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2010-01-05贾莉娟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长三角安徽

贾莉娟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贾莉娟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成长性的区域之一,目前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为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保护环境双管齐下,就要积极实施产业转移战略。而安徽作为长三角纵深腹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具有承接长三角产业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基于此,文章在分析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不足基础上,对其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安徽;长三角;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某个时期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从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其本质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

目前,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各项经济指标遥遥领先我国其他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全国也是佼佼者。但是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导致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能源资源供给紧张,商务成本及用工价格普遍上扬,使长三角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正在消失殆尽,产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难以支撑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爆发了世界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很多企业遭受到了更为严重的损失,加快长三角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迫在眉睫。

安徽与长三角之间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无缝对接,而且双方之间产业互补性很强。长三角的生产要素、环境容量、发展空间已经达到相当紧张的程度。而这些方面,安徽都有优势。安徽的生产要素成本低,决定了长三角企业必然要向有利润空间的地方转移。从转移的条件看,安徽是最充分、最便捷、效益最高,也是最有前景的地方。

一、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一)区位优势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以省会合肥为中心,5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近5亿人口,GDP占全国的近40%。

安徽沿江通海、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区位优势是中西部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现在又处于交通大建设、大发展的最好时期,一大批交通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随着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合肥、芜湖、蚌埠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凸显。

(二)资源优势

1.人力资源

首先合肥、芜湖、蚌埠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安徽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次合肥等江淮城市与南京市邻近,而南京更有一大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创新型企业,更为安徽人才的引进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外,安徽地区的人力成本较低,为长三角产业将来在安徽的发展降低了成本,更吸引了长三角产业向安徽地区转移。

2.自然资源

从总体上看,安徽是中国矿产资源大省,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二十多种重要矿产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安徽拥有85.92亿吨煤炭、10.13亿吨铁矿石、209.38万吨铜矿、5.55万吨铅矿、30712.47万吨硫酸矿①。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发展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马鞍山为重点的钢铁工业,以安庆为基地的石油化工工业,以铜陵为中心的有色金属工业和淮南、淮北两大煤炭基地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安徽也是农业大省,粮食、棉花、油料、茶叶、水果、药材和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十位。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有“世界双遗产”黄山和佛教道场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等一批海内外闻名的旅游胜地。这都为安徽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资源基础②。

(三)产业优势

安徽的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资源、资金和劳动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对接空间和互利共赢的机会。

安徽省产业体系较为完整,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在能源、建材、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汽车、工程机械、家用电器、通信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其中,合肥江淮集团、芜湖的奇瑞汽车、蚌埠的丰原集团都是省内的龙头企业。合肥市平板显示器件、芜湖市海螺集团节能装备和蚌埠市普乐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26个重大项目,成为省里直接调度考核对象。

二、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不完善

安徽虽然与长三角接壤,区位优势明显,但是交通网络、公共服务设施、投资设施等还不够完善,更不能与长三角相提并论,要使长三角地区产业顺利转移到安徽,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良好的环境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资本的回报率。皖江地区在投资环境上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硬环境不过硬,软环境有点软,产业承接平台作用不够明显,开放的政策不够灵活,政府管理服务不够到位等。

安徽地区没有形成同长三角地区接轨的市场体系。由于行政区划和自然经济区划的不整合造成了体制缺陷,导致安徽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不够,地区封锁和市场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二)经济效率低下,研发投入不足

一是经济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来衡量经济效率,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资产为7.13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5亿元,但人均产出较低。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人均产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左右。经济效率较低还反映在单位产出投入高。近年来,安徽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与其他省份或地区相比,还处于较高水平。二是研发投入不充足。安徽省的研发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偏低。2008年安徽GDP为8874.17亿元,占全国300670亿元的2.95%。同期安徽R&D经费支出99.5亿元,占全国4570亿元的2.18%。2008年安徽财政科技拨款18.46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1.12%③。

(三)产业分散,产业层次低

安徽地区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层次不高的问题仍很突出,主导产业链条不长,生产集中度不高,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有效支撑制造业持续发展、引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优势产业相对不足。科教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实力也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实力。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技术高,产业链比较紧密,从而使得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不是很到位,很可能出现产业脱节的现象。

长三角主要城市与安徽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比较及全国排名,如下表: 单位: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上海 76.68 26 80.34 28 101.84 27 111.80 29江苏 1048.34 3 1461.49 5 1816.24 4 2100.00 4浙江 630.98 11 892.83 11 986.02 13 1095.43 13安徽 741.77 8 966.49 9 1200.18 10 1418.08 10 2002年 位次 2005年 位次 2007年 位次 2008年 位次第三产业上海 2207.63 8 4452.92 7 5678.51 8 6235.92 8江苏 4435.89 2 10355.04 3 14306.40 3 16663.81 3浙江 3273.93 4 7166.15 4 10148.45 4 11580.33 4安徽 1056.78 14 2221.17 15 3289.12 15 4137.35 16上海 2486.86 4 4620.92 6 6408.50 6 7350.43 6江苏 3069.46 2 6489.14 2 9618.52 2 11548.80 2浙江 2236.12 5 5378.86 4 7645.96 4 8811.17 4安徽 1103.54 14 2187.46 14 2874.88 14 3318.74 14

如表,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较大,在全国的排名也比较靠前,而安徽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大,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小。可见长三角与安徽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四)企业承接热情不够,且盲目性大

一些企业认为长三角地区受土地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优化升级等因素影响,相关产业向安徽转移是必然的事情。因而存在坐等产业转移、坐等客商上门的意识和热情不够的现象。目前,从发达省份转移出来的产业,有一部分是因为受到环保政策的限制而转移出来的。而安徽少数地方发展经济心切,承接了一些高污染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另外,缺乏统一规划。各地方竞相出台优惠政策争取企业落户,造成省内的内耗现象和地方间的无序、恶性竞争。

(五)政策兑现较难,政策缺乏连贯性

一些企业反映,在引进的时候,地方政府承诺了很多优惠条件,而一旦入驻却难以兑现落实。地方政府领导调整后往往政策发生改变,企业花在处理与政府关系上的成本太高。此外,法制环境、融资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也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

三、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

(一)改善投资环境,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打好基础

在政策普惠、区位差别逐渐淡化的今天,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软环境,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方发展成效的关键。在人文环境上,用感情和服务吸引客商、留住客商,使客商在安徽能安心发展、成功兴业,形成“搞好一个,引进一批,带动一片”的发展局面。在市场环境上,推进产品准入标准、产权市场、人才市场等一体化进程,重点推进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在产品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异地结转等方面的合作,构建开放合作的泛长三角区域现代市场体系。在政务环境上,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借鉴其他省区设立产业转移“绿色通道”做法,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审核审批的事项,必须从速审批。

(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创造自主品牌

加快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步伐,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环保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加快生物、航空航天产业和重大工程关键新材料的研制,努力将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推进软件业产业集聚,发展信息家电、电子材料、集成电路、汽车电子、通信及网络产品,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的品牌建设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只有强化自身实力,合作才有前景;只有拥有核心技术,合作才有话语权。

(三)培育产业集群,与长三角产业实现有效对接

以产业链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要实现产业群的健康发展,必须结合各个战略产业的特点,从培养产业链入手,大力整合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等招商引资载体,强化产业分工,突出产业配套性,提高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从而形成鲜明的产业集群④。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形成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群,努力与长三角的产业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

(四)主动积极地引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

据有关专家分析,长三角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5年内就可完成,承接机遇稍纵即逝,如果没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就难以在这一轮产业转移中大有作为。因此,首先要解放思想,注重同长三角地区观念对接,以观念上的共识,实现投资环境的对接,促进合作上的共赢。其次要注重组织机构的健全,统筹规划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应成立省级专门机构,协调关系,保障承接的顺利进行。再次,各地应实施产业转移“一把手”工程,对重大项目信息亲自掌握和把关,对具体难题亲自破解。

(五)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要保持政策稳定

安徽首先必须要在政府层面上逐步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融入与接轨,加强两地政府之间的对话,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融入长三角的制度环境及体制保障。

另外,要保持政策的稳定,不能换一届领导就换一种政策,使企业无所适从。在诚信意识上,不能为引资而乱承诺,承诺的事必须坚决兑现,同时对没有兑现的事应有合理解决。

[1]汪健,李婷,韩彬.安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J].中国外资,2008,(6).

[2]王泽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分析及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宋勇.安徽经济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4).

[4]吴晓勤,曹发义,刘复友.安徽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7,(6).

[5]郑基超,刘晴.金融危机下安徽经济发展路径: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结构[J].安徽科技,2009,(5).

[6]盛志刚.省会经济圈催生“安徽经济板块”在泛长三角崛起[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8,(4).

[7]高丽娜,朱舜.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视角下安徽省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2).

[8]朱世娟.要素禀赋对安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8,(14).

[9]安徽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8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F127

A

1672-0547(2010)01-0048-02

2009-10-02

贾莉娟(1987-),女,安徽滁州人,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部2008级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长三角安徽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