐述,纠正指导,辩证地看待问题、理性地引导思考才应是新时期时评坚守公共精神的主要渠道。

注 释:

①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社会学研究》,1999(3)。

②彭立群:《公共领域与宽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③杨禹:《新闻主播罗京之逝是一次不期而至的民调》,《中国青年报》,2009年6月9日。

参考文献:

1.苏雷、李彦华:《论突发事件中新闻评论公共性的实现》,《新闻爱好者》,2009(1)。

2.杨于泽:《真相还是谎言:媒体峻急追问下的罗生门》,《中国青年报》,2009年6月16日。

3.尹焕霞:《新时期时评运作中的五种意识》,《新闻知识》,2008(2)。

(作者为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时评公民
论公民美育
时评的一般思路
公共事务概念分析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党建时评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