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蛤蚧的辨析

2010-03-21邹爱英孟庆安

天津中医药 2010年6期
关键词:鬣蜥蛤蚧伪品

申 琳,邹爱英,孟庆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剂师,天津 300150)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味咸,平,入肺肾经[1]。治疗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等功效显著,被视为名贵中药品种。作为重要的药用动物,其名在汉代就有记载,应用于临床,可上溯至宋代。李时珍《本草纲目》[2]中记载蛤蚧补肺气,助阳道,补可去弱,定喘止嗽,功同人参;益精血,助精扶羸,疗肺痈消渴,功同羊肉。正因于此,随之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养生观念,社会上有大量人在服食蛤蚧进补,而其药源逐渐匮乏,造成供不应求,市场上亦出现了很多混淆品。笔者将在蛤蚧的真伪辨识和使用等方面作一探讨。

1 蛤蚧的鉴别[3-4]

1.1 品种鉴别 由于蛤蚧伪品较多,又存在人为的在性状和名称上的故意混淆,如前面所提到的“血蛤蚧”,就是蛤蚧的伪品之一红瘰疣螈。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于蛤蚧还需详细鉴定。

1.2 性状鉴别

1.2.1 快速鉴别 蛤蚧的伪品很多,有壁虎科壁虎、多疣壁虎,鬣蜥科动物喜山鬣蜥、蜡皮蜥,蝾螈科动物红瘰疣螈等。如需鉴别首先要熟悉正品蛤蚧的特征,其特征如下。

全体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 cm,头颈部约占1/3,腹背部宽6~11 cm,尾长6~12 cm。头略呈扁三角形,两眼凹陷成窟窿,无眼脸,口内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颌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进口的红点蛤蚧多为砖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呈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有五趾,除第一指趾外,均具爪,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面具吸盘。尾细长而结实,几与体长相等,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不甚明显的6~7个银灰色环节。全身密被类圆型微有光泽的细鳞,质坚韧,气腥,味微咸。

如果一品种与正品只是尾部相似,其余如疣鳞、犬齿等不同,即可判定它是蝾螈科红瘰疣螈;若尾较体长的2倍则定是鬣蜥科的蜡皮蜥;若只是吻鳞与鼻孔相同,而且具有犬齿那么则是喜山鬣蜥。

1.2.2 尾部鉴别 由于蛤蚧原生尾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蛤蚧以对出售,不以重量出售,故不法商贩经常将正品蛤蚧的原生尾截去另卖,而以再生尾或假尾充数。其鉴别如下。

正品尾部:细长而结实,扁圆形,上粗下细,中部可见骨节。密被类圆形微有光泽的细鳞,色与背部同,有不甚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数条,尾与体部近等长。

再生尾部:粗短而结实,再生处有结节状痕,骨节不明显,密被类圆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无银灰色环带,尾较短。

伪品尾部:肥厚无骨,或干缩细短,常有弯曲,再生处有结节状痕,密被细鳞,环带或有或无,沸水泡之,自结节处松动,可将尾部抽出。

1.3 显微鉴别 正品蛤蚧的粉末呈淡黄色或淡灰黄色。鳞片近无色,表面可见半圆形、类圆形隆起,略作覆瓦状排列,布有极细小的粒状物,有的可见圆形孔洞。皮肤碎片淡黄色或黄色,布有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横纹肌纤维多碎裂。侧面观横纹呈平行的波峰状,横断面常呈三角形、类方形。骨碎片里不规则碎块,表面有细小裂缝状或针孔状孔隙;骨陷窝呈裂缝状、长条形,多同方向排列。横纹肌纤维暗带呈“V”字型,具油滴。

1.4 理化鉴别 正品蛤蚧的乙醇提取液或酸水提取液加入生物碱试剂硅钨酸,碘化铋钾或碘化汞钾等,均有沉淀反应。

2 蛤蚧的药用

2.1 药理作用[5]

2.1.1 传统观点 蛤蚧属阴,入手太阴、足少阴经。能补水之上源,使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亦自通也。所以蛤蚧主肺劳咳嗽日久、淋沥,皆肺肾为病者。

若为风寒外邪所致咳嗽者,或有实热病症者则不宜用。

2.1.2 现代研究 动物实验显示,蛤蚧的醇提物具有雌激素和雄激素样作用;蛤蚧的醇提物对乙酰胆碱所致的豚鼠哮喘有明显的平喘作用;蛤蚧的醇提物在动物实验中还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延缓衰老作用和抗炎作用。而蛤蚧的水煎煮液则没有明显作用。据上所述,服用蛤蚧需根据自身病症,并通过正确的服食方法,而不能人云亦云的胡乱进补。

2.2 毒性

2.2.1 传统观点 “雷公曰……去甲上尾上腹上肉毛毒在眼……勿伤尾效在尾也;海药引岭外录云……药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日华子云无毒……合药去头足鳞……”[3]

晚清医家郑肖岩曰:“今市肆有一种红点蛤蚧者,有大毒,万不可服用,用者须拣尾全者,细验皮色,有无红点,方可入药。”[4]

2.2.2 现代研究 据眼及脑的急性毒性实验表明,高于成人剂量25~200倍剂量下,实验动物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5]。据考,广西产地有不去头足食用蛤蚧的习惯,治小儿滞食,每次1~2只,从未见不良反应,产地加工时亦不去头、足或眼,只在浸酒时才把眼睛除去(也有不去的)。而当地老药工认为,去眼浸酒只是为了药酒的颜色好看(黄绿色),并非去毒之意。说明传统观点认为蛤蚧有毒的说法是错误的,而《日华子本草》云其“无毒”是确实可信的。

民国初期广东医界著名人物程登瀛借旅居暹罗(泰国)之便,对红点蛤蚧进行实地考察后证实红点蛤蚧无毒[6]。解放后的各种研究也表明红点蛤蚧并无毒性,可以作为蛤蚧的替代品。作为新药源,红点蛤蚧亦在《中国药典》2010版中有所描述。

[1]国家药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23-323.

[2]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四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392-2392.

[3]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政类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7-19.

[4]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M].上海:世界书局,中华民国廿三年:1374-1375.

[5]张 继,彭继烽,徐纪民.蛤蚧本草考证雏议[J].首都医药,2007,17(1):46-47.

[6]袁经权,李 力.黑点蛤蚧与红点蛤蚧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2008,22(9):1437-1439.

猜你喜欢

鬣蜥蛤蚧伪品
陆鬣蜥妈妈顶呱呱
Piercing Eye
海鬣蜥
蛤蚧养殖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白及粉及其混伪品
海鬣蜥出的超级大谜语——饭局的诱惑之红石蟹
电子舌技术鉴别川贝母粉及其掺伪品
应用rbcL条形码鉴别高良姜及其伪品大高良姜
蛤蚧人工养殖技术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