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6例临床分析
2010-02-10邱晓东
邱晓东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外二科(118100)
凤城市中心医院1998至2008年共行胃大部切285例,术后出现胃瘫16例。胃瘫是胃大部切除术后一种常见并发症,原因尚未十分清楚,在治疗上也无特效方法。本文对凤城市中心医院1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6例治疗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发生胃瘫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1.5岁。原发病:胃癌9例,胃溃疡4例,十二指肠溃疡3例,术式:毕Ⅰ氏4例,毕Ⅱ氏12例,其中3例加Roux-y式吻合术。
1.2 临床表现
16例均发生在术后6~15d,其中9例在改流食为半流食出现上腹饱胀不适,反酸嗳气,反复呕吐,呕吐物多数含有胆汁及胃内容物,带有酸臭味,无明显,胃引流量每日800mL以上。腹部查体无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8例可及明显振水音,无明显压痛,肠鸣音减弱,10例胃钡餐透视检查示残胃蠕动弱,轻度胃扩张,有食物残留,钡剂长时间潴留胃内。6例行胃镜检查提示胃扩张,吻合口通畅,局部充血水肿,蠕动弱。
1.3 治疗
本组患者病程8~35d ,均以非手术治疗治愈。均以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温盐水洗胃以保护胃黏膜。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同时应用多潘立酮、红霉素、西沙必利等胃肠促动力药物。配合针炙治疗。
2 结 果
经过非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半年后随访无复发病例。
3 讨 论
残胃胃瘫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之一,一旦确诊,应该采用非手术治疗。
3.1 诊断
胃大部切除术的出现持续上腹部饱胀、呕吐等症状,体检发现腹部无压痛、胃振水音,胃引流每日>800mL,并且持续10d以上,又能经胃镜检查或X线造影排除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并且发现残胃蠕动不佳或无蠕动,即可诊断。胃镜检查可见残胃无蠕动波,吻合口炎症水肿,但胃镜能通过吻合口。本组6例经胃镜检查后确诊。X线检查为一种好方法。本组10例口服钡剂或经胃管注入30%的泛影葡胺,然后在X线上动态观察胃蠕动及排空情况,可见残胃蠕动不佳或无蠕动,对比剂虽可通过吻合口,但残胃内对比剂残留多,有明显排空减缓征象。
3.2 治疗
本病是功能性疾病,一旦确认,应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1]。①心理治疗:消除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必要时可应用镇静剂。②一般治疗:a.禁食、胃肠减压,高渗盐水洗胃,以减轻胃黏膜和吻合口水肿,促进胃张力和蠕动的恢复。b.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警惕低钾血症。c.加强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给予TPN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持细胞功能,也可促使胃壁平滑肌功能的恢复。因此,在胃瘫症状出现的早期,尽早使用TPN提供营养支持,对恢复胃壁功能,阻断恶性循环有明显作用。另外,可少量反复输新鲜全血和血浆以及人血白蛋白支持治疗。③近年来文献报道了一些胃肠促动力药物治疗胃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常用药物有:a.多潘立酮,是一种外周型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作用于胃肠道,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抑制恶心、呕吐。本组均每6小时1次10mg从胃管注入。b.甲氧氯普胺,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对食管及胃平滑肌均有促动力作用,促进胃排空,并能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减少胃内容物反流。c.新斯的明,本组6例均采用0.5mg肌内注射或足三里封闭。d.红霉素,可直接与胃动素受体结合,发挥胃动素样作用,加快胃排空,防治返流性食管炎。e.西沙必利,是5羟色胺4受体,促进胆碱能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发挥胆碱能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均有促动力作用。本组10例以10mg胃管注入,每6小时1次。f.普鲁卡因,可直接注入胃内,麻醉胃黏膜,减轻对不良刺激的反应,有利于胃张力恢复。本组5例胃管注入0.25%普鲁卡因30mL,1~2次/d。
经过上述治疗,多数患者在3周左右恢复,一般不宜再次手术,因为过早手术探查往往不能梗阻因素,反而使患者受到不必要的损伤,加重无张力残胃的排空障碍。因此,首先耐心地做好患者及家属工作,使其理解本病的愈后及转归,积极配合保守治疗。
3.3 预防措施[2]
①行迷走神经切断术时加做幽门成形术或行高迷选术。②术前纠正低蛋白血症。③术后10d忌海产品和肉类食品。④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⑤术中注意避免吻合口狭窄:精细解剖,细致操作,尽量减轻对腹腔的损伤牵拉;合理放置引流。
[1]杨维良,赵刚,张新晨,等.胃切除术后残胃胃综合症的临床总结[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5(4):249.
[2]王荣,王曙逢.胃术后胃瘫临床治疗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4,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