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在为劳务工服务中的功能和作用

2009-12-17夏燕丽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

夏燕丽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外来劳务工;服务

摘 要: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全体公民教育、学习的重要阵地。本文通过对外来劳务工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性的阐述,并结合宝安区图书馆的实践,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为外来劳务工开展延伸服务的方法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035-03

The Functions and Roles of Public Libraries in Serving Temporary Workers

XIA Yan-li

(Baoan District Library of Shenzhen City, Shenzhen 518101,China)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temporary worker; service

Abstract: Public Libraries are a very important cultural delivery and social service system that provides people a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center.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s and roles of public libraries in serving temporary workers for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me practical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in these aspects are also proposed and discussed by using Baoan district library as a model.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外来劳务工群体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外来劳务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外来劳务工的精神文化建设,为广大外来劳务工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 加强外来劳务工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加强外来劳务工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倡导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普遍追求。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发挥国家的各项优势作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使全体公民在公平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教育,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夯实共同思想和道德基础。

1.2 加强外来劳务工精神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广大外来劳务工精神文化生活已开始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逐渐改变了以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带来的封闭、单调的传统生活方式,并向与现代工业文化和都市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过渡。但劳务工置身城市环境,会受到多元文化思想的冲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心理、情感生活等都与城市居民存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现来保障劳务工基本文化需要,只有在劳务工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做到改善民生。同时也要做到提高广大劳务工的文化知识素养,陶冶情操、增强才干、舒缓压力、娱乐身心,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3 加强外来劳务工精神文化建设,是提高劳务工文化素质,增强其生存能力,树立家园意识,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典型的双重二元结构,导致外来劳务工整体素质底,大多是初、小文化程度,特别缺乏工业、服务业等专业技能,因而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岗位艰苦,收入主要靠体力劳动获取,劳务工的城市意识、城市理念相对滞后,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还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往往有“过客”心态,缺乏“家”的归属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不强。重视外来劳务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用先进文化充实劳务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开展为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让广大劳务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为他们营造温馨的家园,使他们能享受到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创造等文化权利,才能获得城市与人的和谐发展。

2 为外来劳务工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2.1 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是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资源与服务来满足全体公民在教育信息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力,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对全体用户开放,包括弱势群体的外来劳务工。社会任何一个层面的读者,无论职位高低,贫富贵贱,都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和“上帝”。只有更好地为广大劳务工弱势群体服务,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均等的机会以及健康的心态参与城市建设和社会文化生活,共享社会物资文化的成果,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和使命才能得以体现。

2.2 公共图书馆是外来劳务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公共图书馆担负着社会教育职能,理应成为利用丰富资源来满足各个层面社会成员的知识需求的重要基地。它对所有社会成员免费开放,外来劳务工能够在这里获取就业信息和职业岗位技能知识,进而增强自身生存和竞争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3 图书馆为外来劳务工开展服务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要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肩负着传播社会进步思想、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重任。一方面图书馆为广大劳务工提供各种文化、休闲场所,为他们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承担起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引导劳务工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知识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沟通情感、增进融合。只有充分发挥图书馆学习、休闲、信息服务等功能,满足劳务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外来劳务工的文明程度,才能推进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的提升。

3 宝安图书馆为外来劳务工开展服务的实践

宝安区作为移民城市,是深圳的工业重区和人口大区。劳务工是宝安人口结构的主体,全区总人口520多万人,其中暂住人口490多万,外来劳务工人员410多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宝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众多企业云集这里,从而带来了大量的劳务工。目前,暂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90%以上,形成了宝安及整个深圳独具特色的“打工现象”。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务工是宝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宝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他们文化技能水平低,知识贫乏,导致他们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而收入低,受社会歧视,内心形成自我隔离的状态(自卑感)。单一高强度的劳动,业余时间少,生活环境不理想等因素,导致他们大多满足于生活现状,对文化无太大需求,打牌、看电视、聊天、上网吧、逛商场成为外来劳务工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外来劳务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能否得到改善,直接关系着深圳建设高科技城市、现代化城市、创新型城市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当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宝安区图书馆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服务对象除了全区常住居民外,绝大多数为外来建设者。多年来,区图书馆为活跃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外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外来人员的文化道德素质等方面做出了尝试。

3.1 送知识下基层,送图书到打工第一线,推进“百村书库”和“图书馆之城”建设

为贯彻落实文化部提出的“知识工程”建设目标,针对外来人员主要工作生活在最基层这一情况,我馆在宝安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自1988年起实施“百村书库”工程和2003年深圳市推出“图书馆之城”建设工程,坚持送知识下基层,送图书到打工第一线,不遗余力地推进“百村书库”和“图书馆之城”建设。

3.1.1 三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

“百村书库”是宝安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工程,它是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源起。截至2008年底,宝安区10个街道共建有9个街道级图书馆,142个社区图书馆,达标社区图书馆的数量达到了120个,接近全市达标数量的三分之一。全区基层图书馆日均接待读者为9千人次,年均接待读者约308.1万人次,2008年宝安区图书馆服务全区居民与劳务工达90多万人次。目前我馆已完成由区馆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础信息中心,5个基层分中心,卫星信息接收网点2个,68个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的数字资源共享工程,使全区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全面提升。

3.1.2 流动图书馆建设

为解决部分社区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图书资源短缺的实际困难,2006年我馆向区政府争取专项资金180万,在全区范围内建成20个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馆产权归区图书馆,由宝安图书馆提供2000—3000册流动图书,定期在全区各“流动图书馆”内流动,使图书资源被社区、工厂的广大外来劳务工读者共享。2008年宝安区政府再次投入480万元用于全区新建基层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共新建24个流动图书馆和流动服务点,为各馆投入至少5000册的图书及图书防盗仪、电脑、书报架、期刊架等配套设备,使全区流动图书馆和服务站点达到66个。这些流动图书馆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外来劳务工。

3.1.3 劳务工图书馆建设

2005年宝安图书馆在外来劳务工大量云集的福永大洋工业开发区(5万多外来人员居住地),与工业区企业服务中心合作建成大洋分馆,为广大外来劳务工提供书刊借阅服务,让图书馆贴近外来劳务工,成为“打工者身边的图书馆”,受到社会广泛好评。2008年根据宝安区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善劳务工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若干意见》精神,我馆在全区街道大型工业区和劳务工聚居区建成11家劳务工图书馆。这11家图书馆每周为读者开放时间至少64小时,到12月底共接待劳务工读者14.87万人次。建成后的劳务工图书馆为企业园区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优化区、街道投资环境,让广大来深建设者享受并参与文化活动,满足了他们休闲娱乐、普及与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3.1.4 通借通还服务

2004年我馆与深圳市图书馆和南山区图书馆联网,读者只需持这三家图书馆中任何一馆的借书证,就可以在三馆之间进行书刊借阅、归还,由专车负责书刊传送,实现“一馆办证,三馆借书;一馆借书,三馆还书”的服务;2006年宝安图书馆通过整合区、街道图书馆资源,利用现代化技术和网络途径,与所属的西乡、观澜、松岗、福永等四家街道图书馆实现了联机联合采访编目、基层读者信息共享及图书一卡通借阅等服务。2008年6月这四家街道馆升级为市通借通还流动点,为外来劳务工人员的读书生活提供了方便条件。

3.2 积极开展针对外来劳务工的读者活动,让外来劳务工人员充分享受文化权利

3.2.1 培养劳务工图书馆意识

为提高外来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我馆利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与“世界阅读日”等主题活动,免费为劳务工读者办理借书证、举办“让数字图书馆成为您的好助手”、“宝图星期讲座—劳务工图书馆专场”等专题讲座,并利用本馆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演示与推广宝安市民学习网、VOD视频、数字资源一站式检索平台等项目。这些活动,对增强外来劳务工图书馆意识和信息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2 读者活动贴近劳务工,打工特色突出

近年来我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先进文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从外来劳务工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常年开展各种读者活动。我馆结合宝安区打工文化特色推出的“宝图星期讲座”、“宝图英语沙龙”、“创业讲坛”、“宝安读书论坛”等公益品牌活动,已经为广大外来劳务工人员提供了上百场专题讲座和沙龙活动。我馆还成功承办了第五届至第八届深圳市宝安区读书月,深圳市第二、三届外来青工文化节之“劳务工维权系列讲座”和“读书论坛”及世界阅读日、图书馆宣传周等大型专题读者活动。邀请了葛剑雄、白骅、阎崇年、梁从诫、文怀沙等社会各界名家以及诸如安子等打工妹创业成功人士到宝安讲课。把讲座送到劳务工密集的大洋、臣田等工业区,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劳务工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精神文化素质,实现了他们享受、参与、创造文化的权力,增强了他们的共同家园意识和对就业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我馆每年还举办“宝图十佳好读者”评选和“我为宝安建设献计献策”活动。2005年成立的“读者俱乐部”,至今已开展多项为外来青工的“图书馆伴你一起健康成长”等主题读书联谊活动,吸引了广大外来劳务工人员积极参与。

实践证明,为外来劳务工等弱势群体服务既是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也是其服务内容之一。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的服务载体,应大力弘扬和坚持公共性、公益性、读者至上、服务社会的基本理念,努力探索为劳务工服务的特点和方法,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刘洪卫.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3).

[3] 刘黎明.让公共图书馆成为城市农民工的精神家园[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9).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J].图书馆学刊,1996,(6).

[5] 戚杰,魏建华.促进社会融合—公共图书馆的本质职能[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3).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服务
集成创新发挥优势 自主研发服务造纸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