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和CT征象分析

2010-02-10邱学青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1期
关键词:分叶征胸片毛刺

邱学青 任 毅 林 波

1 成都市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放射科(610092)

2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610017)

3 雅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625000)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上升幅度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可使患者存活率提高80%。目前,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尽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十分普及,但对周围型小肺癌要取得病理学资料仍然不易,故影像学达到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近年来资料完整的早期周围型小肺癌45例,其中低分化腺癌36例,占所有肺癌的80%;鳞癌9例,占本组肺癌的23%。男41例,女4例,年龄43~75岁,平均55.5岁。诊断标准为胸片及透视发现肺内小斑片状阴影,伴或不伴有肿块形成,均行CT检查,手术或活检穿刺病理证实。主要症状:咳嗽、痰中带血丝25例,咳嗽伴胸痛13例,发热、咳嗽5例,无明显症状查体发现2例。45例患者中,35例为体检发现病变,均为每年做一次常规体检者,追溯过去X线胸片,其中3例2年前已有病灶出现,当时误诊为结核。10例1年前已有病灶出现,因病灶太小、阴影密度低且与其他正常组织重叠而未引起注意。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TH600 X线机透视及GE500mA摄胸片发现病变,行CT 5mm扫描,对感兴趣的区域行2mm HRCT扫描。扫描条件120kV、160mAs,1~2s扫描,肺窗宽2500 Hu,窗位-450Hu;纵隔窗宽500Hu,窗位+20Hu。

2 结 果

2.1 病变部位

右肺30例,其中上叶13例,下叶12例,中叶5例。左肺15例,其中左肺上叶9例,中上叶3例,下叶3例。

2.2 X线、CT基本征象

本组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X线平片的特征为:胸片能显示1cm以内的病灶,若<1cm常表现为浸润性炎症样改变;1~2cm时,多为斑片状影。>2cm时常表现为结节状、球形病灶。CT的基本形态学多表现在肺叶或肺段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45个病灶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特征、边缘及周围的改变中,以斑片状模糊阴影及分叶征、形状不规则出现率高。较以往文献略低,可能是病灶较小所致。

2.3 X线、CT征象特点

①病灶形态:本组4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小结节征37例,另5例中,3例呈小片状,2例呈粗短条索状。②病灶密度:本组4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32例平扫密度不均匀,有空泡征23例。18例CT薄层增强扫描病例中,7例密度不均匀,增强CT值在30~85Hu。③病灶边缘:本组45例病例中,分叶征36例,毛刺征32例,25例病灶周边或部分边缘显示放射状细短毛刺,6例边缘毛糙。④胸膜改变:本组45例病例中,27例有胸膜凹陷征,即肿块与胸膜间有一宽1mm的线影相连,相应部位胸膜呈“V”型凹陷;6例仅有细条影和胸膜相连,而无胸膜凹陷征仅见胸膜局限稍增厚。⑤周围血管改变:本组45例病例中,有血管纠集征13例,可见1~2条血管束进入结节。

3 讨 论

3.1 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定义及诊断意义

在临床影像学上,对于早期肺癌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见解,根据美国癌症分期与结果报告协作委员会(ATG)制定的肺癌分期提出:早期肺癌应以TMN分期中的Ⅰ期(T1M0N0)为界限,近年来一般主张,凡直径在2cm以下的早期周围型肺癌、并发生于段以下的癌瘤[2],近胸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者属早期周围型肺癌。还有学者证明肺癌在直径为1cm时,向病灶浸润的范围达0.5cm,因而认为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标准应为直径2cm逐渐过渡到1cm,本组以2cm及以下为标准。原发性肺癌预后较差,其5年生存率3%~10%,主要治疗为手术治疗。目前普遍认为肺癌治疗效果与瘤体大小有明显的关系。术后5年生存率为17.39%~29.2%,个别46.29%。我国早期肺癌术后随访表明,肿瘤直径<3cm,术后5年生存率为59.4%~65.4%,其中周围型肺癌直径<2cm者,其5年生存率达87.9%,10年生存率为41.6%[5,6]。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早期肺癌诊断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

3.2 影像学诊断方法

传统的正侧位X线胸片及数字化DR是发现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检查方法。普通X线平片摄影条件60~80kV,12~16mAs,在普通的X线胸片上被纵隔、膈及肋骨遮挡的肺组织不能显示,而数字化DR胸片弥补了普通X线片的不足,能图像后处理的功能,摄影条件80~100kV、4~8mAs能显示被肋骨及纵隔遮挡及心脏后的病变。目前CT检查方法简便,密度分辨率高,一般CT扫描不能显示小的病变及结节内部的细小结构,HRCT对细小病变显示较普通CT更清楚,采用薄层、骨窗数字重建和视野缩小,提高了影响空间的分辨率及清晰度,可清晰地显示肺内肿瘤结节的密度、边缘并便于肺血管和支气管的关系,还易于确定有无胸膜转移。

3.3 X、CT征象特点

小结节征:CT上显示为聚集成堆或互相融合的颗粒状病灶。其病理基础为:①堆积式生长的肿瘤组织,被充气的肺组织所衬托;②病灶内肺小叶性阻塞性肺不张和肺炎被充气肺组织所衬托。本组4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小结节征37例。分叶征:肺癌向四周生长时,因各部位阻力不同形成不等速生长,使肿块边缘成凹凸不平的分叶状,病理切片癌块边缘均有程度不等的分叶征。CT检出率在70%~90%[3,4]。本组4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分叶征36例。毛刺征:肺癌呈浸润生长与宿主对肿瘤的反应,使瘤体向肺野延伸出放射状或毛刺状细条影。本组4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毛刺征32例。结核、机化性肺炎、炎性假瘤之病灶边缘也可形成毛刺,但毛刺以粗长者多见。空泡征:多见于瘤径<2cm的肺癌中,因瘤体内尚未被侵及的细支气管与肺泡,CT表现为瘤内单发点状或多发蜂窝状低密度区。本组4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空泡征23例。胸膜凹陷征:表现为规则线条影,自结节牵拉胸膜,胸膜凹入形成典型喇叭口状,胸膜凹入处为液体,但连接于叶间裂时,仅见叶间裂凹入而无液体积聚。周围型小肺癌的胸膜凹陷征检出率可超过90%,主要见于腺癌与细支气管肺泡癌,其意义与毛刺征相似[5]。本4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27例有胸膜凹陷征。血管纠集征:肺癌的周围型肺癌邻近血管支气管道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肿瘤内纤维组织收缩牵拉作用引起的小血管、支气管道聚拢、扭曲和移位;二是血管支气管到达肿瘤边缘时被包绕破坏。本组4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有血管纠集征13例,可见1~2条血管束进入结节。病灶的密度变化:是指造影增强前后密度的变化,适用于一部分小肺癌。Swirewich等以HRCT观察病灶增强前后的变化,其CT值达165Hu以上,且平扫的CT值增强20Hu以下者多为良性的结节。本组4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32例平扫密度不均匀,有空泡征23例。18例CT薄层增强扫描病例中,7例密度不均匀,增强CT值在30~85Hu。

3.4 诊断外围型小肺癌的注意点

胸片发现微小病灶,年龄40岁以上者,均应常规CT检查;凡临床痰细胞学检查阳性,而X线平片检查阴性者,应采用CT检查,以提高对隐蔽部位小肺癌的发现率;对X线发现的小病灶,CT应重点薄层扫描,放大摄影,以便充分显示病变的特征;熟练掌握对微小肺癌的识别,尤其是具有诊断意义的小结节征、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纠集征;当发现可疑病变,一定要进一步检查,并短期复查。鉴别诊断方面,早期周围型肺癌主要应于肺结核尤其小的结核球、小片状炎症及小的良性肿瘤鉴别。

[1]何蓉,周伟生,杨贤卫,等.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44-45.

[2]韩国武.原发周围型小肺癌影像分析及其动态观察[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3(2):141-142.

[3]陈翠平,弓余威,阎维明.58例周围型肺癌的CT特征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24):4320-4321.

[4]陈广安,杨宏美.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及其鉴别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4):34-35.

[5]刘卫金,邹利光,廖翠薇,等.胸膜凹陷征在肺外周结节CT诊断中的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3.

猜你喜欢

分叶征胸片毛刺
不同千伏的X线胸片检查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阀芯去毛刺工艺研究
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MSCT征象与Ki67、PKM2、SPINK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铸铁钻孔新型去毛刺刀具的应用
放射线胸片联合CT胸片对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分析
一种筒类零件孔口去毛刺工具
肺内孤立结节的高分辨CT征象诊断价值
可抑制毛刺的钻头结构
高仟伏X线胸片和DR胸片在尘肺病影像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DR胸片与高仟伏胸片诊断尘肺病影像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