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寄宿生人际关系的研究
2009-12-21全晓静
全晓静
摘要: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中学生寄宿在广东佛山顺德地区十分普遍,寄宿带来的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是利还是弊众说纷纭。初中生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
关键词:初中生;寄宿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我校是广东顺德的一所初级中学,2005年初成为全寄宿式初级中学,迄今已逾四年。笔者作为学校心理教师目睹了学生由非寄宿转为寄宿后人际关系发生的变化。
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即为人际关系。初中是青少年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初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影响,即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和不自觉并存交替。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初中生交往对象的重点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
初中寄宿生(以下简称寄宿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与非寄宿生没有不同,但是在交往的广度与深度方面有了较大变化,这就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学生在日记中常引用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初一的寄宿生往往用“亲身体会到了”、“做事先想一想别人的感受”等这样的语言表达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在与同伴交往方面,寄宿生之间友谊的建立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和亲密性。以我们学校为例,因为学校晚饭与晚修之间的时间比较短,对寄宿生而言要完成吃晚饭、洗澡、洗衣服这些工作会很感到时间很紧张。我们发现寄宿生会自觉地在有限时间内用互相帮助的方式来合理分工,以便大家都能完成这些内务。如安排几个人先吃晚饭,同宿舍其他人在宿舍抓紧时间洗澡、洗衣服,等吃完晚饭的同伴回来后,再进行交换。同宿舍同学互相帮助打饭也是很常见的事。由于学习生活在一起,加上寄宿生之间多方位的接触和磨合,寄宿生对班级、同学的归属感更真实。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对朋友的选择以其对交友意见的新认识为基础。
由于寄宿生建立友谊的选择性受学校寄宿安排的限制,使得寄宿生的友谊与非寄宿生相比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这对人际交往经验相对缺乏的学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所以常有学生向我诉苦。这些学生往往会成为寄宿生人际关系中的弱势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是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学生会流露出孤独感。他们中大多数人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道怎样去做,所以寄宿学校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对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同时防止宿舍同伴间发生较大的矛盾和其他不愉快事件。
寄宿生与父母的关系变化是双方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其心理上也面临一次新的断乳。他们渴望在心理上摆脱父母的控制,脱离父母而独立,这就使初中生对寄宿生活充满期望——寄宿制使学生感到自己“真正独立”了。“独立”的新鲜感让大多数学生欣然接受学校寄宿,对寄宿条件不比家里好也能包容,极少学生向学校和老师提出过多的要求。学生对寄宿生活所持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很顺利地完成了学校对寄宿生活的要求。如:自己洗衣服、整理被褥、清洁宿舍、遵守作息时间等。这一切往往让对孩子尚有些担心的家长们暗暗惊叹。
随着寄宿生活,新鲜感的退去,大多数学生又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依赖父母的。想家和想回家是所有寄宿生的早期心理状态,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而已,程度严重的学生会找老师倾诉,男生和女生都有,没有明显的差别。
从初中生家长的角度看,因为他们不能随孩子的年龄增长而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使得子女对父母的一些“幼稚”的处罚和约束深感不满。同时初中生也受到其认知发展和水平的限制,对所发生的事情做不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容易出现偏激的言行。逐渐地,他们与父母的矛盾多了起来。
寄宿生活在父母与子女出现矛盾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寄宿生活打破了以往亲子之间平静的关系,首先作为父母,因子女的寄宿,对他们的担忧多于指责,表现出对子女的关怀语言比对非寄宿生多。而寄宿生想家的情绪也时常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关爱。寄宿形成的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让父母感到孩子长大了。在父母眼里有了一定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学生在家庭里的自尊心也得到了满足。比较非寄宿生,寄宿生与父母沟通显得更加容易,也让父母感觉他们更“懂事”。
初中寄宿生的早期“离家”生活养成了比较独立、较少依赖的生活态度,在个人成长以及走进社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否会对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及与家人的亲密态度有所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
初中生的思维水平高于小学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增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青少年对师生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也还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独立和尊重。寄宿生不但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相对于非寄宿生他们还对教师进行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教育有更高的要求。寄宿生对朋友之间的忠诚、坦白、保守秘密等比非寄宿生严格,所以成为寄宿制学校后,学生向老师反应同学不遵守纪律、破坏公物等浅表性问题的现象明显减少,即所谓的“不告状”。这也为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向老师反映的问题大多是宿舍舍友间由于不良习惯而造成的,如有同学睡不着觉就打搅别人或随意拿别人的东西等。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寄宿生与教师建立深厚的情谊优于非寄宿生,但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寄宿制度对教师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是寄宿制学校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必经之路。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心理教师除了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教给学生正确的交往方法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人际关系协调者的作用,来协调学校师生之间、师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教师不仅是这些关系的协调者,还应该是人际交往与信息沟通的促进者。
参考文献
1.曾玲娟,陈劲编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