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标与求异: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

2009-12-31丁永久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特色建设

丁永久 姜 锋

[摘要]高职院校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根据评估标准,加强达标建设,取得了相当成绩,但也导致了教育趋同化的现象。高职院校在达标的同时,必须求异,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的前提下,处理好与当地特色环境的关系。打造出院校的特色。走特色建设之路。

[关键词]达标;求异;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009-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突飞猛进。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多,办学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人们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问题产生了质疑。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是决定高职教育能否持续发展所有因素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水平,2006年11月起。教育部在全国启动了百所示范性院校工程,以树立起典型和榜样,供所有高职院校学习。各个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了质量问题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了质量管理改革。比如,引进ISO质量管理模式,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试图建立一个标准模式,以实现办学的目标,保证办学的质量。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用于高职院校的评估,指导和督促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在我国高等教育推行IS09000系列标准。可消除国际交往中由于标准不统一所造成的障碍,加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国际化,提高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IS09000系列标准应用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可树立新的教育服务观、产品观和质量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产品责任意识,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质量标准的推行促进了高职质量管理的改善,我国高职质量管理工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质量管理的改革、质量标准的出台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质量的高低有一系列的标准可以衡量。ISO更是提供了全球通用的国际企业标准。当这些标准经过吸收改造。被引入教育领域,成了评价教育质量的尺度。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达到这些标准,不顾及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遗余力地对照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建设,甚至忽略了对教育最本质问题的解决,只求在数字上能达标,结果,在全国出现了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开设专业、课程设置、学生规格等趋同的现象。

对此,必须要有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首先,质量是表示客体对主体需求满足程度的概念,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体。质量是客观的,即质量应该可以用一系列的标准来衡量,这些标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质量的主观性则表示出了质量对人的需求的价值所在。而人的需求是复杂的多变的。教育以人为本,教育中的人处在社会、政府、学校和其他组织交织的关系中,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而,质量的标准也应该是动态的,有关联性的。标准既有定量的规制,也有定性的可阐释空间和有一定的“自由裁量度”。其次,ISO标准是一种间歇式的开放标准,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每隔一段时间会重新审视修订。“质量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变化。质量本质上是相对的、多层面的”。不是说质量缺乏固定的标准,而是说质量标准必须要考虑到学校整体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办学目标、层次、水平、生源、所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等具体因素。所以,高职办学出现的趋同化现象是对质量达标的一个误读,是对高职科学发展方向的偏离。“教育趋同化是做强大陆高等教育的最恶俗现象”。趋同化现象是高职教育急功近利的表现,是高职教育单从形式上改革,没有从实质上对教育质量认真探索和管理的恶果之一。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期的、持续的、健康的发展是有害的。高职的质量管理是要达到一定的水准,但同时,每个高职院校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彰显自己的特色,要求异。

所谓求异,也就是高职院校应该发掘发扬自己的特点,做到特色鲜明,加强特色建设。从微观层面上说,这是一个高职院校在差异化市场环境中寻求生机,保持发展的途径。从宏观层面上说,每个高职院校都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取长补短,统筹发展,对整体高职教育的振兴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高职院校的特色建设之路是坎坷的,但却是必由之路。如何建设特色呢?以下几点需要思考。

前提和基本要求是达到国家设定的对高职院校的考核要求。达到标准和建设特色应是相互促进的。只是一些院校没有深层次的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在提高院校管理质量时犯了好大喜功、急进冒进的毛病,眼睛盯着标准看,结果一叶障目。实际上,质量标准看似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束缚,但实施标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高职院校良性发展。对一个不断优化自身结构、不断求变革和发展的院校来说,达到国家的标准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阶段,过了这个阶段,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精力要放在打造院校特色上面,建设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而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达到标准应成为高职院校特色建设中的铺路石和助推剂。标准和特色的结合是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必然选择。

另外,要处理好与当地特色环境的关系。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办学单位,是一个完备的系统。系统有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有利,系统的发展才会顺利。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高职院校以培养当地社会需求的一线人才为出发点。地方产业特点、经济特色、地方资源优势和地方投资环境实力都是本地区高职院校需要考虑到的外部环境元素。同时,高职院校要接收政府、其他组织和团体以及家长的支持和监督。人才市场发展是否能良性发展。政府、其他组织和团体以及家长对院校教育能否有所贡献,对高职院校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争取院校外界的地方智力支持和财力投入是实施特色办学的有力保障。

建立特色院校必须在院校本身下功夫。高职院校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打造自己的特色。

硬件上,从学校的建筑布局到雕像标语,从专业设备到办公器材,从办公室到教室,处处都要显示学校特色。比如,一个纺织学院应该有一些纺织器材的雕塑,有纺织历史的展示,整体建设格局也可以让人产生与纺织有关的丰富联想。而一个水利学院与此相比就应该大相径庭。它的外表,它的内部布置,它的那些可以看得见的物体上就应带有水利行业的印记。当人们处于不同地区的同类院校,也应有不同的学校环境。南通的纺织院校必须和新疆的纺织院校有明显的可区分处。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选择的院校可以说都有行业或地区的典型性,必须让这种典型意义发扬光大。才能有特色。

软件上,可以从人本意识、发展目标、核心理念、人文氛围这几个方面进行特色建设。

加强人本意识不是光喊口号。所有的学校现在都在“以生为本”,把大学生当成学校的顾客,学校为他们量身定制服务

产品。但是一些院校还是以管小学生的模式在管理。即使某些院校实施了一些所谓的以人为本的措施,各个院校也都差不多,哪有特色可言。因此,必须把人本意识渗透到领导、教职员工、学生的头脑中,体现在细微的工作中,比如外语系为听说型学习特征的学生组织的疯狂英语式的晨读,或艺术系老师把展会专业的学生带到当地交易会现场的课外实践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既是对学校精神的一种宏观概括,也是对分散的具体管理细节的集中总结。建设特色院校必须把人本意识落实到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中去。

发展目标的构建应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规格。高职办学应与本科和中职区别开来。办学的水平应力求一流。但一流的大学不是要有几千亩的土地,几十层的大楼,而是要有自己的强项专业和课程,有自己的教学科研大师。要明确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地区服务,为哪些专业服务。专业课程设计要针对地方和社区特点,满足生源区学生个体特点发展需要,同时,要建立具有自我监督和完善功能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基于办学条件和服务面向准确定位,提出独特的院校发展目标。

特色核心理念可以从学院的历史人文传统中去找,或从现代大学的核心价值中去找。对高职院校来说,核心理念应强调职业性和实践性,把文化传承和高职特点结合起来。比如,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一直致力于把张謇的思想融合到职业教育理论中,从而,张謇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古训有了新的职业教育意义。

建设特色的人文氛围,应达到管理有艺术,教学有乐趣的状态。管理者应该有领导艺术和服务意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操作,整个校园的氛围应积极向上,亲切和谐。

如今,高职院校发展到了以质取胜的时期。高职院校不应只追求数量上的扩充,而应该多注重质量上的提高。一系列质量标准的出台可以引导高职院校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同时,高职院校在达标的基础上,应坚持不断求异,逐步发展自己不能为他人取代的特色和竞争实力。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和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核心主题。把握达标和求异的关系,加强高职的特色建设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冉宝春.魏建军.我国高校建立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误区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43-46.

[2]都光珍.和谐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8。(1):1-5.

[3]纪宝成.质量是当前大陆高等教育的最大挑战——在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何锡涛.对评估指标中高职院校定位的剖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5):51-54.

[5]米特云.吕文妙.探索高校教育质量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一中国高教管理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校教育管理,2008。(6):89-92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党校图书馆特色建设探讨
论国企特色党支部建设
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
艺术院校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特色研究
三项保障 三项措施 三大平台扎实推进“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
推行“一校一品”促进学校体育特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