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

2010-02-10李雪苓韩宁林陈双萍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3期
关键词:内经中医学素问

李雪苓 韩宁林 陈双萍 王 凯 范 泉 王 琥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31)

古医籍《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而“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伴着新的健康理念“治未病”更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将成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所谓中医“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即突出着重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以及病后防复止遗,是防于疾病未复发、后遗之时。

1 未病先防

1.1 调摄精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可见,中医学早就认识到调养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由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可影响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枢·百病始生》亦谓“喜怒不节,则伤脏”。故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正气内虚,易感外邪而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相反,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血调达,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

1.2 加强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应用“导引术”和“吐纳术”来防治疾病。东汉名医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动作来作防病健身的运动。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治未病,其在《抱朴子·地真》中提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迫于既逝之后”。随后,健身方法日益发展,创制了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也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总之,加强锻炼,持之以恒,促使血脉流通,关节灵活,气机调畅,形神合一,就能够收到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的效果。

1.3 四时合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四季的起卧作了详细的论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之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谓“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故能寿蔽天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法于天地”,“分别四时”,“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所以,四时有序是保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医学对起居十分重视。以上论述说明,人的起居,应符合季节、气候的变化,体现了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如能顺四时之序则诸病不起,逆四时之序则百病丛生。

1.4 合理饮食 “五谷为养,五谷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治未病”,就是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全面,以增强人体自身免疫能力和防病抗邪的能力。饮食关乎人之康寿与疾病。《金匮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唐代孙思邈云“食能排邪而安五脏,”并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肯定了食疗有祛病或治疗作用。合理的饮食要求“食饮有节”,即强调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假若饮食起居无规律,而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说明饮食起居对人体的正气强弱有很大关系。饮食有节包括三点:一是节制,即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二是节律,指饮食要定时定量;三是节忌,指要禁口。

1.5 药物防病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药物预防历史悠久,用焚香、佩香囊、香枕、药物沐浴及服药等方法预防多种传染病。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开创了人类用接种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先河[2]。近年来应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常有防患于未然之效。

2 既病防变

2.1 欲病救萌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应该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病前状态”。在“病前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确诊病证。其有可能发展为具有明显症状的疾病,若能及时施治,则可阻止其发展,从而使“病前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如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避免许多危重症的发生。还有一些发作性疾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也可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发作。

2.2 已病防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在诊治疾病时,仅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部位,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传至该处,终止其发展、传变。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应属于治未病的内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此即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故早期治疗可达到易治的目的。《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是说,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以防传变。又如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3]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并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可谓是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

2.3 瘥后防复 愈后防复亦是“治未病”理论另一内容,并且与已病防变和未病先防密切相关。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所以在病后,可适当用药物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以期早日康复,从而避免疾病的复发。否则,此时若适逢新感病邪,饮食不慎,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盛,引起疾病复发。如《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设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示人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作,以收全功。所以,病后调摄,以防疾病复作,亦不失为治未病内容的延伸。其调理的基本原则,一是调理正气,即采取综合调治方法,如精神调养、饮食和药物调理、针灸、气功等以提高人体正气的防卫能力,使机体逐步恢复其有序的平衡状态;二是廓清余邪,疾病初愈,病邪已去大半,尤未尽祛。正如《外感温热篇》所谓“热减身寒者,不可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三是慎防诱因,导致疾病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诱因引动,如新感病邪,过于劳累,饮食不慎,用药不当,精神因素等,均可助邪而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燃,从而引起旧病复发。所以在愈后调理中除注意驱邪务尽,扶助正气外,还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至关重要。

3 结语

从《内经》提出“治未病”开始,标志着中医学的发展已从被动治疗提高到主动预防的水平。疾病是由邪正斗争的相对静止性和不断变化的绝对性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治疗学的一大优势,涵盖了所有未病、欲病、已病各阶段预防为主的思想,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去发掘与探索。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最大的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学方面的潜力,从而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1]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40.

[2]蒲辅周.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9.

[3]叶天士.温热论.见:黄英志.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41.

猜你喜欢

内经中医学素问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