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2009-12-21潘海涛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质疑提问数学课堂

潘海涛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新课标的实施给当前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新气象、新面貌。新课标提倡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多样化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数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提问;创新;质疑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变单纯的“知识输入”为“能力培养、智力开发”,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

一、创设情境教学

数学概念、符号等内容比较抽象,学起来枯燥,相比其他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更高。创设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更好地体验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1.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集动画、声音于一体,形象展示教学过程。通过声、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中学数学立体几何,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通过繁琐而抽象的语言来讲解,而学生又往往无法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宏观的概念,通过演示,学生对空间的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抽象的文字记忆转化到形象的图文记忆中来。

2.创设想象情境

拓展发散性思维,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有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数学学习中只有充分想象才能灵活运用,提高理解力。咬文嚼字的学习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且阻碍学生的学习。

3.创设生活化情境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取知识,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生活化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进行课堂提问

德加默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有着重要作用,提问的质量能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认真备课,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提问。如在讲指数运算时我告诉学生“指数的肩膀可以扛任何数”,这激发了他们浓烈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问要适度,不能太复杂,否则会让学生有失败感,失去学习兴趣,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提问目的,则不利于学生进步。提问频率要适当。频繁提问,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突出,和填鸭式的教学类似,没有针对性。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否则,长时间提问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问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认识。提问角度要灵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提问。课堂提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师及时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通过问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找出不足,改善教学策略。提问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能使学生开拓思维,自主思考,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江泽民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依托于教育培养。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上。

1.数学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结构,敢于在教学中创新

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越广博,知识基础越扎实,知识结构越合理,则类比、联想的能力就越强,创新的机会就越多。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引导,要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成功的心理,讲数学家的故事,提供预先精心设计的、具有诱惑性的问题材料或竞猜数学谜语等方法,使学生在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状态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激活思维,形成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当学生面对抽象枯燥的概念、定理、性质,难以理解,造成了他们学习上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和学生沟通交流,解决问题,使他们不畏惧学习中的困难,始终保持自信心。

2.质疑是创新的手段

亚里士多德曾讲:“创新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在质疑的心理状态下,处于一种求知而不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的境界,思维也就活跃起来,此时就会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把他们在学习中不同于老师和课本的想法和见解提出来,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方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时在学校当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提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问题能诱导学生积极探索,总结和巩固以往的知识,发现新知识。质疑来源于学习过程中。比如,在预习时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学会分析,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性

情感是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将心比心。老师亲切和善的态度,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鼓励的目光、神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运用,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和谐”成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总之,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数学教师担负着重要角色,要立足于新课标,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我们要不断改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成为新时期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猜你喜欢

质疑提问数学课堂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