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基于中小企业板的实证研究
2010-01-05魏纪泳
杨 倩 魏纪泳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
——基于中小企业板的实证研究
杨 倩 魏纪泳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文章以深交所中小企业板的8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创新决策主体的层面,分别检验了总经理持股与董事会特征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总经理持股有利于其降低管理者短视行为,提高技术创新投入;董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对技术创新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董事会规模,外部独立董事比例以及机构大股东对技术创新投入作用不显著。
技术创新投入;总经理持股;董事会特征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企业效益的核心途径。如何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框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会对技术创新的成败产生重大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开始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公司治理结构整体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二是从公司治理内部研究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虽然已有的研究有一定深度,其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多数分析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然而,在揭示公司治理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时,已有研究很少关注公司决策主体对创新的影响。由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股东和总经理的利益不一致导致两者对技术创新的偏好不同,而两者恰恰又是技术创新的最关键的决策者和组织实施者。因此,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创新决策主体的层面,选择总经理和董事会两个方面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
(一)总经理持股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以从创造性技术构想出发到新产品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尽管技术创新的过程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空间。在这一意义上,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相并存的特征。此外技术创新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并且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由于经营者的企业任期、报酬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当前经营绩效,而且经营者无法像股东那样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职业风险[1]。因此,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在拥有很少股份时)有可能利用所得到的经营管理权力,进行一些偏离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投资。代理理论认为风险收入能够激励经营者做出有利于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决策,使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趋于一致。Jensen和Murphy[2]的研究表明,大量持股能够将经理人利益与股东财富统一起来。(假设1 总经理持股与技术创新投入成正比)。
(二)董事会规模与技术创新
作为企业的信息处理和决策中心,董事会的规模和权力分配决定了其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影响到创新决策。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不同职业、教育背景和经验的董事会成员,有利于接受新思想,吸收和利用新的信息。因此在创新这样的风险性活动中大的团队更有优势[3]。但是随着董事会规模的过度扩大,成员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受阻,从而降低了其协调能力,反而削弱了董事们决策和监督的能力。因此董事会规模与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假设2 董事会规模与技术创新投入成倒U型)。
(三)外部独立董事与技术创新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为董事会提供了一种均衡机制以保证其宗旨的实现。Kroll[4]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外部董事则能够通过有力的监管和鼓励创新来更有效的促进企业长期价值创造活动。然而,实践中很多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外部独立董事的消极效应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利影响。这与Hill和Snell[5]研究发现相符,内部董事而不是外部董事更有利于企业的研发投入。
外部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对我国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更为复杂。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大多由股东推荐,使得独立董事无法完全“独立”,而且大多数的独立董事只领取固定报酬,并不持有公司股票,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周杰等[6]以2005年年报中披露研究开发投入相关信息的中国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对技术创新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由此也证明了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功能的弱化。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独立董事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假设3 外部独立董事比例与技术创新投入不相关)。
(四)机构大股东与技术创新
在研究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时,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当总经理和董事会对技术创新行为产生较大争议时,较大的持股比例使得机构投资者在股东会上拥有较多的表决权,通过各种手段支持和推动技术创新,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降低代理成本。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的Tobin Q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出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使市场改变对于公司未来利润的预期,而且是向好的方向预期,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介入以后,往往会改变公司的治理结构与机制,从而影响到管理层的运作,使上市公司获得更高的收益[7]。(假设4 机构大股东与技术创新投入成正比)。
(五)董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与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决策与实施加大了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董事会所提供的信息和用于解释、分析及判断的知识结构将会降低公司战略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决策者具有必要的机会识别能力和认知能力,而这与董事会成员所接受的教育和学习密切关。Tihanyi[8]等发现,高管团队受教育水平均值越大,团队获得的有效信息也会越多,因而越有可能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
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决策者们尤其是董事会成员的教育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为重要。文芳[9]以中国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研发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样本公司高管团队特征对公司R&D投资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高管团队平均受教育水平、与公司研发投资强度之间显著正相关。(假设5董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与技术创新投入成正比)。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国内有关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围绕大公司展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基于大公司的研究结果对于中小型企业也具有同样解释力。中小企业不仅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在企业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与大企业截然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因此本文以2008年年报中披露研究开发投入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其中研发投入的信息,主要从年报中的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告中“支付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一栏中获取,剔除了一些数据缺失的情况,最终获得样本81家。样本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披露的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以及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
(二)变量说明(见表1)
1.被解释变量
企业技术创新的测量方法很多。一种是用人均研发费用或者研发费用与销售收入的比值。还有是用企业相应时期的创新数量或者专利数量。本文以研发投入费用测量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由于企业的规模差异导致研发投入的差异,于是对研发投入费用取自然对数作为该变量的度量指标。
2.解释变量
根据假设,本文设计了5个公司治理的变量,包括总经理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外部独立董事比例,是否存在机构大股东的虚拟变量和董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其中能对控股股东和公司进行制衡和监督的机构大股东主要是第二至第五大股东,董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由董事会成员学历的平均数表示(博士研究生为4,硕士研究生为3,本科为2,专科及以下为1)。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可以评价回归模型的正确性和拒绝实证结果的其他解释。本文选取了四个控制变量:(1)公司规模:Fishman和Bob[10]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公司规模是公司R&D投入的影响因素。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用对数化总资产来衡量企业规模。(2)公司前期业绩:前期业绩会对企业随后的战略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本文把测度公司创新战略前一年的资产回报率作为控制变量。(3)负债水平:资金是企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资源。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利于企业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同时会约束经营者对资金的处置权。实证研究也证明公司负债水平与技术创新投入成反比[11]。(4)行业:不同行业研发支出的强度不尽相同。本文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将中小型企业划分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
表1
4.检验方法
本文围绕公司治理对企业创新投入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并据此构建了一个可以有效检验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R&D=F(MS,Size,IDR,Inst,EDU,C)其中C表示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利用spss16.0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1)总经理持股比例平均水平为9.12%,远远超过国内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小企业更为重视高管层激励。但是均值大于中位数,说明总经理持股比例在样本公司中分布不均衡,且最小值与最大值差距过大,这是由于部分公司存在两职合一的情况。(2)外部独立董事比例的平均水平为36.19%,独立董事人数达到了董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一,说明样本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较为规范,样本数据具有代表性。(3)董事会成员学历平均数达到2.45,根据变量设定,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平均教育水平达到了大学学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历可以传递一种受教育者素质的信号。我们可以谨慎的认为,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们的素质还较为乐观。
(二)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我们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每个回归模型总体回归效果都是显著的,并且从R2来看,拟合优度基本满意。模型1仅将控制变量作为回归元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公司规模和行业因素对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在以后的模型检验中这一结论始终不变,这说明公司规模与行业因素是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模型2加入总经理持股比例,结果显示相关系数为0.016并且通过了9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假设1成立,并且这一结论在模型3、4、5、6中同样得到了证实,印证了总经理持股这一激励机制能够减少代理成本,促进了总经理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但是总经理持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投入的相关程度不高,仅为1.6%,并且在以后的模型中始终维持着这一水平。这也说明在中小企业中激励机制的作用效果有待加强。
将董事会规模加入模型2(模型3),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董事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根据假设2,我们还应将董事会规模的平方项加入模型3检验,但是无论是从经济意义还是统计意义,这一检验已经没有必要进行,所以我们得出假设2不成立,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董事会规模的变动并没有带来促进技术创新的专业知识、经验以及有利的外部环境。模型4将外部独立董事比例纳入模型3,数据表明独立董事对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假设3成立。再次说明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实现其作为制衡机制的功效。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小企业独立董事在监管和决策方面的失效使其无法促进技术创新。模型5在模型4的基础上加入了是否存在机构大股东这一虚拟变量,结果表明机构大股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并且相关系数符号为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机构大股东对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弱化。虽然样本企业中存在机构大股东的比例高达80%,但研究结果表明机构大股东只追求股权投资的短期收益,缺乏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关心,因此表现出对企业创新的负面作用。此外对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担忧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
加入了董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相关系数为0.421,通过了9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证明董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与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假设5成立。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董事会成员可能掌握较先进的该行业技术知识,更容易从变化迅速的行业环境中识别和把握机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模型6可以看出,各变量的回归结果解释了技术创新投入的55.1%,足以说明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8年中小企业板中披露研发投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总经理持股和董事会两个方面,实证检验了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总经理持股可以减少代理成本,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提高管理者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但是样本企业范围内总经理持股与技术创新相关系数不高,并且持股比例差异较大,由此表明中小企业应该完善管理层激励机制。(2)董事会规模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需要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对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指导作用,而不是仅仅关注规模的大小。(3)独立董事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市为了满足管理当局的要求,程序和功能上不够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有待完善。(4)中小企业中机构大股东的存在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不显著。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往往不能满足创新战略的要求,所以机构投资者更为关注短期收益而不是长期投资。(5)董事会成员受教育水平对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说明中小企业在其高层管理者的人员选拔上应重视教育水平,提高管理层的知识水平。
表3
[1]Alchian A A,DemsetzH.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
[2]JensenM,Meckling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3]Eisenhardt K M,Schoonhoven C B.Organizational growth:l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1978-1988[J].Adi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504-529.
[4]KrollM,WrightP,ToombsL,LeavellH.Form of control:A criticial determinant of acquisition perfourmance and CEO rewards[J]. Strategic Mangement Journal,1996,(39):441-463.
[5]Hill C W L,Snell S A.External control,corporate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research-intensive indust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577~590.
[6]周杰,薛有志.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R&D投入的影响.研究与发展管,2008,20,(3):01-09.
[7]李维安,李滨.机构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CCGINK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1):4-14.
[8]Tihanyi L,Ellstrand A E,Daily C M,Dalton D R.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6):1157-1177.
[9]文芳.上市公司高管团队特征与R&D投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8):77-83.
[10]Fishman,Bob.The Size of Firms and R&D Investment[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9,(4).
[11]杨勇,达庆利,周勤.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5):61-65.
F270.7
A
1672-0547(2010)01-0037-03
2009-10-04
杨 倩(1985-),女,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项目投资与风险管理;魏纪泳(1977-),男,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司治理。
安徽财经大学青年科研项目(编号:ACKYQ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