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版《政治生活》“歧义词句”表述的四点质疑

2009-11-26王守军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多极化政治生活公民权利

相 伟 郭 嘉 王守军

教材编写是一个严谨的知识构建过程,这其中就要求编写者在教材内容的组建上要充分把握逻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词句使用的准确性,这也是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达成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但在现行的人教版《政治生活》教材中,一些词句与所处的语境搭配并不能表达出准确清晰的含义。这些包含着歧义的词句不仅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把握上无所适从,同时也使教学双方在对某一观点的理解上形成争议,产生困惑。

质疑一:公民权利有无“合法”“非法”之分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教材第10页出现的“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这一观点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阐述。保护公民享有的权利这是国家立法的应有之义,而对于“合法权利方受保护”这一观点不免让我们多了一份思考:公民权利有无“合法”“非法”之分?

众所周知,所谓公民权利是作为一国公民,依据该国《宪法》规定所依法享有的相关权力和利益。既然公民权利是公民依法从国家获得,或者说是国家许诺赋予了公民的相关权利,那么这就决定了“公民权利”所包含的内容必定是合法的。同理反证,如果公民的行为是非法且危害国家的,那么,国家在立法时绝不会将其以“权利”形式赋予公民。基于这一理解,我们能够很明确地判断出“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歧义。既然“合法权利方受保护”,那么是否存在不受保护的“非法权利”?既然行为是非法的,那么,其是否还被认为是法定的权利?因此,在我个人看来,既然“权利”是合法的,那就本无“合法”与“非法”之分。

质疑二:“毛泽东思想”缘何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此次新版《政治生活》教材中,编者将党在执政各阶段形成的指导思想加以系统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对于这一创新性概念的内容,教材67页给了清晰的阐述: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这其中,“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被予以关注无疑是理论创新的亮点,但同时“毛泽东思想”却被排除在这一理论体系之外则更引人深思:“毛泽东思想”缘何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至于“毛泽东思想”游离于这一理论体系之外的原因,教材给了较为明确的解析,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用以指导改革开放的,而以这一时间标尺来衡量,成形于建国前期的“毛泽东思想”自然不能划归到这一理论体系中。但是,当我们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时,我们会发现“毛泽东思想”有着充分的依据回归这一“理论体系”。首先,概念中提倡的“中国特色”是指这一理论必然是“马列主义”这一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产物。而对此,“毛泽东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性成果。其次,概念中强调的“社会主义理论”可以理解为该理论为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指导,而对此,教材已然将“毛泽东思想”定义为这条道路的开辟者。既已是开辟者,却又不是这一道路的组成部分,这似乎有悖逻辑。而教材在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关系的阐述上显然存在着不足。

质疑三:没有比较,何处体现“民主政治”的优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版教材第三单元所设置的综合探究问题。与原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有着较大幅度的更新,这其中关于我国民主政治“特点”和“优势”的表述尤为值得关注。在教材83页,编者用寥寥数百字的六段内容阐述了这两部分观点,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双方都会围绕这部分内容形成困惑:对于“民主政治”,其“特点”表述很清晰,然而不存在比较,何处又体现“民主政治”的优势?

对于这部分内容,教材处理的过于简单,以至于教材在编排上无法实现主题与内容的契合。在这里,编者设置了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两个探究要点,但在知识的阐述中,教材只系统展开了前半部分,而对于后者却并未提及。这显然会形成两方面问题:首先,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是否等同?这一问题的答案在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看来都是肯定的。但是,这里我们要清楚,“特点”和“优点”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指向,特点体现为表象,而优势则基于内涵,二者不应混为一淡。此外,“优势”一词本身包含着比较的寓意,但当我们浏览教材,我们却看不到任何能体现民主政治“优于它法”的佐证材料。既无比较,哪来优劣,既无优劣,那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这一命题放在这里岂不成了空架子?显然,教材的这样处理存在着逻辑关系上的缺陷。

质疑四:“两极格局”的打破是否标志“多极化”的发展

“多极化”是教材第四单元所提及的一处知识点,对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产生过程,编者在教材101页对这一过程作了简单处理,即表述为由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直接过渡到多级化趋势。这种编排在直接突出“多极化”这一重点的同时也回避了对“单极”这一敏感概念的涉及,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两极格局”的打破是否标志着“多极化”的发展?

众所周知,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两极格局,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美国解体,这一格局被自行打破。由于在战争中,除美国之外的世界诸强实力普遍受到削弱,所以在战后的一段时间这些国家都无法作为“力量中心”去抗衡美国,影响世界。在这一时期,美国对世界的单极掌控有着显著的体现,而世界其实也过渡到通常意义上的“一超多强”格局。对于这一观点,现行的高中l历史教材中有着相对明确的认定。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明确,当前表现出的“多极化”趋势是基于“一超多强”的格局发展而来,当世界的“多强”发展为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极”(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才得以生成。所以,教材对“格局演变”这部分知识的“简单嫁接”式处理有些随意,易对学生形成认知上的误导。

猜你喜欢

多极化政治生活公民权利
国际贸易格局分化及秩序研究
从导演角度谈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与多极化表达手法
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关于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法学研究
从导演角度谈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与多极化表达手法
《政治生活》中几个难点问题的破解
巧抓主语归类设问5招玩转《政治生活》主观题
近五十年来全球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特征与趋势
保护公民权利优先于行政效率